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军
(武汉市新洲区红十字会医院外科,湖北 武汉 431400)
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患病之后将会出现消化不良、发热及胆绞痛等症状,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癌变,不仅会对患者日常工作造成影响,还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最为常见,但术后患者易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且切口存在愈合不良的风险。随着微创技术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增加,该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舒适度高[2]。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武汉市新洲区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胆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1、16例;年龄21~69岁,平均(46.58±3.28)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14例;年龄20~67岁,平均(45.32±2.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且本研究经武汉市新洲区红十字会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外科学》[3]中关于胆结石的诊断标准者;无外伤史、腹部手术史及感染史者;有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者等。排除标准:术前发生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者;合并有肺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者;结石直径<0.5 cm或>2.5 cm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后在患者右肋下缘作一长4~8 cm的手术切口,依次分离组织,进入腹腔;探查胆囊以充分显露胆囊三角和胆总管;对患者的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进行分离,对其进行结扎悬提处理;分离胆囊直到患者的胆囊管完全分离,一并切除患者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完成结扎处理后取出胆囊,进行电凝止血,对伤口进行常规性缝合;观察5 min后,如果没有血液或胆汁渗漏,缝合伤口,术毕。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之后让患者保持头高足底的姿势,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脐下缘位置作一个长度约为1 cm的横向切口,插入圆锥套管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力为 10~12 mm Hg(1 mm Hg = 0.133 kPa);在腋前线与肝圆韧带右侧交叉处肋弓下缘穿刺,置入腹腔镜器械;探查患者腹腔内具体情况;同时对患者的胆囊进行观察,探查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胆总管及胆囊三角的解剖位置;按手术要求解剖胆囊三角,分离取出胆囊组织,然后止血,缝合伤口;在手术期间必须要保护好患者周边组织与胆管。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术后观察和抗感染护理,且对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术后7 d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患者治疗完成之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均消失没有出现并发症为显效;患者治疗之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②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比较。③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7 d的应激反应指标变化,包括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肾上腺素(E)水平等3项指标,检测方法如下: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处理取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GLU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Cor水平。④对术后7 d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手术指标与应激反应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37 41.36±10.07 0.96±0.12 66.78±8.73对照组 37 65.47±13.15 5.74±1.62 96.75±10.38 t值 8.854 17.899 13.441 P值<0.05<0.05<0.05
2.3 应激反应 与术前比,术后1~7 d两组患者血浆Cor、GLU、E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观察组术后1 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1 d比,#P<0.05。E:肾上腺素;Cor:皮质醇;GLU:血糖。
组别 例数E(ng/mL) Cor(ng/mL) GLU(mmol/L)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观察组 37 0.21±0.09 0.28±0.12* 0.19±0.08*# 231.25±5.34 258.46±5.22*235.32±6.55*# 4.44±0.53 5.78±0.52* 4.73±0.32*#对照组 37 0.19±0.08 0.34±0.07* 0.21±0.10*# 230.56±5.22 267.52±5.64*235.36±7.42*# 4.52±0.47 6.97±0.52* 4.89±0.43*#t值 0.894 2.627 0.841 0.562 7.171 0.022 0.687 9.843 1.608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并发症 术后7 d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胆结石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胆管炎与胆囊炎两种,当两个部位出现结石时会对胆管和胆囊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胆管感染或胆囊炎症,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4]。通常临床中使用小切口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方式对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由传统手术朝着微创手术过渡期间所出现的手术方式,这一方式手术的操作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康复,在手术完成之后还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腹腔情况进行探查,手术视野清晰,且手术环境相对封闭,在手术期间不会大面积损伤腹腔,并减少对患者胆囊周边邻近组织的刺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还可有效避免对肠内气体的干扰,通过精准的病灶位置探察,利用超声刀等先进器械更有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术后可以减少患者感染、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利于患者病情转归[6]。本研究中,术后7 d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手术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代谢的反应,导致应激指标的改变,Cor、GLU、E作为应激反应指标,患者在手术时产生的创伤,会通过脊椎外侧丘脑束传递至大脑皮层,导致Cor、GLU、E水平迅速升高,但随着创伤的恢复,其水平会下降[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因此产生的创伤较小,使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8-9]。本研究中,术后1 d观察组患者血浆Cor、GLU、E 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但术后7 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可减轻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其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应激反应,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