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任妙丹
(1.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山西工商学院,太原 030000)
税法是财务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的“税法”与法律条文的“税法”从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势必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搭建起学生与枯燥的法律条文的桥梁。在本科教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税法课程教学也应向应用型转型。
税法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税法课程应在专业背景下实现“五位一体”——“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竞赛”的全方位改革。
图1 税法课程五位一体课程改革示意图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能够指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活动[1]。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当定位在“以学生为中心,德才兼修”。
1.以学生为中心。这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税法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细化为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训项目、专业竞赛的辅助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德才兼修。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德才兼修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要求。(1)教师的德才兼修。教师自身的德是指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信息沟通零距离的当下,师生的距离也是零距离,教师的言行可以时时处处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切实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学技能。专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修为、职业素养,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时代同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学生的德才兼修。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于每个育人环节[2]。税法课程本身蕴含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税法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广泛收集税法案例,如“范冰冰案”、“虚开增值税发票案”等,通过将这些案例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税法课程还通过多样的教学设计,如情景模拟、分组竞赛、课堂抢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学生毕业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专业能力是第一块敲门砖。作为教师,如何利用短暂的一个学期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在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税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通过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如果将“教书育人”比喻为一个完整的人,德育是“魂”,教学就是“骨”。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骨”。如何将一门课程构建成结构合理、脉络清晰、体系严密的综合体,需要教师乃至整个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构建。
1.税法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税法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元素来说,主要是以我国现行的实体税种为单元,由各个税制要素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文组成的(见图2)。
图2 税法教学内容体系示意图
根据教学团队的调研,绝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税法教学内容都与图2所示一致,差异存在于各主体税种具体要素的讲解深度。
2.税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同一专业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尤其是同一课程群内部,会有相同或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涉税课程群包括财政学、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这些课程对相同或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当有所差别。
在选择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厘清不同课程相同内容的分布情况,不同课程在相同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不同课程选择相同内容的侧重点要有所差异,相同内容在先开课程与后开课程在教学中要先后呼应。税法教学团队与其他课程教学团队密切合作,研讨相同教学内容的课程间分配及不同课程相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设计。图3说明了税法与财政学、税务会计相同及相关内容的分配情况。
图3 财政学、税法、税务会计课程相同及相关
通过教学内容的再次选择,突出了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了课程群组建设,提高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3.税法教学内容的更新。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正处于变革时期,为了让税法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内部合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资料,保证了税法课堂与税法改革同步,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向学生发布,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整个涉税课程群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其最大的缺陷是课堂教学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在“以学生为主体,德才兼修”的教学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全面引入BOPPPS教学模式。据研究,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15分钟,但是大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为45分钟或90分钟,实际教学时间远长于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大学课堂为什么会出现睡觉、打游戏等现象。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揭示了从灌输式学习到多感官参与的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率改变[3]。为了解决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问题,在税法教学中,充分引入了BOPPPS教学模式,将一次课(45分钟)划分为2-3个BOPPPS单元。BOPPPS教学模式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每个单元设置导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式学习、后评价、总结六个环节。该教学模式通过缩短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练习、讨论、演示等活动,强化课堂的学习效果[4]。
以“以折扣方式销售货物销售额的确定”内容为例, BOPPPS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导入;以某企业某月销售业务为例,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常见和较特殊的销售业务。(2)目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 “能够熟记折扣销售与销售折扣的差别及税务处理方法,并能熟练处理相关业务”。(3)预评价: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导入案例中出现业务的销售额,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情况。(4)参与式学习: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采取抢答等小组合作方式,激励学生参与,以达到预设目标。(5)后评价:通过课堂习题的解答效果,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6)总结: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总体和个体评价。
2.实施系统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税法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税法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改进,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系统化案例教学法。系统化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成效有:(1)建构税法知识点框架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税法理解和掌握的系统性。由于我国的财税制度处于改革时期,近几年来,主体税种的政策变化较大,给税法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挑战,教师几乎每年甚至每学期都要更新教学内容。鉴于上述情况,税法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建构税法知识点体系,在这个体系框架的指引下,学生随时更新其中的细节内容即可,以强化他们对我国税制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因为这个知识点框架体系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2)分层次、系统化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税法知识点框架我们设计了案例体系,能够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案例教学。对重点税种,案例体系由“导入案例”、“知识点案例”、“知识模块案例”、“单税种综合案例”、“多税种综合案例”等类型案例构成。(3)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强化系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系统化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中实施的。以增值税这个主体税种为例,它的教学时数为12学时,在正式学习这个税种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小组合作,详读案例,自问自答”。教师在正式讲授增值税的过程中,以BOPPPS教学过程为单元,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小组必答或小组抢答题目(微型案例)。在增值税全部内容结束后,增加课内实训项目——综合案例的分组任务竞赛。上述教学活动设计中运用的案例、习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循序渐进的促进作用。
3.初步实施混合式教学法。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各地方高校在控制总学分的同时均不同程度缩减理论教学学时,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税法课程也缩减了理论教学学时以增加课内实训。为了解决“教学内容不减”与“教学时数缩减”的矛盾,教学团队针对教学中的次重点内容录制了微课并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学习,课上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答疑、测试,并将学生课下学习情况、测试成绩计入过程考核成绩。
税法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比重的7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占10%,没有体现过程考核。税法教学改革的重要一项就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将过程考核与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税法课程在改革后,取消了期中考试,将平时成绩提高到全期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100分)由出勤(10分)、课后作业(15分)、线上单元测试(20分)、小组必答和抢答(35分)、分组任务竞赛(20分)四部分构成。教师针对每项活动设计题目(案例),每个题目(案例)进行提前赋分,教师根据解答情况给分。
通过细化平时考核项目和考核方法,能够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师随意给分、提高成绩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科专业竞赛是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5]。教学团队近年来通过与企业的接触,挖掘涉税专业竞赛资源,并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团队紧密合作,每年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专业竞赛。有效地将税法知识融入专业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度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税法的重视程度和持续学习。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税法课程在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竞赛”五位一体的课程改革模式,将税法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校内拓展至校外,从单打独斗发展为协同共赢。经过近4年的实践检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基本杜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很大提升,税法的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涉税实务能力显著提升;校企合作更为频繁和紧密,真正实现了“企业走进来,师生走出去”。税法课程改革的内容并不复杂,能够给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复制性较高的范本,希望能给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