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生
(乐亭县医院,河北 唐山)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较常见,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采取内科治疗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还需进行外科干预[1]。本研究以70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展开探究,分析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报道如下。
选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病例收集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施保守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R组中,实施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B组中。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①合并明确高血压史。②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相关文件。③出血量在20~30 mL。④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24 h。⑤入院时CGS评分高于5分。⑥符合手术适应证,即:a.合并意识障碍,肌力3级或以下;b.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出血量超过10 mL。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机制障碍或其他血液疾病。②合并颅内肿瘤。③脑干功能出现衰竭。④合并大脑深部出血。⑤脑外伤致出血。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s]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头颅CT检查、凝血四项检查等体格检查。B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包括盐酸右美托咪定镇痛、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凝血酶止血、法舒地尔控制血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等[2]。R组对症治疗后采用软通道穿刺术进行血肿引流,行CT平扫检查,确定血肿位置,血肿长轴交于头皮处最大层面是血肿引流穿刺点的最佳选择,穿刺时确保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不受损,穿刺点确定后做一小切口,采用小颅锥行颅骨穿孔,将特殊软胶管沿孔置入至血肿中心部位,选择5 mL的注射管,对准血肿位置,缓慢向回抽吸,发现明显的负压时,停止抽吸,取出注射管,对接引流管,连接颅脑外用引流器,对剩余血肿进行持续引流。如患者合并严重昏迷、低氧血症、误吸风险大、术后肺部感染等,需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对合并显著脑积水的患者,行侧脑室额角转孔引流术。术后1 d,复查头颅CT,观察引流管位置、血肿剩余量,引流通畅,引流液呈暗红色,则无需特殊处理,对残余血肿量大、引流不畅者,首先排除再出血可能后,经引流管三通头注入4万U尿激酶+3 mL生理盐水+1万U庆大霉素,注射后夹管,持续1 h后开放,2次/d,如此反复注药、引流,2次/d,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表现,CT复常提示血肿量<10 mL后,停用尿激酶,血肿完全消失后进行拔管。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是否有再出血、脑梗死、偏瘫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为工具,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展开评估,量表总分0~42分,分数和神经缺损程度呈正比。以哥斯拉昏迷指数(GCS)为工具对患者意识展开评估,总分15分,分数和意识障碍程度呈反比。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工具对患者生活能力展开评估,总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3-5]。
根据NIHSS评分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详细疗效分级见表2。
表2 疗效判定标准
R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治疗后6个月,R组NIHSS评分低于B组,ADL、GCS评分高于B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ADL、GCS、NIHSS评分对比(±s, 分)
表4 两组患者ADL、GCS、NIHSS评分对比(±s, 分)
组别ADL GCS NIHSS入院时 治疗后6个月 入院时 治疗后6个月 入院时 治疗后6个月R组(n=35)47.25±5.21 68.21±3.25 10.22±2.25 13.25±1.0217.25±2.25 7.22±1.25 B组(n=35)48.33±5.68 63.21±3.51 10.27±2.14 12.03±1.0417.33±2.49 9.33±1.37 t 0.829 6.072 0.095 4.955 0.141 6.731 P 0.410 0.000 0.924 0.000 0.888 0.000
R组疗效较B组显著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疗效对比[n(%)
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机体长期在高血压的作用下,脑部动脉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微小的动脉瘤,导致机体脑动脉血管循环出现障碍,如果患者进行过度的体力劳动或是情绪波动较大,导致机体血压陡增,此时已经病变的脑血管就可发生破裂,引起出血。该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6]。发病后,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头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同时还可引发脑血管堵塞、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7]。
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内科保守疗法两种,传统临床主要采取开颅手术治疗,但对脑组织损伤严重且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容易并发再出血,而内科手术仅适用于较少量出血,对大量出血治疗效果不佳[8]。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的优点,术中专用的穿刺和引流管能够实现准确定位、精准控制引流量的目的,软质的引流管在穿刺过程中能够减少对脑部组织、神经的损害,弥补了硬通道穿刺的缺点,可避免术后对脑组织的慢性切割作用,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都适用该技术。本研究结果提示,R组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疗效及预后优于B组,表明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引流术治疗的疗效可靠,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症状,提升预后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