孟小靖,姚理慧,陈苑苑,程鹏,张许来,2★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 精神科,安徽 合肥;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安徽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绪表达迟钝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病于青壮年[1-2]。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产前感染[3-4]或严重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5],可增加患者成年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这表明了精神分裂症与免疫系统之间可能涉及炎症免疫应答;已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浓度发生了改变[6];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发病时期,其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有何种联系尚未有明确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症状改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符合入组标准且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急性期(A组)40例,缓解期(B组)40例。入组标准:(1)患者家属知情并赞成;(2)年龄 20~60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修订版(DSM-5)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住院治疗;(4)在合肥市居住时间≥2年;(5)由对量表评定经过一致性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及以上医师至少3名评定PANSS量表,进行以下分组:急性期(A组):入院后PANSS评分≥60分;缓解期(B组):住院治疗4周及以上PANSS评分<60分。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头颅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及躯体疾病;(2)I级亲属有精神疾病史;(3)有烟草、酒精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患者入组前曾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6)近3个月服用任何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1)对符合标准的入组患者收集以下资料,即:姓名、年龄、住址、婚姻状况、详细询问精神病史、受教育年限、身高体重、家族史、发病年龄、饮食结构、既往有无腹部或消化系统手术和外伤史、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史、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近3个月抗生素、激素等使用情况。
(2)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入组患者禁食至少8 h,用聚丙烯管收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000 rpm转速室温离心5 min,取上清液,储存于-80 ℃冰箱,至分析前。细胞因子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IL-6、IL-10、IL-17、IL-23、TNF-α 血液浓度。
(3)PANSS量表评定:由3名对量表评定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及以上医师,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定。结果主要采用5-因子模型进行分析,包括阳性症状条目(P1-P7),阴性症状条目(N1-N7),认知缺损条目(P2,N5,N7,G10,G11),兴奋因子条目(P4,P7,G4,G8,G14),抑郁因子条目(G2,G3,G6)。PANSS量表各项分值越高,表明临床症状越显著。
(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中全部定量数据均以(±s)的形式表现,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数据的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血清细胞因子浓度与临床症状因子分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实验共入组符合要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A组)和缓解期(B组)各40人。A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0例,平均年龄为(32.930±9.442)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3.800±3.547)kg/m2;B 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和20例,平均年龄为(32.050±7.828)岁,BMI为(24.790±1.804)kg/m2;两组间性别组成、年龄和 BMI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05,P=0.823;z=-0.173,P=0.862;t=-1.568,P=0.122)。
结 果 示:急 性 发 作 期(A组)血 清 IL-6(t=8.988,P<0.001)、IL-10 (z=-3.551,P<0.001)、IL-17(z=-6.038,P<0.001)、IL-23(z=-5.138,P<0.001)和 TNF-α(z=-6.928,P<0.001)浓度均明显高于缓解期(B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pg/mL)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pg/mL)
组别 例数 IL-6 IL-10 IL-17 IL-23 TNF-α急性发作期 40 38.940±8.122 32.750±6.043 62.100±7.64644.610±13.329107.100±19.668缓解期 40 24.490±6.12028.520±3.74443.690±12.021 24.950±16.010 69.000±13.805 t/z 8.988 -3.551 -6.038 -5.138 -6.928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A组)PANSS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缓解期(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类别 A组(n=40) B组(n=40) t/z P PANSS评分阳性症状 14.50±3.40 8.35±1.08 10.917 <0.001阴性症状 21.15±3.42 12.80±2.63 12.244 <0.001一般病理分 34.30±4.44 23.10±2.85 13.411 <0.001认知因子 11.28±1.59 6.25±1.06 16.868 <0.001兴奋因子 8.88±1.94 6.08±1.41 -6.192 <0.001抑郁因子 4.28±1.69 3.23±0.53 -3.363 0.001总分 69.95±6.73 44.25±3.91 20.880 <0.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各细胞因子(IL-6、IL-10、IL-17、IL-23和TNF-a)浓度均高于缓解期,且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缓解期未发现此相关性;该结果说明了精神分裂症与免疫炎症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期促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且IL-6水平变化与病程及认知症状因子呈明显正相关,这与以上研究结论相 一致;但本研究中,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明显升高,其具体原由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对其进行针对性干预,可能会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