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素养培育

2021-06-09 03:10:30程梦瑶陈丽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招聘启事新闻学专业人才

方 艳,程梦瑶,陈丽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信息传播伦理研究所,武汉430205)

在以往对新闻的认识中,知识(knowledge)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维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新闻业专业性的否定。[1]2020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取消本科”的消息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更是引起了关于“新闻无学”“新闻人才培养方式”的热烈讨论。而实际上,“知识”这一概念不仅勾连起“专业”“权威”“边界”等与新闻业危机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其本身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当代新闻业危机的根源。[2]知识素养作为新闻学专业学生从业前的必需储备,在帮助他们培养专业自信、建立专业归属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作为“实践共同体”,如何建构知识素养体系,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如何促使其产生更多的衍生价值,以加强学生主体、教师/学校、业界/社会之间的互动互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培育,这是业界和学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综合性强的《新闻编辑》课程为例,以“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素养在新闻编辑教学中培育实施的策略,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对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知识素养培育的体系建构

主持编辑有关大兴安岭火灾“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的编辑杨浪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曹林的采访时说,做新闻不在乎你读什么专业。其实质包含着对新闻学知识建构的思考,不是破反而是立,这反映了对新闻人才知识素养的要求之高而不是低,更不是无。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在知识素养方面应该是一个杂家,更多更厚实更渊博的知识背景对从事新闻行业是有大有裨益的。新闻学专业人才知识素养体系的建构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图1)。

图1 新闻学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建构层次

第一层,日常生活常识。“常识、常理、常情”是一个社会公民最基本的是非标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3]新闻学专业人才对民众的生活要讲要究,在社会生活中做个“爱管闲事的人”。与专业性知识不一样,不具有专业性、普遍性和系统性特征,作为一般的公众,其普通常识,体现为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实用性知识,具有生活性、地方性和直观性特征[4]。日常知识很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和专业实践,以盖伊·塔奇曼(1978)、赫伯特·甘斯(1979)、马克·费什曼(1980)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发现,“实践知识” 在新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就某种程度而言,媒体及其从业者就是在一整套实践知识规训下开展新闻生产。[5]-[7]常识与专业知识的互构,就是为了新闻生产中产生的知识能得到“普通人的常识性”支持[8]。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层,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百科知识。新闻学专业人才是杂家主要体现在这一层,要懂历史、法律、哲学、文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还包括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人才学、未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大学教育获得,新闻学专业人才应把大学中开设的课程学扎实,未开的课程读一些“概论”类、“史”类教材,“翻一翻”杂志、杂书以扩大知识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辟“经典历史著作阅读”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史学阅读”和“史学实践”,并要求其提交读书报告,引导其“回归经典”“读懂文明”[9]。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详细的阅读书单,并组建读书会,旨在引导其多看书,在读书中吸取养分,开拓眼界,丰富其社科知识。

第三层,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按照一般的理解,新闻专业知识有三层含义: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10],统领着新闻舆论工作。设立相应课程引导新闻专业人才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培育新闻专业人才知识素养的第一步。其二是体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文化、观念等具有“默识”性质的知识,其三是指报道特定条口的记者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1]第三层面的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我们将单独作为一个层次来建构。这里主要是指采写编评摄播等方面的知识,新闻学专业人才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政治头脑,有点子,具备创新意识、交往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训练才有素,知识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实践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也必不可少。随着媒体融合脚步的加快,传统媒体纷纷拥抱新技术、寻求新发展,将传播阵地从网站、两微一端拓展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打造自身新媒体矩阵,提供各式各样的“融媒体产品”。鉴于此,不少院校都开设了数字传播技术应用、新媒体用户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旨在提升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新媒体素养。新闻专业知识素养要适应时代潮流而再造、再构。

第四层,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新闻工作者对分工以内的事情理应了解得更专、更深,在专门报道中,利用专业知识,丰富专业知识,生产专业知识,用知识进行传播或者传播知识,在专门领域有研究,有自己的专业所长。比如米博华能随口背下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称得上是专家,专门负责报道某一知识领域条线的记者更有可能成为专家。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之于新闻实践而言的新闻专业主义;其二是记者在报道某一领域时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11]对于专门知识的学习,需要制定计划,进行系统研究,广泛地积累资料。另外,需要与同行交往,参加专门的培训,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同等重要的是,在实践采访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创造知识,具备专门知识之后又要深入浅出,运用社会百科知识的底蕴,与日常生活的常识接轨,产生共振,能以广大读者普遍可接受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传播。知识素养的四个层次构成一个体系,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之树因此而枝繁叶茂。我们所说的知识素养除了层次上的体系化建构,还包括通识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与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 知识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

教学中对知识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在于或者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更主要在于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知识的观念,自觉增强学习力,从而建构和丰富自我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素养的培育阵地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通过融合型媒体实践的训练,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实践创造力和专业核心技能的人才,把握新闻传播学科前沿,将理论用于实践,让其具备较强的专业意识。在这一培养过程中,知识的培育和能力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在知识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新闻编辑》(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12]“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书本基本知识的掌握,我们以招聘启事的检索和分析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招聘启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果蕾和张咏(2019)对美国大型招聘网站Indeed.com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追踪,分析数字转型时期新闻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等,以美国媒体在此期间发布的669条招聘广告为样本,揭秘融媒体时代记者的生存指南。据此,我们在进行本章节内容学习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训练。

1.培养目标

通过此次训练,让学生了解到编辑岗位的具体要求,对编辑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法规素养)和专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策划创新能力、新闻把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与新技术的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认知。在学习本章节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检索相关的招聘启事,有实习经验的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归纳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专业能力要求、知识能力构成等。同时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最终提交成果包括: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对标分析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在目标就业岗位的要求和自我优劣势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确立扬长补短的学习计划,并提交计划。形式不限。

2.培养过程

第一步,熟悉教材上相关内容,检索与编辑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关的文献进行拓展阅读,对新闻编辑的知识能力结构从理论上有一定的把握。第二步,检索相关的招聘启事,可检索近期的进行归纳,也可检索较长时段的进行比较,用历史的视角认知招聘单位对编辑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步,选择性采用其他方法,比如结合自身的实习实践经验或者对媒体编辑进行针对性访谈,对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有整体把握,基于实践进行思考总结。第四步,在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归纳新闻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架构知识体系。第五步,以合理的逻辑、最合适的方式呈现所要提交的内容。

3.效果评价

此实训进行分层评价。第一层,就招聘启事进行归纳总结。第二层,理论知识学习,对编辑的知识能力及素养进行总结。第三层,理论知识学习,招聘启事总结,实践经验总结或者访谈获得知识点。第四层,在第三层基础上有知识体系的建构思维,力求将新闻编辑的知识能力结构建构成体系。第一层到第四层由低到高给出不同的评价等级及相应的分数。第五层,提交内容的呈现方式能清楚支撑内容,有创意,有思想。

通过对招聘启事的检索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能,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这同时验证了上一部分所述的知识体系的层次化建构之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过程是多层多元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复合型的,从表1“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对应性分析”我们可见一斑。

表1 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对应性分析

三、知识素养培育的衍生价值

除了知识素养本身的体系化培育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以“检索和分析招聘启事”为突破口的知识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亦能产生衍生价值。从上一部分“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对应性分析”的表格中,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社会这三个维度对其衍生价值进行分析,探讨三者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互动互构。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对“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能止于了解和领会“基本素养”是什么,还要掌握获得和提升基本素养的方法和路径。对招聘启事的检索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建构;对检索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旨在培育信息素养;了解业界需求,对标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树立自我发展目标,并看到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梳理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交内容呈现形式的选择和实现,以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素养。这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教师教学或者学校人才培养来说,通过对招聘启事的把握和分析,一方面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现实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出口反思人才培养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这样有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本身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增进对业界的了解,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跟进时代步伐。这对教学、教研乃至科研都大有裨益。

对于社会或者业界来说,招聘启事的内容特别是岗位要求,其本身是基于对整个新闻传播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新闻产品或者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这里既包括业界对于自身定位的思考,而且对于其他媒体的招聘启事内容的了解,有助于业界之间的交流比较,更好地进行自身定位的同时,还能根据业界的某些变化反思自我,相互学习借鉴,不断创新,调整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建构传播新格局。这对业界本身来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充满活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业界向教师或学校传达人才培养相关规格要求的讯号。

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近发布的新华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招聘启事的推文《青春范,你点燃!国社新媒体招聘啦!》为例[13],我们可见一斑。其招聘岗位包括运营总监、推广运营、策划创意编辑、青年内容的新媒体(客户端)编辑、演播室节目策划、演播室运营、用户互动编辑、青年用户群运营总监、社交媒体编辑、营销总监,以及“新青年”项目的创意策划、创意编导、创意剪辑、漫画设计。鉴于本文以《新闻编辑》课程的“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的教学为例,表2列出4个编辑岗位进行相应的呈现和分析。

表2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招聘岗位及岗位要求

岗位名称和岗位要求展示了主流媒体中创建最早的专业从事新媒体建设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自身定位和行业风向标,对时政报道、青年报道、社交媒体编辑、用户互动的注重;同时反映出媒体突破传统编辑,呈现“大编辑”的整合性理念,对策划能力、选稿眼力、编辑改造能力、客户端编辑业务熟悉度、全网优质内容挖掘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有更高期待。这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对同行也具有相应的参考意义。相应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人才的培养,与媒体同行的发展,共同推进新闻传播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四、 结语

在智媒时代,技术的迭代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鉴于此,加强新闻专业人才知识素养培育成为新闻院所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当前,新闻学专业人才知识素养体系的建构应从日常生活常识、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百科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着手。这些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成为新闻专业人才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新闻学专业人才知识素养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相应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和检验。在新闻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将“知识素养培育”与具体专业知识融合起来,让“知识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实践始终。根据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知识素养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学校/教师、业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有利于实现知识素养培育价值的转化。如图2所示,学生主体、学校/教师、业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我们需要秉持开放的理念,探索开放的路径去进行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无论是历史的纵向比较,从社会、媒介的变化看到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还是横向的对比,同一时代媒体矩阵、媒体格局的重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层面和领域需要达成某些共识。现在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就是试图把学界与业界的教育资源聚合起来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的探索。在此意义上,说新闻学界业界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很有道理。学界业界可以而且应当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14]学界与业界合作生产专业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培养新闻专业人才。

图2 招聘启事与学生主体、学校/教师、

另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秉持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将专业知识素养培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起来。根据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专业素质能力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那样,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在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中,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知识、道德修养等,提炼和挖掘专业相关课程中、实践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针对性的、具体化的、生动化的教学载体,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并重。

猜你喜欢
招聘启事新闻学专业人才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藏起来的招聘启事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6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布朗大学招聘启事
巴黎高师招聘启事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