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玲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8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康复护理临床价值显著,可有效提高康复质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梗死;应用价值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感觉障碍、突发对侧肢体麻木等,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介入、溶栓为主。但单纯的临床治疗无法促使脑梗死患者病情快速康复,需辅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配合治疗,促使患者疾病康复[2]。康复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除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外,需应用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针对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身体机能康复,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究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5~75岁、平均(65.00±1.3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5.00±1.4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饮食护理以及安全护理等,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对于存在负性情绪患者给予言语疏导,耐心回答患者疑问。
观察组以对照组护理为基础,联合康复护理。护理内容见下:
(1)心理护理:借助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分,对存在负性情绪患者给予言语疏导,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病因、治疗方案、护理方案以及康复措施等),多关心以及鼓励患者,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促使其治疗依从性提高。为患者讲述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如暂时搁置法、自我激励法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邀请患者家属参与疾病护理,为其发放健康宣教材料,告知患者家属陪伴的重要性,在日常交谈中规避敏感性话题,让患者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以及焦虑。
(2)体位护理:依据患者病情,给予体位指导,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减少受压,尽量减少仰卧位,以免受颈牵引性反射或迷路反射影响,导致异常发射活动增强,;定期帮助患者更换体位,3 h/次,预防关节痉挛以及压疮等。同时家属需为患者做好身体清洁工作,保持干燥清爽,避免细菌滋生;协助患者肩部上抬以及前挺,手指呈现半屈状,上肢保持自然伸展的方式,促使患者患肢适当放低,并将其放置于软枕上,被动进行肢体活动,对长期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卧床而引发静脉血栓。
(3)肢体功能锻炼:加强患者患侧刺激,有效规避肢体感觉消失,将房间布置如床头柜放置于患侧,护理工作例如洗漱、进食以及测血压脉搏等均应在患侧进行;与患者交谈时应握住患侧手;引导患者头偏向患侧,尽量规避患侧输液。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肌力评估,可依据患者康复情况,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遵循循序漸进原则(病情平稳2~3 d进行起坐康复训练→5~6 d进行穿旁站立康复训练→7~14 d进行行走康复训练→14 d后借助器械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手腕适当背伸,待手指伸展后稍微弯曲,并伸展髋关节以及膝关节;指导患者稍微背屈踝关节,防止出现足下垂现象。以患者耐受量为准则,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控制每次运动时间在15 min左右,逐渐过渡至坐位训练。指导患者的家属翻身以及肢体训练技巧,需注意要点等;并对患者进行平衡以及协调能力训练,在护理人员搀扶下慢慢站立,围绕床边运动,逐步过渡至行走,每天进行3次运动训练,分别于早、中、晚进行。在训练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训练。
(4)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缓慢的咀嚼以及吞咽动作,锻炼口腔灵活度;及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采取互动练习的方式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主要训练弹舌、噘嘴以及鼓腮等。由护理人员或家属进行引导式训练;鼓励患者开口说话,进行单音节发音训练,待其准确发音后,训练患者逐渐加大吐字量,并进行连音重复训练,与患者交流沟通等,耐心纠正患者错误发音;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多种途径,鼓励患者多说多练,提高患者语言表达能力。
(5)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为满足患者需求,可将病房内呼叫器放置在患者容易拿到的地方;对于卧床患者,可训练其自行进食能力,以一侧健肢进行进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并训练其洗脸,穿衣等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含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以及情感职能4个维度,各维度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优。
(2)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借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独立性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较优。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总分为34分,合计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借助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N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总分56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4)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计数资料用n(%)描述,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0.20±3.41)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0.10±3.34)分,两组比较,t=0.129、P=0.499。
护理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15±2.37)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41±1.85)分,两组比较,t=15.869、P<0.001。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13例(34.21%)、较满意16例(42.11%)、不满意9例(23.68%),总满意29例(76.32%);观察组护理满意24例(63.16%)、较满意13例(34.21%)、不满意1例(2.63%),总满意率37例(97.37%)。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χ2=7.369、P=0.007。
3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病程长及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尽可能减少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问题之一。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以及功能均会出现重新组合的现象,因此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迅速建立起侧支循环,对病灶周围组织代偿、重组起到促进作用,可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是以基础护理为基础,应用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针对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身体机能康复[3]。本研究得出,護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患者语言、肢体功能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各项身体功能,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康复训练。研究中通过对患者患侧刺激,能够有效规避患侧感觉丧失;通过体位护理,能够刺激全身的反应,抑制痉挛以及减少患侧受压;通过早期床上运动,有助于缓解痉挛以及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通过循序渐进运动,能够在满足患者机体运动需求的同时,为患者实施主动、被动干预,可起到针对性护理的目的,规避个体化差异,促使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改善;通过言语功能训练,引导患者自行发言,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加速康复。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康复护理实施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且患者对此护理模式认可度较高,建议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凌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70-72.
[2]宋彦锡,林海丽,吴海燕.规范化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401-403.
[3]赵林,李娜,李红梅.脑梗死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21,6(16):188-19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