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热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以时下流行的传播方式作为媒介,以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类综艺节目让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阵风潮。它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故事化演绎来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在与观众的交流中达到了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传播效果。同时,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背后,对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有了一条新思路,即与时代相契合、与大众有共鸣、与创新齐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文化类综艺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87-03
【本文著录格式】朱子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文化类综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87-89.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和处世之道,它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都传递出来自历史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旧能焕发光彩的最佳方式无疑是对它的继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是描摹照搬,应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注入新动力。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它们正是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优秀范例。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以文化类综艺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
一、文化类综艺概述
(一)文化类综艺的定义
文化类综艺是综艺节目中的一种类型,它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采用综艺节目作为表达方式,是集合了娱乐性、互动性、综合性为一体的节目。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文化类综艺以传统文化作为节目的主要表现内容。“文化类综艺节目本质上仍属于综艺节目,但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其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都与文化有关,以解读、传播及传承文化为目的,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的知识性综艺节目。”[1]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类型而言,娱乐和明星不是它的内容主线。整体呈现更为注重精神内涵的传播,内容节奏也更为舒缓。自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电视节目市场开始出现了大规模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如《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进行流行音乐再创作作为节目主要内容,也有如《国家宝藏》将文物作为节目核心,更有如《上新了·故宫》直接以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作为节目的表达场地和节目主线。如表1所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类型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趋势。
(二)文化类综艺的发展
文化类综艺并非新生类型,但是在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自2017年以来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状况。回朔历史,2000年央视推出的综艺节目《百家讲坛》《鉴宝》等节目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较弱,大部分由专家讲述、学者阐释和现场互动为主要节目流程。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题材上,除了诗词、文物,还出现了建筑、民族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形式上,文化类综艺打破陈规,室内演播厅和室外演播厅相结合,采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为观众全方位的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借助电视、视频平台、社交新媒体等多媒体渠道助力文化类综艺的传播。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综艺的新鲜血液。纵观近年来的文化类节目,能够发现表现手法集结了多种艺术门类,演播室也早已从封闭的环境拓展至了广阔的现实场景。在《一本好书》《故事里的中国》中,综艺节目与戏剧情景再现相结合,话剧舞台的演出方式植入进了综艺舞台。在《国家宝藏》《见字如面·抗疫特别版》等节目中,综艺节目与纪录片视频形式相结合,综艺现场与纪录片构建了精神文化的二重空间,产生出了新的对话交流方式。《上新了·故宫》《朗读者》又将综艺节目与线下现场相结合,线上线下的组合呈现令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真实世界的亲密关系。
(三)文化类综艺的优势
实际上,文化与综艺的结合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利用电视、网络等渠道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演绎方式。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言,视觉文化是通过可见的形象,利用人们的联想、感觉、综合和想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实物的能力的表现形态。[2]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视觉化呈现能够为大众带来最直接、生动的体验,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消失不见,文化的内涵深度通过视觉影像重新阐释。一方面,文化类综艺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直接生动的画面以及趣味性十足的流程设置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但不深奥的介绍。原本被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换上了适应时代的外衣,逐渐摆脱沉闷、枯燥的旧标签,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不断削弱,来自历史的文化脉络就此延续。另一方面,综艺节目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大众传播形式之一,传统文化借助综艺节目的影响力能够达到更加广泛的普及程度。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渠道的作用下不断缩小,短视频、H5互动、创意设计大赛等新形式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加入。文化类节目对文化经典的重新结构是盘活文化类节目内涵基因的重要法宝。文化作为人类的特有认识财富,是经由历史时间积淀而来。在一次次重新解读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時,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类综艺的创新结合
(一)以情动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们获得对现实世界替代性满足的方式。”[3]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成为节目创作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继承。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化、意识性的精神传统,当传统文化借助影像艺术进行传播时,传统文化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个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时代话题。文化类节目将告别以往说教式灌输,更加强化情景式体验的潜移默化。随着去中心化的深化发展,个体的特性逐渐凸显,体验式也慢慢成为传播的主流。《国家宝藏》将那些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文物作为主角,通过文物的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守护文物的人等不同角度来建构文物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向观众们讲述传统文化的由来、变迁和发展。《故事里的中国》采用戏剧、访谈和综艺的方式为大众讲述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等,这些深藏着传统文化的故事不着痕迹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江苏卫视的《一本好书》为例,节目中将经典名著的片段通过演员的戏剧化演绎呈现,再配以嘉宾解读和分享读书心得。此时的文化传承不再是一种目的性的教化,而是以共通情绪带领大众感受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视听化之后的文学名著不再是依靠读者进行召唤结构的想象,是在“现场”纯粹的场景下直接汲取文化养分。体验是直接参与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为生动的动情方式。文化类节目如果以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呈现,将会最大限度的与观众形成联系。
(二)互动传播
综艺节目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扮演了挖掘者的身份,将其中的精神和内涵进行具像化处理,通过有趣的互动环节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语境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深入场景的沉浸式展示重新塑造了文化的印象。文化带有严肃高雅的格调,从前时常会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融文化入情景的表现形式,既打破这种的刻板印象,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在《上新了·故宫》节目里,每期节目以寻找故宫元素为主线,根据古代宫廷建筑特色进行现代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主持团依据线索在故宫实景中进行解密式探索,故宫的开放区域和未开放区域都在节目中得以展现。文化因素在节目中内化成了游戏的关键词和背景氛围,观众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文化。观众在跟随节目故事发展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可以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购买等环节。另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将互动作为节目的特色,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古诗词的背诵比赛。百人答题环节吸引着场内外众多观众的参与,选手之间的飞花令接龙短视频更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超高点击率。传统文化不再高深莫测,它借由综艺节目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传统文化因互动式传播方法的创新而重焕光彩,继承传统文化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三、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启示
(一)延伸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的冲击与挑战。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文化元素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和延续,在不断阐释和解构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随之代代相传。文化类综艺节目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文化口味,将新与旧进行合理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当代属性和情感价值。在文化大繁荣的当下社会,除了将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相结合,还有更多的当代文化可以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色彩。讲述古代年轻人报效家国的说唱歌曲《将相和》,古筝演绎钢琴曲《野蜂飞舞》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实际上,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再现是为传统文化增添了当代的文化内涵,这在未来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代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类节目中会有最为直接的体现。时代烙印不断打磨文化的样貌和内里,文化也不断反哺时代精神的向前发展。在央视的《信中国》节目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写就的家书在节目里被分享、解读。当今人带着时代发展的痕迹去解读不同的书信,文化也就得以在时代背景下传承。文化类节目作为引领观众思考的一类节目,是承载时代精神传播的先锋站。
(二)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文化的传承具有特殊性,传统的生命在于延绵不断的连续性,这些特质注定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接。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是一个万物共生互联的整体,封闭孤立的方式注定无法传播。文化类综艺节目正是基于情感共鸣的故事性达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目的,这种感染力实际上不仅是来自于综艺形式,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所内涵的动情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联系,或许是情感层面的感动相通,或许是形式层面的对话交流。通过情感和对话的浸润,传统文化的继承将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递,而不是流传于口,却毫无生机的照本宣科。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向人们揭示了传统文化里藏着许多今人没有见到过的风景。与宏观的时代精神相比,较为小众的价值探讨也将会有表达空间。当前的文化氛围是全球性的庞大议题,越来越深入的国际化交流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类目前小众的文化价值讨论,在未来也会有存在空间。例如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来自各国的青年就国内外的社会热点展开价值讨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同一议题下激发出价值观的共同讨论。文化类节目不仅仅是回首传统,也是面向未来的。小众的价值探讨是文化类节目的新鲜组成,为文化类节目增添不一样的领域。
(三)拓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为表达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传统的解读可以很时尚,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很轻松。实际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融合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它为大众找到了接受传统文化的平衡点。多门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化类节目的传达手段。文化本身具有具网兼罗的内涵,文学、戏剧、音乐等等艺术门类都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电视节目在表现文化主题的时候,自然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在《朗读者》中,通过朗诵的方式赏析文化内涵;在《经典咏流传》中,通过歌咏的方式品读传统文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多类型的表现,既扩大了题材选择的空间,也满足了观众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需求。故事性和互动性的综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接受难度,这正是引领大众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而除了综艺节目的形式之外,未来诸如数据云集、5G等高新技术成熟之后,传统文化能够插上科技的翅膀进行又一轮创新表达。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化的再现等科学技术的实现,势必将会带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新方法。
四、结语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习惯,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这类节目的火热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迎合当下大众的文化欣赏习惯。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打破常规,积极拥抱新媒体和新风尚,方能更好的延续传统文化。文化类综艺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困境,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学习的范例。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将会不断发展,也必然会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重现传统文化的风姿神韵。
参考文献:
[1]曾军梅.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的再现与创新——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中国电视,2019(9).
[2]巴拉·贝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朱子敏,女,汉族,学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