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晗 郭艾华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简称“苏电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于2002年,2003年被评为国家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8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江苏省软件外包人才实训平台,2010年获省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软件与服务外包技术专业群”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2013年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施“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2017年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并与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2018年获批江苏省教育厅“软件测试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19年软件技术(WEB前端开发)获批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多年来,软件技术专业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为核心,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创新并实践了“成果导向、项目驱动、个性化成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软件项目开发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要求脱节、达不到预期培养目标的问题。
成果导向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标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也可称作“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以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要在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及其指标权重的基础上,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和教学,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
项目驱动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软件技术人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能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资源,聘任企业讲师担任项目化课程的授课任务,校企共建仿真IT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对接项目标准开发流程,从而推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全面有效实施,确保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个性化成才是以人为本、成果导向教育的必然路径。成果导向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因此,只有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树立多样化成才的理念,通过分层分类,建设课内课外的立体化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实施差异化培养,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达到人人皆能成才的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对照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以目标能力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标准。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携手行业名企,校企深度融合,深化“六共”合作(方案共订、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培、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共育软件人才。课堂教学全面开展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课外围绕项目实践能力强化和拔高训练,构建以技能竞赛和创新工作坊为典型代表的多维培养体系,通过四种举措(分方向培养、组建精英班、分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六种手段(人生导师、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坊、高水平认证、第二课堂、毕业设计)实现差异化培养、个性化成才。
1.组建多元协作团队
组建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团队、学生管理团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制订团队,形成多元协作的长效机制,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保障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与评估更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2.明确职业岗位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往届校友、应届实习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充分调研,综合知名招聘网站数据统计,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经团队反复分析论证,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三个岗位群,主要面向Java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Android APP开发和软件测试等技术领域。
3.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基于行业用人标准和充分调研,确定专业能力、问题解决、信息素养、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沟通合作、履行责任、创新能力等八项核心能力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度,确定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及所占权重,以此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4.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在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指标分解的基础上,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核心能力及权重表,并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指标分解,并在此基础上以目标成果为产出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对照专业核心能力指标,梳理课程内容,查漏补缺,删除、整合,形成课程和核心能力指标矩阵表,开发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目标的达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素养引领、项目驱动、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重培养,校企融合、项目驱动,重点强化针对一个就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同时拓展专业领域多种职业技能训练(如图1所示)。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就业岗位定位在两个方向,即Java应用开发和Web前端开发。前者以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为核心技能,以Android应用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为拓展技能;后者以UI界面设计与交互开发为核心技能,以软件测试和PHP应用开发为拓展技能。
1.校企共建项目化教学资源,共同实施项目教学
图1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
以企业真实软件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的教学资源和共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场所,引入仿真企业环境、管理模式和标准化开发流程,用真实化项目案例贯穿核心课程体系,聘任企业讲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
校企合作形式丰富。与联想公司成立“联想教育培训学院”,联合培养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LCSE)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与北大青鸟Aptech合作办学,成立“北大青鸟特色班”,全面实施以项目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实施“嵌入式”人才培养,将微软课程体系嵌入到软件人才培养方案中;与Oracle、51testing等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室、共同开发项目化教学资源;引进了达内科技、兄弟连等培训机构讲师,开设校内项目化实训教学;与无锡NIIT公司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化项目实训;与江苏金智、南京达科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软件开发订单班;与谷歌(中国)共建“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联合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企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教学。对于技术要求高、内容职业性强的课程,全面聘请企业讲师授课,多门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上海兄弟连工程师承担Web前端开发方向的软件项目化实训课程,江苏万和工程师承担Java开发方向的软件项目化实训课程和认识实习课程,华信智源工程师承担Web前端开发方向的软件项目化实训课程,淮安瀚唐工程师承担软件项目化实训课程、认识实习课程、网络创业培训课程,江苏学码思工程师承担JS框架实训课程,淮安楚淮科技承担认识实习课程、创业指导课程,江苏金智、南京达科、江苏未迟等18家公司承担顶岗实习等等。
2.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
2014年开始,本专业重点实施了以“一项五课”为代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一个企业真实项目(超市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贯穿5门专业核心课程(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SP应用开发、ASP.NET应用开发),重构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开发系列化教学资源(5本系列化教材和项目化课程资源),打破传统课程组织形式,开展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2017年,在5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丰富项目资源,将项目教学法逐步推广到Web前端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含项目”“专业核心课程做项目”和“顶岗实习接项目”,通过递进反复循环训练的过程,使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螺旋进阶。该模式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得到实践与完善,使毕业生具备了较好的软件项目实战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对口就业率超过60%,对母校的满意度超过90%,就业竞争力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针对IT行业发展和招生生源的多样化,软件技术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推进多方向、分层次教学改革,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构建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毕业生成才率。
1.四种措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是实施分方向培养。设计跨专业、专业群分方向的课程体系,给学生选择专业技术方向学习更大的自由度。学生第一、二学期学习统一的通识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在对专业技术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基础,第三学期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学习,除本专业的Java应用开发和Web前端开发方向,学生还可以选择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系统维护、大数据应用开发等技术方向,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职业岗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点,专攻一个技术方向的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需求,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上有层次,课程设置上有梯度,课程要求有上差异,课外培养上有重点,保证学生既有全面发展的基础,又有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是组建精英班。根据学生水平和意愿,组建各种订单班、特色班,如甲骨文认证特色班,达科订单班。
三是分层教学。课程目标的学习成果金字塔式分层设计,理论上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强调要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四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课外按需线上自主学习。近几年来,苏电院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软件技术专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承担并且完成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任务。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
2.六种手段,强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人生导师、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坊、高水平认证、第二课堂、毕业设计等手段,对有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优秀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竞赛和创新工作坊的成效尤为突出。
构建“学校+省市+国家”技能竞赛训练体系。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成熟机制。开设弹性的专业特长发展课程,在做好学生学情分析和性格测试的基础上,结合人生导师和特长生工作室,引导学生选好某个技能方向重点发展,参与职业技能训练。每年开展校内技能竞赛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做到技能竞赛专业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超过80%;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的行业技能竞赛,成立高水平竞赛教练团队,形成合理学生竞赛梯队。实现“人人选好技能发展着力点,个个都有技能竞赛出彩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软件技术专业先后参加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软件测试”和“Web应用软件开发”等赛项,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项。同时,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行业竞赛,如“蓝桥杯”软件大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学生技能大赛成绩处于全国高职院校一流水平。
通过创新工作坊开发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组建了云计算-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坊和软件开发“亮剑”创新工作坊,聘任“牛人”大师,鼓励更多教师参与,课外指导学生开发软件项目、技术应用创新,形成成果,既服务社会企业又惠及师生。师生技术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积极性高涨。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申报并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8项,获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3项;师生共同完成纵横项项目32项,实现到账经费200多万元。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解决了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基于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成果导向教育(OBE),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指标权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围绕学生的最终“成果”来组织和开展教学,以明确的综合能力的掌握为目标反向设计教学过程,促成最终学习成果的达成。
针对专业特点设计的育人模式,解决毕业生项目实践能力不足问题。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校企共育,以软件项目设计和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符合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突出能力本位教育,切实有效,专业针对性强。
为了适应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系统教育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多种手段,不同措施,拔高培养,强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解决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整体成才率。
软件技术专业经过近19年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日臻成熟,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备,已建成所有专业课程的信息化在线资源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资源。获“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10部,省级重点教材6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9门的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超97%,对口就业率超75%,学生国家技能大赛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7项),省赛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10项),省优秀毕业论文14项(其中一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