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达亿,李苑烨,刘田梅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26040)
本文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调查了三所湛江乡村学校,分别为和寮镇塘肚小学、杨柑镇新有小学和界炮镇山内黄镜秋学校,基于此调查数据对乡村教育的潜藏性影响展开研究。其中,共向学生发放问卷286份,回收277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向家长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7份,问卷有效率为98%。同时,随机访谈10位乡村学生和10位乡村教师。
本文所说的乡村是指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市分散的地方。从地域上来讲,主要是县级行政区以下的广阔区域,包括乡(镇)、行政村、片区和组。乡村学校是对乡村地区各种类型学校的总称。从地域上划分,一般指地处县级行政区以下的广阔区域的学校,包括乡 (镇)学校、片区学校和村教学点等。鉴于研究关注的不同重点,这里只涉及乡村基础教育中的乡村初中和乡村小学,不涉及其他类型的乡村学校[1]。
本文调查对象中,20%的学生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29%的学生跟爷爷奶奶、父母一起生活;20%的学生与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而有31%的学生是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见在调查对象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如表1所示,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工占比最大,其中父亲外出务工比例比母亲外出务工比例高,母亲在家务工的比例比父亲在家务工的比例高。一方面可以说明前面调查的20%只与父母一方生活的学生中,主要与母亲生活;另一方面说明在乡村地区,父亲常常为了更高的工资选择外出工作,教育孩子的工作就会落到母亲身上。
表1 孩子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表1也可以看出,在家务农的比例在从业方向中的比例最小。笔者认为,父亲在家务农比例最低,与大部分父亲都选择外出务工有关。母亲在家务农比例虽比父亲在家务农比例略高,但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素质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在身,母亲会选择在家附近找一些散工,偶有空闲或农忙时会帮忙务农。爷爷奶奶在家务农比例最高,主要是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不宜务工,且对务农工作最有经验。
综上所述,乡村学生主要是与爷爷奶奶和母亲一起生活,因生活所需,一般母亲会忙于务工和务农,爷爷奶奶会忙于务农。因此,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其实不多,且母亲与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约束力相对不足,容易导致孩子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
连接互联网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自有网络,即可以在家或者随时随地连接;另一类是需要借助网吧等网络服务场所,在家庭外固定的位置连接。通过调查,53%的乡村中小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或电脑;23%的学生虽然没有手机或电脑,但可以使用家人的;1%的学生可以使用学习机;只有23%的学生没有手机或电脑使用。
同时还发现,83%的学生没有去过网吧,只有17%的学生去过网吧。说明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家庭自有网络连接互联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第一是移动网络覆盖广,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功能丰富,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上网需求;第二是去网吧服务场所需要花费金钱,乡村学生缺乏经济支持;第三是网吧逐渐没落,相对网吧手机更为方便,适合碎片化时间。同时,通过网吧实地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去网吧是为了蹭网吧的WiFi玩手机游戏,更有甚者,有些学生留在网吧过夜。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学生缺乏消费能力,网吧可以提供免费的WiFi以及场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家长缺乏管控力。
由以上可得,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一定意味着城乡教育公平的缩小,表面上的缩小隐含着潜藏性的影响。下面将从学生的使用时长以及使用方式进一步分析。
由表2可知,随着上网时长的增加,上网时长所占比例相应下降,但学生网瘾的形成,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上网时长低的比例高,就忽略了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约束与引导。
表2 乡村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长
通过调查发现,21%的乡村学生使用互联网听歌和看电视剧;21%的学生是利用微信等通信工具聊天;19%是玩游戏;11%的学生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只有21%的学生是用来学习。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娱乐消遣,进行学习的学生只有五分之一。正如接受访谈的刘老师所言:“我所教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会用来学习,通常是看电视或打游戏、聊天”。罗老师也提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机玩游戏,只有少数懂得使用手机学习”。
从以上研究数据可得,虽然大部分乡村学生都可以连接上互联网,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互联网来娱乐,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学习。互联网的使用时长和用途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不同。如果乡村学生沉迷于上网娱乐,不懂得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不仅浪费了学习资源,达不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反而会拉大他们与城市学生之间的距离。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给乡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
根据图1,学生在接触互联网后开始少玩或不玩的一些传统娱乐游戏,主要有抓迷藏、扔沙包、折纸、打玻璃珠、跳皮筋、跳格子以及打球等。烤地瓜、打鸟、河边游泳、抓鱼以及玩泥沙战等受影响程度相对低。一方面是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变,新一代的乡村学生本身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烤地瓜、打鸟等这类经典的乡村游戏;另一方面是随着安全意识的提高,大部分家长不支持孩子玩这些带有危险性的游戏。
图1 互联网对娱乐方式的影响
调查发现,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质的改变,走访的三所学校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全覆盖,且山内黄境秋学校还有电脑室。但从调查中发现,上课使用多媒体的占23%,使用黑板的占16%,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的占61%。即使多媒体已经基本全覆盖,但还是有部分老师上课使用手写黑板字。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学内容不需要,低年级的多媒体需求小于高年级的多媒体需求;二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不熟练多媒体的操作;三是老师的习惯问题,正如黄镜秋学校的李老师所言:“虽然大部分老师都使用多媒体上课,但是我还是喜欢使用粉笔上课”。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19%的学生成绩变好;41%的学生成绩没变化;有40%的学生因为使用手机等互联网产品学习成绩变差。接受访谈的七年级A同学说:“使用手机后,让我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蛮好的感觉”。八年级的B同学说:“自从我有了手机,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以上可以看出,成绩变好的同学对应前面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学生,说明互联网学习对学生的成绩提高会有所帮助。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如何把握。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会比以往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时间会变少。本文的研究对象正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阶段,这一变化在他们身上得到更为明显的体现。通过调查发现,58%的学生喜欢有手机之后的时光,42%的学生喜欢没有手机的时光。A同学说:“没有手机的时候,我经常跟朋友玩,自从有了手机后跟朋友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喜欢没有手机的同学,认为有手机之后,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变少了,一起玩耍的机会变少了,大家都变成“低头一族”。而喜欢有手机的同学,则认为手机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跟外地的家人联系和学习。如B同学说:“有了手机后,可以随时跟在外地的父母和亲朋好友视频,也可以下载一些APP来帮助自己学习”。
由表3可知,互联网改变了乡村学生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逐渐替代了传统游戏,随着对网络游戏的沉迷,部分中小学生会把金钱投入虚拟世界。通过调查,有18%的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有买过游戏币或者打赏网络直播等充钱行为。这体现出学生会有自己的自主零花钱,然而对于乡村学生来说,零花钱普遍不多,家长一般只会在购买早餐、学习用品方面给予孩子零花钱。访谈时,当问及上网的费用以及购买游戏币的费用从何而来,A同学坦言:“上学期间奶奶每天都会给我五块钱早餐钱,有时是十块,我通常会省点出来”。B同学说:“我有时候会以买学习用具的名义向妈妈拿钱,但是一般只买一本两本或者没有买,检查的时候可以借同学的新本子”。可见,互联网对学生的消费观以及消费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更有孩子偷偷利用家长的信用卡给游戏充值或者给主播打赏,这对于普通的乡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对于网络消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还未能做到理性消费,这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
表3 互联网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乡村学生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教学部分取代传统教学、互联网娱乐替代传统娱乐、交往方式从面对面转向线对线、传统消费也从线下转变成为线上。不可否认,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但这一系列的改变究竟给乡村学生带来什么影响?是更有助于教育公平还是更不利于教育公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互联网对乡村教育带来的潜藏性影响。
调查发现,41%的学生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玩手机;9%的学生难以控制自己;只有50%的学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A同学说:“用手机我能够较好地控制好时间,所以并没有什么影响”。B同学说:“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C同学说:“我认为自己明知道不好,但是又深深难以自拔”。虽然有一半的学生自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手机作为一种功能丰富、诱惑力极大的产品,有时成年人都会因玩手机耽误事情,更何况是天性爱玩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对学生的使用时间进行控制、使用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容易沉迷其中。且还有9%的学生难以控制自己,有41%的学生只是较好地控制自己。因此,总体上来说,学生对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控制力相对不足,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进行约束和引导。
根据调查也可以得知,32%的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可以更好地与别人联系,16%的学生认为可以更好地娱乐打发时间,只有34%的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可以更好地学习,还有18%的学生,认为可以更好地做其他事情,例如前面提到的拍视频、看小说等。然而互联网明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李红艳、刘蓉[2]认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有利于优化和共享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学化学的创新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利用互联网学习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教育公平、打破阶级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张济洲、黄书光[3]认为互联网是否真正运用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关键取决于互联网使用行为,如果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城乡家庭背景造成的学业成绩差异,反之如果学生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线上聊天、娱乐等行为,则无法降低受教育结果的不平等。调查发现,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行动力不足,即使部分学生清楚地知道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但还是控制不住花时间在互联网娱乐上,这不仅会让学生形成懒惰的学习态度,还会使得乡村学生错失了利用互联网促进自己学习的机会。
调查显示,14%的家长认为孩子有了手机等电子产品之后,不喜欢与家人交流了;4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了手机之后,无心向学,成绩下降;16%的家长认为孩子脾气变得暴躁了;只有10%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更方便了,成绩有所上升。A家长认为:“年龄小,电子产品的内容使孩子失去控制能力,长时间沉迷,对视力影响极大”。B家长认为:“对学习马虎,无心向学,影响成绩,对脾气也造成不良影响”。C家长认为:“孩子拥有手机之后,连续剧看多了,变得多愁善感”。D家长认为:“孩子拥有手机之后,缺少户外运动,抵抗力变差了”。E家长认为:“网络有很多不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内容,很多都是骗小孩的,容易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影响”。从以上家长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互联网或多或少都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情绪以及负面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网络给孩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如孩子用来看新闻,看与教育有关的视频。
通过调查发现,53%的家长会约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13%的家长则不会,另外还有35%的家长需要看情况。中小学生正是心智成长的阶段,爱玩缺乏控制力是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需要父母的有效约束监督。
通过调查还发现,36%的父母会主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因为害怕他们误入歧途;42%的父母会在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误区时提醒一下他们;而22%的父母则不会引导,因为自己也不懂得。相比53%的家长会约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只有36%的家长会主动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可以看出,孩子缺乏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的引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第一是家长自身不懂引导,如A家长所言:“家长肯定是不支持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但是现在处于这种趋势,家长也不知如何正确控制学生少玩”;第二是父母因在外地工作或者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第三是缺乏积极引导的意识,如B家长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是否学习,主要看自己”;第四是爷爷奶奶对于留守儿童缺乏引导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乡村教育公平的潜藏性影响,主要是学生存在使用互联网控制力不足、学习行动力不足、使用互联网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家长缺乏约束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互联网环境下乡村学生无法像城里孩子那样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而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水平的距离。因此,针对这些潜在的影响,本文将从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
1.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面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互联网具有双面性,既可有助于学习,也可影响学习;既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也可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正如A同学说:“我觉得手机等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它既能帮助我们与外地父母联系,满足学习上的需要,但是又会让我们陷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因此,需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让它成为有利学习的工具。
2.改变网络使用途径,形成合理使用偏好
陈纯槿,顾小清[4]研究发现:(1)在控制选择性偏误和家庭背景后,互联网学习偏好对学生教学、阅读和科学素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娱乐偏好的影响则显著为负;(2)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对互联网使用偏好与学生学业成就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是扩大教育结果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3)如果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家庭背景导致的成绩差距,起到缩小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也正如A家长所言:“我觉得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件事,只要中小学生懂得利用来学习就是有利,拿来打游戏的就是害了自己”。因此,光是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还不足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缩小城乡教育资源,还要改变网络的使用途径,形成合理的使用偏好。
3.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确立学习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78%的乡村学生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11%的学生只要父母相信,他也相信;只有11%的学生不太相信。其中15%的学生有一个月以上的学习目标;31%的学生有一个月以内的目标;41%的学生是没有目标的;更有13%的学生没有目标,且学一天算一天。而对于怎么去了解学习信息,38%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知晓,15%的学生是通过父母,38%的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有八成学生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只有将近五成的学生是有或长或短的学习目标,可见有部分学生虽然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没有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五成学生是通过老师、家长获取关于学习方面的信息,只有一成是利用互联网,可见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虽然与他们父母的教育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与互联网使用偏好有关。形成合理的使用偏好,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有效利用互联网获取学习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方向,确定奋斗目标,更为最终实现读书改变命运奠定基础。
1.积极约束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
父母应当积极约束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根据表4的调查发现,对于父母的约束,13%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会明显的减少,43%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有一定的减少,32%看情况,只有13%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是不受影响的。父母的约束对接近六成的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效果,而32%看情况的孩子,主要是根据父母的态度来决定是否要继续玩。如A同学说:“爸妈的态度一变我就放下”。当然还有其他学生是因为其他情况,如会先思考家长的约束方式是否正确以及自己正在使用手机的用途是否正当,如B同学说:“我会先考虑一下父母这样做是否正确”。C同学说:“如果有急事,要在手机上解决,我会处理完再给”。因此,父母一方面要积极约束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而且态度一定要坚决,这样才可以真正约束到32%看情况的孩子;另一方面,父母也要使用恰当的约束方式以及判断孩子正在使用手机的用途。切莫使用暴力、辱骂的方式,作为青春期的中小学生,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心理。如果孩子正在用手机处理紧急的事情或者正在学习,不可以鲁莽阻止,否则更会打击孩子使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以及信心,不利于孩子养成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偏好。
表4 家长约束和引导乡村学生使用互联网状况
父母的约束固然十分重要,但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引导。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引导的积极作用,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备学习意识的,也不是天然地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抽出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良好的沟通引导,孩子才能潜移默化受到家长的影响。最后,家长也要积极学习了解与探索互联网,言传身教需要身体力行。互联网对家长也是新鲜事物,怎样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家长主动向老师、亲朋好友请教。笔者通过调查也切身感受到许多乡村家长的困难,但孩子的成长终究是一条只会向前的河流,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教育不仅需要家长的物质付出,心理的引导与陪伴也同等重要。
2.重视孩子学习状况和身心健康
通过调查发现,有29%的孩子不会主动跟家长交流学习情况;43%的孩子偶尔会;只有28%的孩子会主动与家长交流学习状况。前面提到有15%的学生是通过父母获取关于学习方面的信息;11%的学生表示:“只要父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就相信”。可见,父母不仅有助于孩子获取有效信息,还有助于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孩子自身缺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情况下,家长应当重视孩子学习状况和身心健康,积极关心孩子,引导孩子确立学习目标以及树立学习自信,使孩子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
1.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开展素质教育
通过调查,李老师认为:“农村孩子比不上城市孩子,他们之间永远有一道鸿沟,因为我们的素质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的素质”。且表示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素质教育课,也没有单单的一节课是给学生播放新闻的。许老师也提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注重成绩的提升,但他们很少有像网课那样的资源,如果可以利用好互联网来学习,对他们将是极大的帮助”。如果可以每周都利用固定的一节课给学生播放时事新闻或者安排专门的一节课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同时课余时间给学生普及互联网的正确使用方式或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
目前城市的学生和乡村学生呈现两极化的现象,城里的家长和学校,从小学开始重视读书学习和素质教育,容易养成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习惯。而乡村教育意识相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刘老师认为,对于上课听不懂这个问题,如果家长重视会课后帮助孩子补课,但是基本没有人会上网搜网课,原因之一是学生不感兴趣又缺乏自制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课后使用互联网自主学习,积极推荐优质课程学习资源,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
3.丰富其他课外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课外活动渐渐被局限于网络游戏,要想解决学生沉溺于互联网游戏的状况,可以通过丰富其他课外活动的方式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外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另一类是有益于知识积累的。一些乡村传统的课外活动已经不被提倡,如打鸟、河边游泳、烤地瓜、玩泥沙战、打玻璃珠等。但除此之外,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有益身体的课外活动,如扔沙包、跳皮筋、跳房子、打篮球等。有益于知识积累类的课外活动则有举办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网络知识竞赛或者定期开放图书馆等。通过调查,一些乡村学校虽有图书馆,但因无人管理,一般不开放。李老师说:“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看书的,以前试过一个星期开一天,很多学生来看看和借书。我们现在所在的办公室,以前也是图书阅览室,只不过现在改造成了办公室。我带学生去打扫图书馆的时候,学生也说,原来我们学校也有图书馆,表示想在图书馆看书”。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积极开放图书馆,满足渴望知识的学生的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了乡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普及表面上缩小了“数字鸿沟”,然而由于城乡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偏好不同,受到的约束和引导不同,隐性的“数字鸿沟”正在进一步扩大。真正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和让互联网真正普惠于乡村学生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乡村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时代新产物,需要学生自身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面性,形成合理使用偏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确立学习目标。需要家长积极约束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重视孩子学习状况和身心健康。需要学校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丰富其他课余活动。互联网质的发展并不能直接给乡村孩子的教育带来质的进步,如果乡村学生能汲取互联网平台的海量知识以及解决乡村教育中的潜藏性问题,这必然有助于教育公平。反之,则将进一步拉大城乡的教育距离,教育公平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