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王 芳 李鸿雁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8)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的重要决策,将其定位为国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大战略措施;2020年再次提出两年扩招200万的战略部署,对于抓好“六稳”“六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职扩招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如何贯彻落实成为亟需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首先,扩招带来的生源结构多样化意味着学生能力、素质及年龄结构和层次的多样化,如何招才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其次,如何实施课程教材体系、教学模式的系统变革与优化,让所有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再次,如何破解当前师资队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支撑力?如何设计个性化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些现实问题要求高职教育重新审视“人”及其发展需求,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双管齐下,实现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高质量推动百万扩招落地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阶层兴起、“文化下移”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和“性相近、习相远”的儒学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的,[2]核心要义在于“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没有区分”,[3]不能因为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地域等差异,将部分人排除在教育之外。有教无类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实践的“指南针”,这从孔子不分国界地域、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种族招收弟子,并且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对待弟子的做法就能管窥。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突破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阶层藩篱,极大地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放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百万扩招是我国走进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经济提质升级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旨在通过基于生源结构多样化的规模扩招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更多的人就业创业,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将中职学生、应届及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均纳入高职教育招生录取范围,使受教育对象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类型上都得到了极大拓展。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正在走向普惠性、全纳性教育,人人均有机会上学的教育公平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彰显。由此可以说,百万扩招实质上是有教无类主张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具象化反映,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其人学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核心理念是人具有个体差异性,应针对个人的志趣、能力、性情等的不同,开展有的放矢的差异化教育,使人人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贯穿孔子教育实践始终,宋代程颢、程颐明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4]孔子之后,因材施教得到延续和发展。宋朝徐干有言“导人必因其性”,[5]北宋胡瑗推行“分斋教学”,清朝颜元坚持“当就其性质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6]行至近现代,小组教学、分层教学、分级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均是对因材施教的创造性应用。
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质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即“适合教育”。它要求教育承认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选择,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己作为主体的实践中发展自己。[7]
百万扩招作为一项促进国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拓展生源类型,提供给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变革与调试,保障招进来后能够保质保量地输出去,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百万扩招带来的教育对象多样化转变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规模会随着职业教育全纳性的充分实现而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确保所有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得到恰当地教育和培养?答案唯有付诸因材施教的适合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施以不同的、差异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应对百万扩招,高职院校充分把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念内涵,运用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从“招进—培养—输出”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层次、全要素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改革,以有效统合资源力量,高质量完成培养任务。
高职院校以生源范畴的多样性为依据,遵循上级领导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及招生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招生考试方案。在招生考试录取模式上,注意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方式录取的工作格局[8],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模式
依据不同类型考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水平、社会及职业经历,设置不同的考试类型和考试内容,保证不同类型的人群都有机会通过参加考试的途径获得入学资格。同时,鉴于部分人群和人员拥有工作经验,或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是某领域拔尖/特殊技术技能人才,在录取方式上也要实现多样性,采取划分选拔录取、免试考核录取、申请推荐录取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进行选择和调整。例如,考生A具有中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当其报考相关专业时可以免去专业技能考试,只需要通过其他考试或考核便能录取。
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方式录取是对生源结构类型多样性的充分回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生,采取具有差异性、倾向性的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录取方式,避免“一刀切”,才能真正落实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需要转变理念,既把招生考试作为考核录取方式,又作为“摸底工具”,准确了解“准学生”的“基点”在哪里。同时,通过发布线上问卷、试卷等方式开展职业倾向测试,了解“准学生”的职业倾向。在此基础上,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准学生”的基础画像,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教育与培养方案做好准备。
面对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知识技能水平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的众多学生,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的适合教育理念,进行教材、教法、教师的系统改革,以满足分层化的学生需求。
1.改教材:开发活页式教材及配套资源包
应对百万扩招的高职院校教材建设,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注重教材德育功能发挥,充分彰显课程思政;二是坚持能力本位育人思想,注重教材职教特色,将行业企业工作任务、生产工艺、流程规范、技术模式等有机融入教材;三是坚持动态更新,注重教材形态的灵活性和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性,使得教材内容与产业、行业、技术等的迭代更新保持同频共振成为可能。
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号召,联动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开发活页式教材,一方面把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另一方面利用活页可抽插、可重组等优势,及时纳入行业企业相对成熟的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模式、新流程、新方法,建成育德又育能的新型教材体系。同时,定期收集、整理政策制度、行业标准、教学大纲、课件、教学案例、项目任务、方案作业、工作报告等资源,整合成配套的线上线下资源包,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
2.优教法:开展以任务为驱动的新型混合式教学
应对百万扩招的教法改革,必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任务为驱动。职业教育一大特色就是技术技能积累与传承,这必然要求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教学体系,把教学放在行业企业环境和职业工作语境中系统思考和设计。二是坚持混合式教学。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类型、结构、层次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运用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开展个性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践行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的教学艺术,始终坚持以工作(岗位)任务为导向,借助“大智移云区”新技术集群,针对不同生源群体,实施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探索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动,活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9]、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相互生成的现场教学或远程教学;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指导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条件和学习环境。
3.强队伍:推进新型“双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百万扩招的后盾支撑。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产业经济形态、迭代升级速度加快的技术工艺以及结构层次多样的生源学情,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应该拥有丰富的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思政育人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成为“融业、跨界、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双师”团队。
高职院校应深刻领会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资源整合挖潜一批、专项培训培育一批、校企合作解决一批、‘银龄讲学’补充一批、社会力量兼职一批”[10]的指导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强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和专家。同时扭住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协同培养的“牛鼻子”,抓好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三个培养通道。按照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专业群带头人的教师成长阶段,通过专任教师队伍到企业顶岗、兼职教师队伍到学校任职的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双向流动、联合培养培训,打造新型“双师”队伍,如图2所示。
图2 新型“双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针对百万扩招生源结构多元复杂特性,政府部门提出要确保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新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11]。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考量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种现实驱动下变得尤为重要。倘若做得好,将能够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明确兴趣目标、职业志向和奋进之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挣脱固有定位和要素的藩篱,以服务更好学习、促进更好就业、推动更好发展为目标,重新系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性,以结果为导向,采取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反向设计模式,体系化解决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教学安排及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12]。具体来讲,一是要彰显生源对象差异性,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学生入学起点、职业兴趣志向、学习目标期望、个性特征,为后续教育和培养做准备。二是要实现教育内容多样性,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生涯规划书撰写、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创业政策分析、就业创业信息发布解读等纳入教育内容范畴,并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职业岗位更替进行动态更新,除旧布新,形成职业规划教育资源库,以便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教育内容。三是要实现教育方式多元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就业创业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训练、朋辈教育、专题讲座、主题教育、个性化咨询、职业测评、职业规划相关赛事等都是可取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质学生,结合教育内容特征选用恰当教育方式,必定能对学生起到良好引导作用。
学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业情况、了解学生职业知识获取、技术技能积累和综合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面对百万扩招而来的生源结构变化、教育教学变革,高职院校应在“分类分级培养、个性化输出”理念指导下,重新审视学业评价体系的价值,积极进行相应调整和变革。
高职院校可以运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借助“大智移云区”新技术集群,围绕分类毕业生能力与素质要求,对不同类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训实习、自主学习、培训考证等路径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与认定,经考核认定后达成毕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则可以毕业。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书面测试、作业完成、汇报展示、方案设计、实训实习、课外培训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评价、审核及认定,形成学生最终的学业成果画像,作为判断其是否符合毕业标准的依据。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OBE理论的学业评价体系
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百万扩招更是将这一使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落实百万扩招政策,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改革与优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但也应该看到,应对百万扩招的人才培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并非一己之力、一日之功可成。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积极寻求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整合资源,集众家之所长,加强调查研究,持续改革优化,共同打赢百万扩招这场硬仗,更好地为经济产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