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

2021-06-08 08:06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唱法古琴民歌

“过去在音乐学院教书的时候,我开了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一门是西方音乐名作赏析。我自己在讲这两堂课的时候就很纠结,讲贝多芬、莫扎特,我甚至不用备课,带上唱片就可以讲,学生听了也很高兴;但讲到中国古代音乐的时候,我不但需要认真备课,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学生会问我,田老师你说我们唐代的音乐如何如何好,你只能告诉我‘白居易怎么描写的,那唐代的音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著名音乐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当初在大学任教时遇到的问题,他一度感到非常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了找寻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足迹,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来遭遇了和传统文化同样的命运。田青说,中国的音乐曾影响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国却逐渐没落,甚至被遗忘。在当下的音乐教育领域,西方音乐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只存在于乡间的舞台上,苟延残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非遗保护项目,让包括古琴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中国传统音乐后继乏人

中国传统音乐在学界被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一般认为,到1912年清王朝结束以后,宫廷音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田青认为其实在清朝中后期宫廷音乐就已经成为了摆设,从故宫珍宝馆里所藏的金编钟就可以看出。作为礼器象征的金编钟,根本无法敲出乐音来。此外,从广义上讲,宫廷音乐也包括孔庙的祭孔音乐这类的礼乐,而这部分音乐现今仍有延续。

“宫廷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应该说是情况至差。对中国传统文化可用一首诗来比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包括礼乐在内的宫廷音乐几近消失,但我们应该付出努力去延续和复兴这样的文化。在这样的理念下,把相关的保护工作作为重点课题来进行。”田青在谈到当下宫廷音乐现状时说道。

宗教音乐是田青接触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起点,他认为在寺庙的高墙内保存着古老的中国音乐。田青表示,我国古代的宗教音乐主要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不同的宗教音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在近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也逐渐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乐,包括乐谱、乐器、乐僧,可以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乐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宗教音乐的未来,田青充满忧虑。“我们虽然对宗教音乐加大了保护力度,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传统音乐保护工作的最大软肋。”他举例道,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是我国宗教音乐的典型代表。当地研究所想招收20名学员学习五台山佛教音乐,学成之后既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留在研究所工作。结果告示贴出去1个月,一个报名的人都没有。

“这让我大失所望。所以,中国传统音乐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后继乏人。”

真正的文人音乐只有古琴音乐

谈到文人音乐,田青说真正的文人音乐其实只有古琴音乐。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进行音乐活动的主要乐器,甚至有“左琴右书”的说法。近代,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以古琴音乐为代表的文人音乐也几近消失殆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在全国范围内做过一次普查,当时全国6亿人口中会弹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乐相比其他传统音乐来说衰落得最为严重。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音乐在新世纪又迎来了一片新天地。

田青介绍到,最近10年,在我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城市白领中掀起了一波“古琴热”,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学习古琴的社团和研究会,学习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古琴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传统,其中蕴含着深厚、有风度的传统文化。有人说现在学习古琴是附庸风雅,我说附庸风雅中也有风雅二字,有什么不好?对于从2003年到今天古琴音乐取得的迅速发展,我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为古琴音乐的复兴感到由衷的高兴。”田青说。

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民歌里

除了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流传最广、普及最多、总量最大的一部分。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星罗棋布,广为流传。民间音乐可以分为民歌和民族乐器两大类,田青说首先要弄清楚民歌的定义。现代舞台上很多所谓的民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来自底层的,一般没有具体的创作者,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最真实地表达了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民歌的歌词虽然朴实直白,但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历代民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它就像一颗钻石,可能只有短短4句,但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田青说。

“民歌蕴含的丰富情感,一直是很多音乐家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一流的音乐家无不对民间音乐保持最崇高的敬意。大家都知道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从哪里来的,就是给柴可夫斯基家里装修的泥瓦匠刷墙时哼的曲子。他一个音符也没改,就写成了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了以后,潸然泪下,说从这个音乐里听到了俄罗斯的灵魂。”田青说,“那么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哪里?也在我们的民歌里。”田青忆起第一次听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时的感动。“这首歌歌词简单——‘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却表现了发祥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和千百年来不屈奋斗的民族精神。”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声乐教育基本按照西方标准进行教学,几乎没有民歌方面的教学。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普遍平庸,缺乏个性。”基于对民歌的钟爱,田青在最近几届CCTV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积极提倡“原生态”唱法,他认为“原生态”歌曲是民歌的最好代表。“‘原生态是民族唱法的根基,是一个有价值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原生态唱法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

谈及中国传统音乐的未来,田青认为要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传统音乐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所在。“任何艺术一定是多样的,一个乐种、一种唱法、一种音乐形式都不可能独占舞台。我们未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本着文化多样性的理念,调整思路,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因为这是艺术的本质要求。”田青表示,正如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的音乐要坚持独特的民族韵味,找到传统音乐的根与魂,让民族精神找到它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只有这样,中国音乐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巅。

“只有了解传统音乐的历史、正视传统音乐的现状,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够有未来。”

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佛教音乐的华化》等多部著作。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2013年9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唱法古琴民歌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寻访千年古琴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