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李晓玲,王 军
(黄梅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北 黄冈 435500)
大咯血指的是患者一次咯血量在100 mL以上或24 h之内咯血量在600 mL以上,属于临床咯血急症,该疾病的发生同肺结核、肺癌以及支气管扩张之间有密切关联。虽然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低,但是存在进展快、起病急、死亡率高以及治疗难度大等特征[1]。临床主要通过静脉滴注垂体后叶激素的措施为大咯血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但是部分大咯血患者经过传统内科治疗以后仍无法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外科手术虽然可以有效改善咯血症状,但是手术可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的创伤,且风险以及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均较高,对术后机体康复以及预后均存在不良影响。外周血管介入可以快速止血,且可预防疾病反复发作[2]。本文主要分析为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内容如下。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0例,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00例/组。
对照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平均值(46.39±2.98)岁;依据致病原因,肺结核患者31例,肺癌患者47例,支气管扩张患者22例;日咯血量平均值(631.39±10.64)mL。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54例、46例;年龄平均值(46.27±2.84)岁;依据致病原因,肺结核、肺癌以及支气管扩张患者例数分别为33例、44例以及23例;日咯血量平均值(631.42±10.59)mL。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入选标准:24 h咯血量在600 mL以上或者一次咯血量在100 mL以上的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上的患者;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纳入的患者;神志清楚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合并智力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有外周血管介入禁忌证的患者;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女性患者。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使用垂体后叶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取2.5~5.0 U/次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溶入至30 mL生理盐水当中,为患者开展静脉推注,一天一次;与此同时为患者使用止血药物、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原发病治疗,治疗时间为5 d。
观察组患者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者的股动脉,将导管插入,在胸5~6椎体水平位置确定支气管动脉主干位置,完善造影检查工作,对病灶支气管动脉血供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开展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工作,以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PVA颗粒以及栓塞微球作为栓塞治疗的材料,完成治疗以后为患者开展二次造影检查,对栓塞结果进行观察,与此同时开展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和肋间动脉造影检查,对患者是否有其他动脉供血情况存在进行观察,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其他动脉栓塞治疗工作。
(1)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临床总好转率(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表示,咯血症状在治疗以后完全消失且近3个月内未复发为痊愈;咯血频率在治疗以后明显降低,且咯血量较少为显效;咯血频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咯血量较治疗前下降50%及以上为有效;治疗后的咯血量以及咯血频率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甚至进一步恶化为无效[3]。
(2)分析两组大咯血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
(3)记录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数据相比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为(1.06±0.45)d,对照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为(2.48±0.71)d。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大咯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n(%)]
大咯血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若患者的病情未获得有效控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可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4]。为此临床针对大咯血,主张尽早实施诊断和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式治疗疾病,因不同患者的体质各不相同,为此临床治疗方法以及疗效亦不相同。近年来,肺癌、肺结核等患者的生存时间因医疗水平提升而明显延长,使得大咯血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尽早治疗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5]。
常规治疗中所用的垂体后叶素属于临床中常用的血管收缩剂,其可以收缩肺细小动脉血管,兴奋血管平滑肌,且可以刺激迷走神经,调控心率,将心排出量和肺循环血量减少,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以此获得止血的作用[6]。但是常规治疗可导致较多的并发症,且临床疗效欠佳。
大咯血的病灶位置主要包含动脉供血或者支气管动脉供血,为此临床主张为患者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指的是实施动脉血管造影工作以后,明确病灶支气管动脉血供情况,于透视状态之下开展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术治疗操作,其可以将治疗操作对周围邻近组织产生的损伤减轻,获得止血作用的同时,将手术创伤减轻。临床相关研究指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极易受栓塞材料的影响,而本次所用的聚乙烯醇颗粒属于长期性栓塞剂,其可以将组织吸收栓塞材料所致咯血复发的情况避免,甚至可以获得永久性栓塞的作用,有效降低大咯血反复发作的风险[7-8]。
本次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咯血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大咯血患者中有利于促进咯血症状改善,且可以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疗效可观。由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操作实施过程,手术医生可以明确患者的病灶供血情况,并且依据其实际情况实施栓塞治疗,提升止血有效性的同时,避免了盲目治疗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伤,提升治疗安全性。通过合理选用栓塞材料以及明确患者的病灶是否有其他供血存在并实施治疗措施,以此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减小疾病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的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