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测量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1-06-09 07:06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高竞争力因子

任 静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相关文件的公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和扩大竞争优势,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1]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吸引并录取优秀生源的能力。招生竞争力作为衡量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本文研究了“双高”院校招生竞争力的基本状况,评估了“双高”院校总体招生竞争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招生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指标确立

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即对我国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吸引并录取优秀生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学生发展、发展环境、办学实力、社会评价、服务贡献五个一级指标设计评价体系,包括教学管理满意度、课堂育人满意度、专任教师总数、在岗教职工总数、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母校满意度、就业率、留在当地就业人数比例等1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通过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可见高职院校吸引并录取优秀生源的整体能力,进而反映一定时期各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对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续表1 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指标

(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用于提取多个变量潜在的公共因子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找出同时影响和支配多个变量的少数几个潜在的公共因子,并使用这些公共因子尽可能地概括和解释原有观测变量的信息[2]。相比层次分析等方法,因子分析法可以通过客观数据得出更具信度和效度的结论[3]。

本文以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为切入点,采用因子分析法对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以下简称“双高”院校)的18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构建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建议。这18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便于研究,减少数据指标差异造成的影响,文中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到新数据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二、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来源于各高职院校2019质量年度报告,其中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9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缺失,故本研究的样本为55所“双高”院校。

(二)KMO和Bartlett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评价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以完成评价指标之间不相关的假设检验判断。本文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通过SPSS26.0软件检验后,(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KMO值为0.682,表示变量指标自检的相关性。而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表明选取的18个变量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三)公因子提取

保证原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之后,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关模型,得到表3的公因子方差表(如表3所示)和表4的总方差解释表(如表4所示)。从公因子方差表可以看出,各指标的共同度取值最少在0.686及以上,最高达0.934。进一步说明选取的指标数据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表4总方差解释表中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为85.324%,所以将18个二级指标降维成五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5.445,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4.166,第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427,第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131,第五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89。很明显前五个主成分代表了原变量85.324%的信息,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较充分的概括,可以反映各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力信息。

表3 公因子方差表

表4 总方差解释表

(四)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由于表4中公共因子在部分原始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并未完全趋向于0或者1,所以有必要对其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如表5所示),教学管理满意度、课堂育人满意度、学生工作满意度、课外育人满意度、后勤服务满意度上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为第一个公共因子,这五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学生的在校体验,因而可命名为体验因子;专任教师总数、在岗教职工总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招生专业(类、方向)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为第二个公共因子,这五个指标反映了学校的规模,因而可命名为规模因子;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为第三个公共因子,这三个指标反映了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因而可命名为条件因子;雇主满意度、就业率、母校满意度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为第四个公共因子,这三个指标反映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因而可命名为评价因子;毕业三年职位晋升人数比例、留在当地就业人数比例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为第五个公共因子,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因而可命名为贡献因子。通过主成分方法对所有指标降维后发现(如表4所示)体验因子和规模因子是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条件因子和评价因子,贡献因子影响相对较小。

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

续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

根据表6的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各高职院校在各因子上的得分F1、F2、F3、F4和F5,即:

表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为了进一步对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综合评价,还需选定以上5个公共因子旋转后得到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F得分:[4]

招生竞争力的得分是一种相对概念,能够直接对高职院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横向比较,但最终的计算分数不代表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的绝对水平。55所“双高”院校的招生竞争力得分如表7所示:

三、分析

在表7中,如果F值大于0,则说明该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力高于55所“双高”院校的平均水平;如果F值小于0,则说明该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力相对较低,低于55所“双高”院校的平均水平。F值仅代表55所“双高”院校招生竞争力的相对得分情况,得分越高则招生竞争力越大,反之,则招生竞争力越小。根据表7的“双高”院校(55所)招生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7 “双高”院校(55所)招生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续表7 “双高”校(55所)招生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一是总体来看,55所“双高”院校的招生竞争力之间差距较大。F值大于1的只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F=1.1527)一所,且比排名第二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F=0.7028)高0.45,处于高职院校遥遥领先的地位;F值平均分值以上的有31所,占56.4%以上;F值小于-1的只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F=-1.3876)一所学校,与排名第一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F值差距在2.5以上,差距明显很大。

二是从“双高”院校的档次分布情况来看:F值排名前十的“双高”院校中A档有五所,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双高”院校B档学校,挤进招生竞争力前十序列,在“双高”院校B档中处于领先位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双高”院校C档学校,是“双高”中一匹“黑马”,位列招生竞争力排行榜第十位。可以发现招生竞争力排名与“双高”校的档次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三是从高校所在省市来看: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发展不均衡与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相关性。排名靠前的高职学校主要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区市,如竞争力排名前10名中广东3所、北京2所,排名靠后的高职学校主要位于经济较不发达的省区市,如甘肃、海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省区市。

四、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文选取的55所“双高”院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充分体现全国高职院校的最高发展水平。通过文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建议各高职院校通过改善管理水平、聚焦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招生竞争力。

(一)改善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建设是学校生存立足的根本。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体现着学校的声誉度和美誉度。学校的住宿环境、食堂饭菜质量、教室学习环境、图书馆阅览条件、校园网络覆盖面、学校课外活动场地建设等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整体水平。建议学校加强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制定管理标准和执行标准,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和意见反馈机制,畅通反映问题渠道,提高学校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5]

(二)聚焦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整体实力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立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高职院校来说要以行业为依托,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特点,科学规划,凝聚自身办学特色,扩大学校品牌效应。[6]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扶植一批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专业或项目,聚集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教学科研平台及社会服务平台,形成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其次,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以名师、双师队伍建设为引领,创新师资配置机制,优化双师队伍结构,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打造高水平高技能的教学创新团队,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最后,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先进的实训设施,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等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保障。

(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面向市场、立足当地就业,服务产业、助力地方发展。一是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寻求利益契合点,以市场需求为遵循,建立政府、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和学校等多向合作关系,形成“政行研企校”五方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共建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职教集团;二是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建立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依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优势为依托,对接支柱产业”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对接区域内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施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学生订单式培养与转移劳动力订单式培训相结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增量提升和存量优化,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以高质量就业为根本,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探索“满足企业需求,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一体化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构建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将教学融入生产,实现“产教”双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优化就业教育活动,为学生毕业“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畅通就业渠道、拓展就业信息,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重点毕业生群体精准化、个性化帮扶等方式提高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双高竞争力因子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影响因子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