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玉凤
(民乐县中医医院儿科,甘肃 张掖 734500)
小儿腹泻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等。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诱发,诱发因素包括喂养方式、病毒感染等,应当明确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小儿腹泻。对于小儿腹泻临床多采用肠道益生菌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然而长时间服用益生菌可使肠道耐药性增加,且伴随多种不良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应以调理脾胃为主要治疗原则。中药敷脐贴由干姜、肉桂、木香等多味中药材料组成,能够发挥清热、抗炎、抑菌、抗腹泻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敷脐联合肠道益生菌药物治疗对腹泻患儿炎症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民乐县中医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00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与研究组(10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43例,女患儿57例;年龄2个月~11岁,平均(5.33±1.93)岁;病程 2~5 d,平均(3.56±1.09) d。研究组中男患儿45例,女患儿55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5.32±1.96);病程 2~6 d,平均(3.47±1.12)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腹泻的诊治与预防》[3]与《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治疗前期未进行相关药物治疗者等。排除标准: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先天性心脏病者等。该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致病因素分析 详细统计所有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喂养方式、使用抗生素情况等,随后,收集患儿粪便,实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肠道益生菌药物治疗:使用双歧杆菌乳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 g/片)口服,若患儿年龄<6个月,则0.5 g/次,3次/d;若患儿年龄为6个月~3岁,则1 g/次,3次/d,若患儿年龄>3岁,则1.5 g/次,3次/d。持续用药3 d。研究组患儿应用肠道益生菌药物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敷贴药物组成:干姜2 g、肉桂、苍术各8 g、木香3 g、丁香10 g,将以上药物研制成粉末,取姜汁调配,制作为湿润药丸,使用温水棉签对患儿脐部进行清洗,在肚脐眼神阙穴敷药丸,取无纺布进行敷贴固定,1次/d,持续用药3 d。
1.3 观察指标 ①详细统计所有患儿的致病影响因素。②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其中大便性状正常,大便次数每天<3次,即为显效;大便次数减少,但每天≥3次,但不超过5次,即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症状主要包含:大便、发热、小便赤灼,根据每项症状程度不同记为0~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4]。④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致病因素 在200例患儿中,致病因素:病毒感染182例(91.00%),喂养方式不佳120例(60.00%),滥用抗生素128例(64.00%),肠道外感染90例(45.00%),其他32例(16.00%)。
2.2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症状积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大便、发热、小便赤灼等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大便 发热 小便赤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00 2.88±0.11 2.35±0.21* 2.79±0.14 1.98±0.11* 2.88±0.04 2.36±0.01*研究组 100 2.89±0.07 1.06±0.25* 2.77±0.09 1.03±0.13* 2.87±0.06 1.90±0.03*t值 0.767 39.510 1.202 55.786 1.387 145.46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炎症状态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IL-6、IL-2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炎症状态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炎症状态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2:白介素-2。
组别 例数 TNF-α(pg/mL) IL-6(ng/L) IL-2(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00 4.65±1.19 3.54±0.74* 34.71±6.25 12.62±3.47* 7.25±1.37 5.47±2.04*研究组 100 4.54±1.21 2.09±0.83* 34.84±6.18 9.17±3.23* 7.26±1.56 3.69±1.21*t值 0.648 13.040 0.148 7.277 0.048 7.50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小儿腹泻是肠道感染轮状病毒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现象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急,且病程长,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等,对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小儿腹泻主要原因包含两种,分别是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临床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多采用肠道益生菌药物治疗,可直接补充机体正常生理细菌,对肠道菌群平衡进行调节,消灭或者抑制体内细菌,促使胃肠道功能有效改善,促进消化吸收,但单一长期使用可能使患儿产生耐药性[5]。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腹泻为“泄泻”范畴,因脾胃虚弱,外邪入体引发疾病,治疗关键为清热燥湿、健脾养胃,当以止吐、止痛、驱寒治疗。中药敷脐药方包括干姜、肉桂、木香、丁香、苍术,其中苍术可燥湿健脾,联合干姜、肉桂、木香、丁香可驱寒暖胃、清热燥湿、健脾消食,从而有效改善腹泻症状[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大便、发热、小便赤灼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敷脐联合肠道益生菌药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TNF-α参与腹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其水平升高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加重腹泻;IL-6、IL-2是一种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等产生,其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增加C-反应蛋白释放,加重炎症反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苍术健脾消食效果显著,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时,可补充机体所需生理细菌,促使胃肠道功能有效改善,同时有效改善炎症状态,丁香能够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儿TNF-α、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敷脐联合肠道益生菌能够降低腹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综上,小儿腹泻致病因素较多,包括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喂养方式不佳等,采用肠道益生菌联合中药敷脐治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