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2021-06-08 16:27何伟铭
黑河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何伟铭

[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健康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设置不同的锻炼项目和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当前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将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改善。

[关键词]体育教学;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学生的生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很容易让教师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仍然有一些体育教师遵循传统的教学思想,过分强调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性格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范畴。同时,一些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或训练,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甚至在内心产生抵触情绪。鉴于此,建议小学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完善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热情,丰富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一、培养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保护的好习惯

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很多教学行为需要在室外进行,涉及的运动项目和体育器械较多,对小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的安全。安全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不仅能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体育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才有利于安全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因为不注意安全而发生事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正对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首先要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識,在运动中要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运动之前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器械的安全性,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事故。再次,在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他人。在运动中除了保证自身安全之外,还要保证自己的运动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将其他人的安全放在心上。体育课上教师要加强对保护和帮助动作要领的教授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帮助和保护其他人的方法,运动中保证他人的安全。此外,体育课上除了教授运动安全保护技能之外,还要在日常的课程中灌输其他方面的安全知识,如体育运动与饮食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骗安全等,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养成体育安全与自我保护的好习惯。

二、锻炼身体姿态,养成坐立行走的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坐立行走姿态不正确,将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形体姿态不美观,随着学生美丑意识的增强将会对其心理和性格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长期的坐立行走姿势不正确会影响骨骼的发育,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身体姿态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的习惯。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队列练习对小学生身体姿态的锻炼有良好效果。队列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站姿和走姿,标准的站姿和走姿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形体美观具有重要作用,站姿走姿不正确容易形成驼背、鸡胸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站姿和走姿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态。坐姿锻炼可以通过室内体育课来进行,教师示范正确的坐姿并讲解注意事项,同时要讲解不正确的坐姿对身体的危害,如近视眼、脊柱变形、驼背等,让学生意识到标准坐姿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锻炼。小学阶段是身体姿态和坐立行走姿势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错误的坐立行走姿势很难纠正,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队列训练和坐姿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坐立行走习惯。

三、严肃课堂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纪律意识较差,因此,很难养成规则意识。体育课堂中包含很多纪律教育的因素,对培养小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有重要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体育运动规范参与运动,必须穿运动鞋,队列训练要严格按照老师口令进行,做其它运动时要严格遵守运动规则和要求,队伍的集合和解散要听口令,没有允许不得擅自出列和离开等。对于纪律松散的学生要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纪律和规则,培养他们严以律己的好习惯。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纪律教育与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等结合起来,如教导学生在体育运动过后要及时洗手,衣物要及时清洗,保持运动器械的清洁卫生等;上下课时,都要与教师打招呼,教育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禁止出现不文明行为,同伴在运动中没有做好时不要嘲笑,对于同伴的进步要真诚地喝彩加油,引导学生从内心形成文明的意识和纪律意识。

四、组织体育竞赛,养成勇于竞争的好习惯

在集体环境下,竞争是一种常态,但是很多小学生却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尤其是在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表现得畏手畏脚,不敢参与对抗和竞争。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勇于竞争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以及体育竞赛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习惯。现在的小学生从小生活在表扬和赞美声中,很多学生在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失败、挫折和拒绝,甚至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会丧失信心,缺少不怕输的进取精神。例如,在在进行体育技能学习时,很多学生可能在一开始做得不好,这时体育教师要多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再努力一次,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动作目标就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下次遇到困难就会有信心克服和超越。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三对三的篮球赛、五对五的足球赛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勇于对抗与竞争习惯的好方法。

五、开展团体活动,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受到父辈、祖辈的溺爱,普遍缺乏分享意识和主动合作精神,很多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争夺体育资源的情况,在一些集体游戏和团队项目中,很多学生喜欢“单打独斗”,不懂得集体配合。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要求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非常有必要。体育课中有许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中,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可取的,只有相互之间共同配合协调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集体教学项目,确立集体性的考核指标,促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加强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在团队活动中要教育学生放下个人主义,学会尊重和认可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紧密配合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另外,要教育学生将这种团结合作的习惯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欣赏别人,能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在困难面前要学会求助,从而逐渐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

总之,体育课程中包含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因素,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把握小学这一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重视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保证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贾立波.浅议如何安全开展小学体育课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7,(08).

[2]赵晓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3]钱守仁.家庭、社会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5,(03).

[4]李家驹.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