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华 郭敏
揭阳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邻潮州市、汕头市、靠近福建省,西接汕尾市,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市兴宁县。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揭阳市对外通商历史悠久,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有着 “鱼米之乡”的美誉,这也是家喻户晓的事情;除此之外,值得称颂的还有形式多样的潮汕艺术民俗活动,如灯杆彩凤、玉雕、嵌瓷、泥塑、剪纸、木雕、木偶、潮绣等等,这些和潮汕民俗紧密相关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竖灯杆升彩凤”的来源
“灯杆彩凤”习俗作为龙砂、云路江氏族人的文化标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考证,“竖灯杆升彩凤”的习俗在揭阳龙砂乡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纪念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而创立的。江万里何许人也?江万里本不是揭阳本地人,其祖籍为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谥号文忠公,生前相继担任过吉州知府、隆兴知府、驾御郎官、尚右兼待读、监察御史等职务,南宁度宗即位,其担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公元1273年,由于元军挺进内陆,相继夺取了襄阳、樊城等地,而此时江万里奉命带兵坚守饶州,经过长达月余的浴血奋战,终于寡不敌众,饶州被元军最终攻破,而江万里在各种利诱面前不为心动、誓死不降,最后竟和全家人一起投水自尽,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后辈人无限的敬仰。据传,江万里的第四代孙恬息在龙砂定居后,思念先祖江万里,为避元兵追捕南宋抗元将领后裔,不敢公开纪念。后想起江万里生平喜凤,又说帝为龙,相为凤,将为虎。后又有族人在江边发现真凤栖于竹林中。因此,决定以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以示对祖先的纪念,这样代代相传,成为龙砂特有的艺术民俗文化。
“竖灯杆升彩凤”的艺术形式
龙砂乡这种独特的艺术民俗文化,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每逢“竖灯杆升彩凤”的日子,他们都会提前精心准备一些材料,大毛竹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起到支撑作用,他们往往选择粗大的竹体,长度一般在十米以上,削去邊枝,留着竹尾,谁家的毛竹越高越粗,就寓意着谁家的运道越好,所以选择在“竖灯杆升彩凤”活动中,大毛竹是关键的一点。在竹子的顶端,悬挂着大大的灯笼,灯笼是喜庆的红色基调,灯笼当然也是越大越好。每逢“竖灯杆升彩凤”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灯笼的大小都是直径在一米左右,最大的我们见过3米的大红灯笼。灯笼的面层还写着很多吉祥的词语:“平安”“幸福”“吉祥”等等;大红灯笼高高挂,格外引人瞩目。既然是“竖灯杆升彩凤”,主角当然还有一只彩凤,彩凤位于灯笼的上部。彩凤材料一般选择木制材料,而且凤头凤身木材材质相当好,有的甚至在深山取材。在制作的过程中,彩凤凤身一旦成型,远远都能闻到奇异的香味,很是让人吃惊。凤翅及凤尾,一般选用贴片做成,有条件的人家,现在专门请人打造成不锈钢材料,以便使用长久。当然是彩凤就要有“彩”,他们将自己喜爱的颜色——一般是红色、黄色涂抹在凤身、凤翅及凤尾上。还有一道程序,就是各家各户提前绣制了带有金色丝线的红缎布,披挂在彩凤身上,仿佛“锦袍加身”,色彩斑斓无比,在红缎布上还别出心裁,挂着数量不等的小铃铛。到了“竖灯杆升彩凤”的日子,家家彩凤升起,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排排一行行,一家连着一家,在白天观看,微风吹来,彩凤两翼迎风招展,长尾飘扬。成群彩凤飞舞于屋顶,这场面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而在晚上,大红灯笼都被点亮的时候,光彩夺目,辉煌壮观,又仿佛天上人间,真是美不胜收。
“竖灯杆升彩凤”的艺术文化内涵
“竖灯杆升彩凤”是揭阳艺术民俗文化的经典,在“竖灯杆升彩凤”的日子,人们不仅“竖灯杆”“升彩凤”,还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犹如农村集市,大家都到固定的场所去进行商品的交易,品种十分繁多,参与的人也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己家的拿手土特产拿去热闹一番。由于“竖灯杆升彩凤”是为纪念南宁爱国名相江万里而创立的,所以文化色彩也极其浓厚,也有很多供奉着江万里的牌位。宋度宗(赵琪)在《乞言丞相万里公诏》中赞江万里:“卿以淳心正学,辅国视政,起贤远识,为时耆艾,若朝庭之典章,军国之机务,生民之休戚,政治之得失,皆常履而知矣。” 宋诗人刘辰翁在《祭业师》文中说:“公非无法,死不离城,曰我重臣,无所逃死,生而被执,为国之耻。亭名止水,左右携孙,白刃纷纷,哭入九泉,人言全归,愿得死所,死而若此,尚庶无愧。”宋恭宗(赵显)在《文忠公赞》中评价江万里:“惟德至厚,惟仁至尊,名香千古,昭昭乾坤。” 明进士王天策在《江臣相墓碑记》中评价江万里:“人孰无死,以先生平生之表树,即不死已是为宋名臣,而先生固死之也。愤国家之亡,耻腥膻之秽,视神林故乡可以终其天年,且不肯为,而况于屈身事虏者哉!”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贺签书枢密江端明古心》(《文山集》卷之六)中这样称赞他的老师江万里:“夫以穷壤之大,人伦之众,而先生之进,士大夫庶民,皆欣欣然相告,如其父母亲属之得用……我朝先政,得此气象,惟前有范文正,后有司马公。”宋进士黄钟元在《上古心先生书》中评江万里道:“时人之耳目在先生,公论之标表在先生,世道之轻重在先生,天下之安危在先生,今之世,惟古心先生清忠粹德,丰功盛烈……”明翰林学士宋濂在《止水亭铭》中赞江万里的壮举:“江公之名与水同清,江公之节,与水同洁。水则清清,人则英英,千古此人,千古此铭。”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精神当属“竖灯杆升彩凤”主要内涵之一。
除了爱国主义的精神,“竖灯杆升彩凤”活动还包含着及其厚重的艺术文化色彩,我们从制作过程、制作的工艺以及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安排、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参与人群看,这种艺术民俗文化有着强大的传承性,相比较一些地方已经失落或者部分残缺的艺术民俗文化,让人感觉欣慰和自豪。目前“竖灯杆升彩凤”民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民俗传承和保护
艺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面临的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民俗的数量急剧减少,有很多项目濒临消亡;二是影响力降低,居民观看艺术民俗活动却不知其历史文化与背景,丧失了欣赏感和趣味感;三是参与人群减少,而留存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些艺术民俗运动年轻人几乎没有;四是没有统一的组织,缺乏指导,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意性大;五是艺术民俗的根本特色正在流失,各个地方的项目活动方式方法雷同性较大。艺术民俗需要传承,艺术民俗文化需要发展。我们当前也要深刻意识到艺术民俗开展方面存在的缺陷,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艺术民俗的影响、艺术民俗文化研究的滞后以及艺术民俗组织制度的零乱等等;要提倡政府参与的力度和协助性,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针对一些濒临消亡的艺术民俗项目,要制定长期的帮扶计划,落实“抢救”措施,以免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丢失。要加强对艺术民俗舆论的监督导向,确实落实好艺术民俗活动的开展,认真意识到艺术民俗文化对构建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关部门应该要着重研究制约了艺术民俗传统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彻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践中可采用艺术民俗项目与高校挂钩的形式,将艺术民俗搬上课堂、写进书本,以高校教育为传承介质,进行系统化的研讨和保留。实时建立和完善艺术民俗活动的示范区域以及在城市化社区的推广工作,使得艺术民俗走进寻常百姓家。总之,艺术民俗需要继承,艺术民俗文化需要发扬,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得以在我们身上弘扬和发展,这也会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思想交流以及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目前,我们要对当代民俗传承研究范式进行积极的反思。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艺术民俗便是其中一种。艺术民俗是古老的艺术项目,是研究艺术起源和艺术发展各个时期形态的活化石,也是发现和挖掘新的艺术形式的源泉,无论从历史研究价值还是从艺术活动持续发展的观点上看,它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从历史维度下现实的立体传承语境方面去做深入的思考,要以极大的历史责任感和热情来对待艺术民俗文化活动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现存保护完好的艺术民俗文化活动要实施必要的研究工作,找出他们历史传承的共性和保护完好的原因,以有利于其他即将“陨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竖灯杆升彩凤”在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其人和人之间或民俗生活文化的共同性,是传承成立的主旨所在,对“竖灯杆升彩凤”的深入研究,必将有所收获。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国家级非遗灯杆彩凤习俗为例”(2020JYCKZ01)。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