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字当头: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实践

2021-06-09 06:58王焰新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立德树人

王焰新

摘 要:教风学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术生态的重要基石、社会声誉的直接来源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最终要落实到“学校怎么办、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贯穿其中的就是教风学风问题。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必须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严守扎根中国的政治方向,严守端正自律的学术规范,严守育人自育的辩证逻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严字当头”,弘扬严正崇高理想,传承严谨求实风尚,践行严格卓越标准,推进严明高效治理,建设严整和谐校园,形成了“严在地大”的教风学风建设品牌,推进了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校本化探索实践。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风学风;价值导向;严在地大

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集中体现,没有一流的教风和学风,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培养不出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次论及高校教风和学风建设问题。在“教”的方面,他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在“学”的方面,他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2]。高校必须重视教风学风建设,把优良的教风学风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方面,以优良的教风学风推动“双一流”建设,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问题探源:高校教风学风的内涵、特征和价值

加强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深刻认识教风学风的内涵、特征和价值。

1.教风学风的内涵

“风”的本义是指一种由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现代汉语中“风”意指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特定领域形成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以及由此生发的秩序和规则。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教风和学风的问题,“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主张集中体现了对“教风”的要求,“学而时习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主张集中体现了对学风的要求。

现代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健全心智的群体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群体性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和学双方具有“上行下效、择善而从”的行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风和学风就是在大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和学双方形成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以及在此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循的秩序和规则。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是为“教风”;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和诚信品格等,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是为“学风”。

2.教风学风的特征

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具有同源性和共生性。高校教风和学风的同源性指的是教風与学风均源起于高校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都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独特的教风学风背后,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烙印和文化血脉。高校教风学风的共生性指的是教风与学风共生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物理场域中,相伴而生,同向同行,呈现出协同耦合的共生演进脉络。教风具有前提性,有什么样的教风,就会涵育和养成什么样的学风[3];学风具有能动性,既是教风的能动反映,也会反过来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教风和学风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通过良好的学风养成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才能输出良好的教风;学习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展现出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在课内外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也会促进教师端正教风。

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高校教风和学风的传承性指的是教风和学风实际上是学校文化积淀、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特定时间横断面上的教风学风,既是此前历史时期教学学风的传承,也是此后教风学风演进的基础。高校教风和学风的稳定性,指的是高校的教风和学风一旦形成,在心理习惯、行为倾向和制度、规则上都具有稳定性,会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强的惯性。现实也反复证明,良好教风学风的丧失和不良教风学风的扭转从来都是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

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高校教风和学风的发展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伴随着高校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和高校内部办学治校理念的变化,教风学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面貌。既然教风学风是发展的,那么教风学风也是可以建设的,高校理应根据时代要求、环境变化,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上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提出新方法、制定新政策、推广新理念,引导和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发展与变革。

3.教风学风的价值

教风学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风学风作为心理习惯、行为倾向和教学双方遵守的制度、规则贯穿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教风决定了“教师怎么教”,决定了人才培养供给一侧的质量。教师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放在职业生涯的什么位置,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精力投入。同行、同事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对教师个体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高校对教育教学规范的执行力度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学风决定了“学生怎么学”,决定着学生作为人才培养需求一侧的质量。学生是否视学习为天职,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反思批判,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风和学风共同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风学风是高校学术生态的重要基石。高校在本质上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传承和探索知识的学术共同体,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民族复兴提供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国家紧缺急需的领域,实现从0到1的重要突破,解决在关键理论、技术和方法上“卡脖子”的问题,需要高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恪守诚信是优良学术生态的重要特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校优良学术生态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教风学风。高校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高校的学术生态,是否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是否能够坚持不迷信、不盲从,是否能够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否恪守学术诚信,在本质上也是教风和学风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讲,教风学风是高校学术生态的重要基石。

教风学风是高校社会声誉的直接来源。教风学风是高校办学的软实力,学风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声誉的重要尺度。持久、稳定、良好的教风学风会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文化名片,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产生辐射作用。例如,在武汉市的众多高校中,“学在华科”“严在地大”都已经分别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风品牌,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给各方面留下积极印象。相反,不良的教风学风也会对高校的办学声誉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和决定高校的生源质量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选择。

教风学风是高校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围绕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环节和链条,来优化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完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进而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以优良的教风学风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也可以认为,教风学风是学校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时代要求:严字当头,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近年来,高校教风学风不端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教风方面,一些高校教师对“三尺讲台”缺乏敬畏之心,有的课程讲授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出现不当言论;有的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后不批改学生作业;有的放任课堂纪律。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自己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有的与学生交往不当甚至出现严重的师德失范。在学风方面,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企图蒙混过关;有的作业抄袭,甚至篡改实验数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4]。这些现象的存在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背道而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风学风建设问题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新时代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扎根中国的政治方向、端正自律的学术规范、育人自育的辩证逻辑。

1.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他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在学校层面,必须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作为学校一切办学行为和活动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还是内涵发展、提升水平,都必须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在一切办学活动中。在教师方面,要严守教书育人的天职和本分。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以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立德树人使命为基础,教师必须谨记,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其他诸方面活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此,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核心的标准,切实优化教师评价这个“指挥棒”。在学生方面,必须倡导和树立经由学术达成修养的志向。首先要追求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然后才是成为具有昌明科学、经国济世能力的“才”。

2.严守扎根中国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2],这是办大学必须遵循的政治方向。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也必须严守扎根中国的政治方向。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各级党组织建成推进教风学风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办学治校各方面、教书育人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要引导教师主动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自觉推进课程思政,各门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之外,都要自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素养、职业伦理、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要切实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刻苦学习、钻研创新,矢志成才报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3.严守端正自律的学术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4]。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严守端正自律的学术规范。在大学层面,应当严格学术评价标准,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学术自律体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遏制和规避学术不端行为。要把学术自律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一票否决的前提条件,摒弃学术功利主义和各种不良学术风气,为形成良好学术生态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发挥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作用,及时惩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教师层面,应当将学术自律作为自身最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认识到学术自律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底线,并将学术自律的品格通过自身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层面,要引導学生养成学术伦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学术纪律,涵养学术品德,扎扎实实求学问道、开展创新。

4.严守育人自育的辩证逻辑

育人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严守育人自育的辩证逻辑。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教师要保证用学科前沿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教育学生,既要躬身学术前沿开展研究,及时把研究成果转换成教学内容,也要关注和跟踪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和发现,关注生产领域应用的最新设备、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我国的非师范类高校,很多教师一般是从学生直接转换身份成为教师、走上讲台,缺少对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迫切需要提升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完善岗前培训内容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像重视科研团队一样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从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三、严在地大:教风学风建设的校本化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近年来,学校对标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形成了以“严在地大”为品牌的教风学风建设模式,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校本化实踐。

1.弘扬严正崇高理想

学校坚持把弘扬严正崇高理想作为“严在地大”校风学风的精神内核。学校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发展地质事业”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为国家“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建设“严在地大”教风学风的内在动力。

老一辈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高山深盆成盐模式”等一批地质理论至今仍在指导找油找矿实践。在他们身上形成的“三光荣”精神(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在一代又一代地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将生命献给国家的矿藏事业,2018年9月,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对国家和人民的拳拳之心坚定了年轻一辈地大师生为国育才、成才报国的信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从教33年,创办了全国首个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其新型找矿技术为国家节省勘查经费10亿多元。学校本科生王奉宇跑遍西藏、贵州等六省份,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发现早三叠世(2.5亿年前)腕足动物新物种化石,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演化空白。博士生韩磊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刻苦钻研,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SY850H,彻底打破了国外正铲液压挖掘机机构专利技术对中国的长期垄断。

新时代学校着眼国家在地质资源能源等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制定了《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

迈向2030》的战略规划,致力于更加深刻深化人地耦合关系研究,观测、解释和预测地球、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变化趋势、驱动机制及相互作用,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提供人才、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成为新时代学校教风学风建设的精神内核。

2.传承严谨求实风尚

学校坚持传承老一辈地质学家在治学中形成的严谨求实风尚,把“严谨”和“求实”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教风学风的厚重底色。

“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是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的名言,也是学校严谨求实风尚的集中体现。作为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金钉子”的攻克者,殷鸿福教授曾经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埋头研究,不骛虚声,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在殷鸿福院士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在学术研究上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跟国际同行竞争,却从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严谨求实风尚。这种风尚影响了一代代地大人。在学校独具特色的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师生抱着严谨的态度开展科学研究,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探索地球奥秘,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优良风尚。

学校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把这种风尚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校长直接担任组长,并推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学风建设行动方案》,引导广大学生传承老一辈地质学家善于钻研、格物致知的精神。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钻研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品格,不断修正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营造出学无止境的良好学风。

3.践行严格卓越标准

学校坚持把严格卓越作为“严在地大”校风学风的核心要义,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群体,制定严格卓越的教学标准,为“严在地大”教风学风的形成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价与晋升机制,遵循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制定并严格落实《岗位聘任管理办法》。2008年以来,3次修订《办法》,更加突出追求卓越的学术价值导向,更加强调教学质量,学生评教结果在后50%的教师直接取消职称晋升资格。同时,学校先后出台严格的《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规范》《本科实践教学基本规范》,以严格卓越标准规范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行为。强化师德师风“红线”约束,与全校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并确立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制定《各专业主干课程及课程标准》,出台学生学位授予管理办法,严格本科、硕士、博士学生学位授予标准。同时,制定并严格落实《本科课程考核纪律和学术规范》《本课程考核违规处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以严格卓越标准引导学生学习过程。将学术规范和科研精神作为新生的第一课,着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担当,出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划定7项在研学过程中的不端行为,明确学术行为不端的处理办法。针对本科生,学校取消清考,采用全程平均学分绩点,将严格卓越的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4.推进严明高效治理

学校坚持把严明高效治理作为“严在地大”的实施保障,从治理框架、决策机制以及民主管理方面,逐步强化学校严明高效的治理能力。

以管理卓越为导向,推进严明高效治理,不断强调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在学校章程中明确,学校党委全委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决策。真正实现民主管理,激励全体师生思考、讨论、研判学校的战略规划,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共商共享共建。将学术委员会确立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学校人事部门对学校行政部门职能进行界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细致周严并且能够在最短周期内做出决策的运行机制。重大决策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通过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作用,为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创造条件。

5.建设严整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把严整和谐校园作为“严在地大”的环境氛围,从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的维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建设美丽地大、幸福地大,为“严在地大”教风学风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

加强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着力打造生态型、智慧型校园。学校遵循“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加强南望山校区基本建设规划和未来城校区建设。南望山新建了教学综合楼、游泳馆,完成了图书馆维修改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城校区按照“四位一体”思路,统筹规划教育研发园区、工业研发园区、户外运动和休闲园区以及教职工住宅园区四个园区,统筹考虑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既具备完整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又体现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反映学校学科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校园示范区。

打造具有校本特点的文化景观。学校充分发挥发挥校史、校训、校歌等文化载体的育人作用和校训石、地质勘探队员雕像、院士长廊、化石林、四重门景观等地质元素的育人功能,打造具有中国地质大学特色的校园景观群落。以地质基因和地质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打造催人奋进的学科文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 人民日报,2014-05-05(1).

[3] 金文斌.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1): 59.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2-3).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立德树人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探析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琅琊榜》浅评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