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翻转课堂应该承担在线课程的分阶段总结、内容延伸和拓展的功能,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与承担知识传授与考核的在线课程优势互补,避免与在线课程的同质化重复。人文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有问题探讨式和成果分享式,各有优势,宜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灵活运用。在总课时固定的前提下,翻转课堂的课时宜占总课时的约三分之一,以保证其质量,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翻转课堂的“讲授”方式以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为目标,应明确要求,把握方向,尊重差异,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视野,提高其思维品质。分享式翻转课堂要做充分准备,教师进行目标管理,鼓励创新,充分信任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我组织协调能力。
关键词:人文课程;翻转课堂;创新实践
随着高质量的MOOC课程不断在重要的在线教学平台推出,大学课堂如何利用MOOC的优质资源,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成效,成为许多高校教师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通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逐渐推广开来。在线课程的优势,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它的缺陷则是教学视频都为事先录制,缺少传统课堂那种师生即时互动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混合式教学增加了翻转课堂这一形式。与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相反,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先在线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到教室来,学生自己讲,老师参与讨论。这就把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到了实处。不过翻转课堂在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怎样定位它的功能?线上与线下的课时比例如何安排?又怎样进行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笔者多年来主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文学欣赏与批评”,一直致力于把MOOC课程的优质资源引入大学教室,对翻转课堂有一些探索和思考,在此提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功能的定位
有一种比較普遍的做法是让翻转课堂依托MOOC课程的在线资源,让学生先分头自主学习,然后集中到教室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这么做的初衷,是强化学生自学,提高他们独自面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是,与理工类课程的课堂研讨一般是寻找预定答案的过程有所不同,人文类课程的课堂讨论不宜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它主要是探究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追寻所指定问题的不同意义,这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充分的准备。如果课程的全部内容都采取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不堪重负,而且还因为同一内容先在线学了一遍,再到课堂来讨论,会失去新鲜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还是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这无论从哪方面看,效果都是不理想的。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笔者以为要在建好在线课程的前提下,强化翻转课堂的实践功能,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避免与在线课程的同质化重复。我在爱课程平台上主讲的“文学欣赏与批评”课,其MOOC资源聚焦文学经典,凸显人文特色。文学欣赏部分,分为“有意味的形式”“思想启迪人心”“触摸作者心灵”三个单元,注重经典的赏析。文学批评部分也是三个单元,结合我个人的科研实践讲述“从问题开始”“寻找新角度”“顶层的设计”。教学视频由专业公司录制,总计605分钟,分为44节,体现了专业摄制的水平。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由平台系统控制的在线单元测试和课程作业。在线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中的翻转课堂和期末的随堂考试占总成绩的30%),这意味着“文学欣赏与批评”在线课程是一个由教学平台自主运行的系统,独立承担该课程的知识传授和考核功能。有了这个条件,翻转课堂才能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换言之,翻转课堂的功能要从它与在线课程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它应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
(1)在线课程的阶段性复习与总结。MOOC课程的优势是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然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尊重个性有时也会变成容忍懒散,让少数缺乏上进心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觉性强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MOOC课程平台虽然设有学生讨论区、教师答疑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互动,但毕竟是网络平台上的互动,没有面对面交流的那种现场感。相对于在线自学的这些薄弱环节,翻转课堂则是老师直面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提出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总结和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在线自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在线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翻转课堂不能是在线课程内容的重复,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但也不能与在线课程的内容无关,否则就是另外的一门课程。要保证与在线课程的这种关联性,翻转课堂必须在内容上有新的开拓,使之成为这门课程的一个自然延伸。在功能上,它不再承担知识传授和考核的任务,而是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方面,把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学生和老师角色的翻转,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励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精神,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线课程平台有学生的讨论区,老师也会参与,但那些问题都是随机性的,翻转课堂则有设定的目标,做了充分的准备,因而能取得在线平台的随机讨论难以等量齐观的效果。
二、翻转的类型
“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的翻转课堂,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事先征集问题的翻转课堂。具体做法是在开学初就把计划告诉学生,并提前向他们征集问题。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要求学生用大约一百字写清楚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为了调动积极性,规定提出的问题若被采纳,提交课堂讨论,在期末适当加分。所征集的问题,一般与网络课程中正在学的内容有关,也有学生自己关于当前社会及文学的一些看法。比如2019年秋季学期的翻转课堂上,有学生这样提问:
问题一: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当代意义?
提问的理由:鲁迅对我而言,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家。熟悉,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学习过他的文章。陌生,是因为我们对他其实有太多的误读与不了解。随着“文学欣赏与批评”这一课程的学习,有机会重新审视鲁迅的文章,发掘深刻的价值。从文本技巧到思想内涵,从公共性议题的讨论到对个人与自我的深入剖析,今天的我们,倘能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寻找到一种生命的共同感,是十分有价值的。
问题二: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网络短诗的价值?
提问的理由:社会学家安德鲁罗伊德针对网络短诗迅速流行火爆的现象进行了一个实验:他注册了一个专门写小短诗的账号,每天使用抽签软件抽取一些不相关的名词短语,并将这些无意义的词硬串成一首诗——这样极尽他所能写了一个月“最垃圾”的诗,却累积了将近一千粉丝,其中甚至有人对他表示“您的诗作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它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我感到灵魂与你交织”,甚至一位拥有一百多万粉丝并且出版了畅销诗集的网络诗人对他的诗赞叹不已,而于其本人,这些辞藻堆砌无疑糟糕透顶。如何评价网络诗歌的价值呢?
问题一反映了今天大学生对鲁迅的一种态度和理解。这位学生听了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课关于鲁迅的讲解,在“生命的共同感”上找当了自己与鲁迅的共鸣,认为可以从“文本技巧”“思想内涵”“公共性议题”“自我的深入剖析”等方面深入理解鲁迅。她在翻转课堂上提出这些想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进行了比较深入对话,进一步认识到鲁迅自身的深邃以及关于鲁迅阐释的历史化特点。
问题二是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课讲授内容之外的关于当前网络诗歌的产生机制以及社会功能,是听了在线课程后,联系当前的文学现象,提出这一问题来与大家讨论。这样的讨论不是为了取得共识,而是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体会到文学欣赏和批评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另一种类型是成果分享式,即经过充分准备后在约定的时间到课堂来分享线下小组研讨的成果。它与前述类型的区别是事先指定了研讨的对象,并且明确了研讨的方向。具体的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把小组研讨的成果拿到课堂来与大家分享,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我在近两个学期中选择的作品都是《狼图腾》。因为这部作品通过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宣扬生态平衡的观念,又联系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来批判儒家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主张中国人鉴于近代史上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教训,要借鉴狼的团结、智慧与反抗的精神,来改造柔弱的国民性。因为主题的多重性,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规定的讨论方向是从《狼图腾》看“中国”的形象,这主要借鉴了我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
《〈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1]。
《狼图腾》从小说到电影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巨大争议,在我看来,是中国在走向世界的一个特殊阶段,人们因为身份与立场的差异而对中国超越性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在这个阶段,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观念上,如关于生态平衡的观念,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中国又没有强大到可以主导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国人民在抵制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常常联想起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心里还没有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因此我们内部在中国发展这个世纪性问题上就存在着不同意见,而世界也因为没有准备好面对中国的崛起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实际上是一个怎样认识当下中国的问题。小说的反响很大,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又联系着当下的中国——它是一个文学的问题,又超越了文学的边界,是一个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它拿到翻转课堂上来讨论,自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关心这些问题,经过充分准备,到翻转课堂来与全体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深入討论中又把各自的思考引向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的比例
翻转课堂要从它与在线课程的关系来确定自己的功能,承担它所能承担并且适合承担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文类大学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没有足够多的课时用翻转课堂来讨论在线课程讲授的全部内容。混合式教学不能靠增加课时,而要靠提高效率来证明自己的优势,否则学生会不堪重负。我所坚持的原则是,一门混合式课程,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总体上不能超过传统课堂由教师一贯制讲授时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这样,混合式教学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总学时数固定的前提下,翻转课堂的学时数注定是有限的。
翻转课堂到底要在一门课程中占多少课时比才合适?前面介绍的两种类型翻转课堂,第一种事先征集问题,然后到课堂来讨论,这用不着专门的准备,只需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提得恰当就行。课堂讨论,主要是师生共同探讨如何从新的角度把问题提得恰到好处,而且具有学术含量,分析不同的思路及其所能得到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翻转课堂,它所需要的学时,基本上就是课堂讨论实际所花费的时间。
第二种类型,即事先明确研讨对象和方向的翻转课堂,则需要充分的准备,实际所需的时间是课堂讨论时间的三四倍甚至更多。“文学欣赏与批评”课本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全校通识课(也有中文专业的学生选修),目的是依托文学经典,让理工科学生体验审美自由的境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基于审美经验,引导他们了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审美的自由想象,自觉的问题意识,对于理工科学生都是跨专业的能力训练,对于他们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转课堂中,指定讨论《狼图腾》,又提出“《狼图腾》与‘中国的形象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向,就是为了把这种能力的训练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样的讨论,仅仅提示一个基本的方向,不预设具体的结论。每一个学生都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理解作品,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意义进行重组,再进一步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做出判断和解释。这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思索的过程就是寻找作品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意义与历史的统一性的过程。而他们所得到的意义包含了他们个人的主观理解,因此寻找对象意义的过程又是个人发挥主体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新,是在主体与客体相生相克的关系中主体对于客体的独特发现。显然,这需要深入地思考,反复地探索。我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法,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到课堂发言,然后全体师生共同把讨论推向深入。这意味着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作品,搜集资料,了解作品所引发的争议,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理解之间的差异,探讨作品的主题与社会历史的关联。而后把小组同学意见集中起来,提炼出具有学术含量又能与学术史形成对话的发言题目,写出提纲,做成PPT。整个过程不是一两个星期所能完成的,实际上我们要花近一个月的课余时间来准备。一次翻转课堂的准备就花费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对于“文学欣赏与批评”这门总共36学时、为期12周的课程而言,显然不可能作更多安排,否则就会由于准备不充分而流于形式。
鉴于翻转课堂的这种特点,我利用MOOC资源为武汉大学本科生讲授“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每个学期就安排前述两种形式的翻转课堂各一次,加上开学头两周的课堂面授(包括向学生介绍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介绍课程的具体安排),线下面授的时间约占整个课程教时的三分之一,在线自主学习的时间约占整个课程三分之二。我的体会是,只有保证了足够的在线自主学习时间,把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即自主学习部分不用到课堂来),这样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应有效果,否则就会使学生忙于应付,难以避免翻转课堂质量的下降。
四、授课的方式
翻转课堂,重在“翻转”,即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探求知识的引导者。师生角色的这种转变,决定了“讲授”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与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同。具体说来,翻转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自己来讲——他要讲,就先得认真学,逼着他主动地从知识的关联性入手,去搞清楚它们的前因后果。教师只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理解。这样的翻转课堂,就带有探索和研讨的性质,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创造能力。
翻转课堂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要看其研讨的内容是不是具有可研讨性。换言之,像“文学欣赏与批评”这样的课程,提出来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上讨论的作品,必须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出色的艺术,是一个经典,经得起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学生可以把它与自己的专业背景联系起来,探讨它与人的存在相关联的更为广泛的意义。我近两个学期把《狼图腾》定为翻转课堂的讨论对象,就因为围绕《狼图腾》里的狼性精神与羊性精神、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关系引起的争议,涉及“中国”形象,反映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对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看法。它们都值得深入讨论,可以引起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当下思想政治文化乃至国际关系问题的兴趣。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确定了翻转课堂的研讨对象后,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励他们联系各自的知识背景去深入思考?概括起来,我认为要注意三点:
(1)明确要求。要向学生讲清楚翻转课堂的目标和具体安排。比如我安排《狼图腾》的研讨,就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面授时向学生打招呼,大致介绍这部小说的内容,它所引起的反响,提示他们可以从不同观点所引起的反应来思考这部小说的意义。要求他们开始读小说,有条件的看《狼图腾》电影,并明确翻转课堂的时间安排。在距翻转课堂还有四周时,把全体学生分组,确定负责人,要求各组在线下进行讨论,选定代表到课堂发言。发言的题目由各小组自定,但要注意把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小说所引起的国内外反响与中国当下所处的国际地位联系起来思考。这样的提示,不限制学生的思考,但有了一个方向。要求明确,学生有据可依,方便他们开始准备。
(2)把握方向。这分线下指导与课堂引导两个阶段。学生开始分组准备阶段,教师要及时掌握进度,在各组确定具体论题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建议。比如要求每个小组在确定发言题目时与我联系,如果不合适就及时调整。在课堂交流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发言朝着最有成效的方向深入。每个组的发言题目已经确定,教师的把握方向,就是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发言的内容,挖掘出它包含的尽量多的显在和潜在意义。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论题可以有不一样的思路,新的思路将会产生新的成果。引导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明白人文领域的创新发现,主要取决于怎样找到新的角度,明白同一个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揭示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2019年秋季关于《狼图腾》的翻转课堂中,我把101名学生按专业相近的原则分成7个组。各组的发言题目,有文学院的“《狼图腾》与民族精神”,艺术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专业的“《狼图腾》从小说到电影”。测绘、城建、电信、动机专业小组讨论的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和“为什么《狼图腾》存在这么多的争议”。新闻与传播专业小组讨论“《狼图腾》的‘丛林法则式价值观”“《狼图腾》暴力性叙事”和“狼性文化与当代社会”。土建、法学、信管、遥感专业小组探讨“狼性精神与羊性精神的历史关系”“狼性精神与中国发展”。数、理、化、生、信管、资环小组的发言,则从《狼图腾》的文本矛盾性分析狼性中隐藏的人性,提出“鹰鸽博弈”的人类文明冲突模式。每个小组发言后,我在肯定他们精彩之处的同时,刻意发掘他们的话题中可以继续思考的内容,或者提示大家从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明白那样思考就可能发现什么样的新意义,但那又需要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路径,需要更新思路,去发现对象新的内在结构。如此提出多种可能的思考方向,使学生明白人文课题的讨论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要就预定的答案达成共识,而是要发现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当然,在更深层次上,人文专业与理工专业又是相通的,即都是要发现对象内在的本质,理工专业的学生正好通过专业的交叉融汇来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潜力。
(3)尊重差异。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导中要注意鼓勵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文学欣赏与批评”课是一门面向全校的通识课,选课学生专业五花八门,他们除了对文学有些兴趣,更主要的是要从文学审美与批评实践中接受一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融的训练,感受一下想象与逻辑的相辅相成。这方面的经验主要不是引导他们爱上文学,而是增强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特别注意在翻转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其专业背景来处理所布置的任务,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严谨求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对象有多种探索思路,不同的方向可以得出不同的但都有意义的结果。更要让学生明白,调整思路是一个整体性的调整:当你发现原来的思路遭遇了障碍,比如能力难以胜任,或者发现其意义不大,你就得寻找新的方向。这是一个改变对整个对象认识的过程,要对已经意识到的内容重新进行组织,提出新的目标。
2019年秋季学期讨论《狼图腾》时,经管学院小组与大家分享的成果中就带有经济学特色,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讨论草原文化的经济开发。他们提出“开拓创新,推动草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命题,列举了5个方面的举措:(1)摆脱农耕思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筑牢草原文化的根基。(2)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工业,为草原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3)大力传承与开发草原文化,提升草原文化的社会效益。(4)弘扬“蒙古马精神”,推进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5)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草原文化自觉性。他们认为,草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的现代化,必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力量,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比较稚嫩,但又显得大气,应该充分肯定,大力鼓励。前述数、理、化、生、信管、资环小组的发言,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为主撰写的,他从《狼图腾》这部小说透视“鹰鸽博弈”的人类文明冲突模式,同样显示出鲜明的专业特色。
总之,翻转课堂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就某一具体问题达成共识,而是包容认知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当然,这要与细致的求证结合起来,提倡一种朴实严谨的学风。
五、结语
如何指导翻转课堂的线下小组讨论?我的体会有两条:
(1)目标管理。这是说准备阶段要向学生讲清楚目标和具体安排。讨论《狼图腾》,我讲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引起的争议来思考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探讨中国当下面临的挑战。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特别提示要注意整个准备中的思考过程,即使最后放弃的思路,也是一份重要的经验。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以目標统领过程,规范方向和注重结果,而不过问具体的细节,不限制学生的思考,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大胆探索,允许试错,从正反经验中受益。
(2)鼓励创新。这是充分信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目标来组织协调,因地制宜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能取得使老师惊讶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国恩.《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2(2).
[本文为湖北省教研项目“《文学欣赏与批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武汉大学教研项目“人文类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