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以CNKI和CSSCI收录的论文为例

2021-06-08 08:23舒馨月姚兆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聚类文献领域

舒馨月,姚兆余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逐渐成为政治议题与研究热点。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首次被完整地提出[2]。2007年,民政部依次确定了300余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并开始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试点工作。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民政部于2009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发〔2009〕27 号),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有力抓手,着力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在此影响下,农村社区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围绕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社区治理[3]、农村社区服务管理[4]、农村新社区建设[5]、新农村建设[6]等问题进行了较多探索。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对40年来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梳理出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的研究议题、作者特征、研究历程、研究热点,以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6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检索条目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数据样本分别取自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总库(CSSCI)。由于 CNKI 收录期刊众多,期刊差距较大,因此仅选择中文核心期刊以便更好地反映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进展。在CNKI总库的检索操作中,以“主题or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选择时间为1979—2019年,共40年,精确匹配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1 358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剔除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介绍、刊物会议征稿、卷首语、书评以及署名为课题组及无作者等的条目以及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1 081篇相关文献。在CSSCI总库检索操作中,以“篇名=农村社区建设”或“关键词=社区”或“关键词=农村”,时间段为1979—2019年,匹配检索,共得到619条结果,筛除无关结果后得到469条结果。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开发的一款用来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可视化软件,可用来绘制某个学科或知识域的知识图谱,能较直观地展现一个领域的知识特征,并识别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7]。其将数据聚类从而获得可视化图谱,可以直观地展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词进行共被引分析,对农村社区建设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从而研究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热点。

三、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发展历程

CiteSpace软件中用突现值来表示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发生很大变化,突现值的强度越高就越能够代表某一阶段学术研究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的突现关键词进行提取,得到突现值排名前11的关键词。并结合1979—2019年农村社区建设领域逐年发文量(见图1),对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的发展历程做出分析,将其发展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

图 1 1979—2019年中国农村社区建设领域逐年发文量

(一)第一阶段:低速增长期(1979—2005)

1979—2005年,我国农村社区的研究领域处于低速增长期,在1992—2005年,虽然每年均有发文文献,但数量较少。在前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教育和党建工作。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探索,有不少学者便将城镇化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开始出现,这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期(2006—2015)

2006—2015年,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逐渐进入了研究的热潮。2006年,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大力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研究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新农村”“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且尊重农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8],体现出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更加深入,且具有反思性。2009年,民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活动,袁方成认为此举标志着农村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9]。

(三)第三阶段:平稳回落期(2016—2019)

2016—2019年,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趋势逐渐平稳,与此同时,出现了“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社区认同”等相关研究。“社区治理”逐渐成为热点,许多学者对社区治理模式、路径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农村社区建设与现代化相结合,从现代化的角度实现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性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我国在城乡社区治理新形势下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意味着我国城乡社区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0]。

四、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特征分析

运用取自CNKI总库的1 081条文献数据和CSSCI的469条文献数据,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被引文献的分析,总结分析目前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高度概括论文的主题,因此对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运用CNKI的文献数据,了解关键词的频次。关键词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热度,节点中心度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当节点的中心度超过0.1,我们称其为关键节点。表1显示了频次为前40的关键词。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看,“农村社区”“社区建设”“农村建设”“村民自治”“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治理”等关键词出现较多,说明这些可能是研究较多的领域。从关键词的中心度来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以及“困境”是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说明这些节点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表 1 关键词频次、中心度及年代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1.关键词空间共现分析

将CNKI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再将转换后的格式导入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79—2019年,选择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40,选择对数似然法(LLR)作为聚类算法,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剪裁方式为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从关键词中提取聚类标签,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根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CiteSpace提供了平均轮廓值(S值)和模块值(Q值)两个指标,作为研究者评价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在大多数情况下,Q 值在[0,1)区间内,且Q>0.3就代表着所得到的聚类图谱结构是显著的;当S>0.7时,聚类图谱是高效率且具有高可信度的,若S>0.5,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11]。本文的关键词聚类图谱Q值为0.7688,S值为0.5068,说明图谱是显著且合理的。

图谱共形成153个节点,326条连线,密度为0.028。从关键词中共提取9个聚类命名,分别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村民自治”“新型城镇化”“社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权”以及“新型农村社区”。总体来看,农村社区建设聚类显著,主要集中在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这也与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与政策导向相符合;另一方面,聚类与聚类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正在寻求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

2.关键词时间共现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本质是以出现的时间为标准将聚类展开,从而形成时间线图。CiteSpace通过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每个聚类是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的,依据关键词的赋值排序,选择值最大的关键词作为聚类标签。通过加入时间维度,可以更为直观地通过关键词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用CNKI的文献数据,经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的时间维度分析,提取出同空间共现分析相同的9个聚类标签。结果显示,“农村社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1999年前后已开展相关研究,随后热度不断增加。2004年至今,“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研究热潮,学者们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为农村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发展路径。近年来,“社区治理”逐渐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同时被第三篇文章引用的现象,那么这两篇文章就形成了共被引关系。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地位,节点中心度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文章被引频次多说明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知识源泉。一般来说,当节点的中心度超过0.1,我们称其为关键节点。表2是根据CNKI的文献数据,提取的频次为前20的被引文献。从表2可以看出,文献被引频次较多的有项继权(2008)、李增元(2009)、徐勇(2007)和林聚任(2012),并且他们的中心度均超过0.1,说明他们发表的著作被引频次都有突显,是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与此同时,中心度超过0.3的有徐勇在《江汉论坛》上发表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赵霞在《中国农村观察》发表的《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以及曹海林在《人文杂志》发表的《农村社区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说明在该领域,以上3篇文章均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知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表 2 被引文献频次、中心度及年份

(四)文献共被引分析

1.文献空间共被引分析

将CSSCI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时间切片为2年,节点类型为参考文献,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4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选择对数似然法(LLR)作为聚类算法,剪裁方式为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从关键词中提取聚类标签,生成被引文献聚类图谱。本文的被引文献聚类图谱Q值为0.8199,S值为0.5697,说明图谱是显著且合理的。图谱共形成95个节点,130条连线,密度为0.0291。

对数据进行图谱化分析后,以标题作为聚类标签形成7大聚类,通过LLR算法来显示标签,不同的聚类表示不同的含义,节点直径越大表示其越为突现。一共提取出7个聚类标签,分别为#0“basic perfect direction ”、#1“rural community identity ”、#2“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mechanism”、#3“social capital”、#4“mobilizingtype governance”、#5“mobile society” 以 及#6“rural community system reform”,下面将结合聚类生成报告进行分析。

由聚类生成报告可知,最大的两个聚类为“basic perfect direction ”和“rural community identity ”,前者的平均轮廓值(S值)为0.839,说明其是高效率且具有高可信度。后者的平均轮廓值(S值)为0.907,说明其也是高效率且具有高可信度的。其中,节点项继权(2008)、李增元(2009)、林聚任(2012)、徐勇(2007)、甘信奎(2009)的共被引频次较高,分别为14、7、6、6、6 次。与此同时,徐勇(2007)、赵霞(2011)、曹海林(2009)、项继权(2009)、李增元(2014)、田毅鹏(2011)、李增元(2009)、李增元(2013)、任中平(2007)、项继权(2010)均为突现节点,其中心度分别为0.50、0.37、0.34、0.30、0.26、0.20、0.19、0.19、0.18、0.18,在整个文献引用网络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2.文献时间共被引分析

为了了解每个聚类中的时间分析,本文以时间作为维度,将各个聚类平铺开来,形成Time Line视图,被引文献的节点选择了引文历史年轮的形式,有利于反映其被引的时间变化趋势。根据节点的数量、中心度的大小和突现点,本文选择 #0“basic perfect direction ”、#1“rural community identity ”、#5“mobile society”进行重点分析。

聚类#0“basic perfect direction ”开始出现于2007年左右,其标志性文献是徐勇(2007)发表于《江汉论坛》的一篇文章,与聚类#1大部分文献均有共引关系。该聚类在2007—2010年前后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该聚类与其他聚类之间共引关系较为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区研究的导向性问题在当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聚类#1“rural community identity”的研究出现于2004年前后,出现了较多的突现点,包括张艳国(2007)在《学习月刊》上发表的文献、项继权(2009)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献、赵霞(2011)在《中国农村观察》发表的文献以及项继权(2010)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发表的文献。不难发现,项继权在该聚类中发表文献的被引次数较多,与多篇文献存在共被引关系,对该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聚类#5“mobile society”中,值得注意的是,项继权(2008)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发表的文献受到了广泛应用,从2010—2016年分别被引用多次,具有较长的引文历史。

(五)研究特征

1.空间特征

对40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机构做了分析,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等机构。

从区域上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平均,其中武汉、山东、北京、南京、湖南、重庆等省市发文数量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社区建设科研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合并所有二级机构,从出现数量排序分析,出现 5次及以上的发文机构共有 7个,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出现频次最高。发文数量排名前七的机构发文数量占所有机构发文总量的 10.6%,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的发文数量则占所有机构发文总量的8.2%。由此可见,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科研机构间科研能力差异较为显著。

2.作者特征

按照发文量排名统计,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1位的作者分别是门献敏、陈世伟、邱道持、夏周青、袁方成、吴业苗、许远旺、李长健、贾先文、项继权和李增元(其中前4位发文量并列),占所有作者发文总量的7%,而发文数量在 5 篇及以上作者的发文数量占到所有作者发文总量的5.87%,表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作者集中度较低,核心作者较少,其中,李增元、项继权等人对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他作者在中国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从发文作者群来看,3个集中作者群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增元和项继权、曲阜师范大学的葛云霞、中央局比较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的袁方成组成的学术团队,西南大学的邱道持、王静、蔡进、赵梓琰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华中农业大学的李长健、孙婧、李昭畅、曹俊组成的学术团队。然而作者群之间的互引关系较为稀松,不同学术团队与作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

3.内容特征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目前“社区治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生活共同体建设,突出社会建设、自治、管理和服务,强调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社区需有共同价值理念,有归属感、认同感。社区治理的特点是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这是社区治理创新的方向。将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管理的方式与途径,是新型社区治理的重要特征[12]。

五、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社区设施和服务研究,关注社区居民需求的研究较少

研究伊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等领域,将社区发展作为组织建设的取向[13],通过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发展。然而,回归于“人”本身建设的较少,在社区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发挥不足。2013年以后,“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参与”“公众参与”等关键词开始涌现,说明研究领域开始从重物质建设向重物质与人的建设两者并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回归“人”本身建设的体现。作为居民生活共同体的农村社区,更应该关注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居民需求、居民满意度、幸福指数等要素,因此,科学研究也应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注。

2.学科之间沟通不足,跨学科对话与合作有待扩展

通过文献作者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作者集中度较低,核心作者较少,其中,项继权、徐勇、李增元等人的文献多次被引用,中心度突出,对该领域的理论建设有突出贡献,其他作者的文献难出其右。与此同时,我们也对40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机构网络做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领域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合作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机构,作者群之间互引关系也较为稀松,不同学术团队与作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领域的发展。此外,文献研究集中在新农村社区领域,跨学科的对话不足。

3.应用性研究较多,理论性研究有待提升

本文对40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词和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2007年前后,“村民自治”“社区教育”等关键词成为高中心度节点,2013年前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乡村治理”等关键词均出现突现,说明在整个研究网络中以上关键词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研究也主要围绕“治理”“管理”“发展”等应用性主题,对“社区参与”“发展路径”“社区治理”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农村社区的特点、农村社区的构成、农村社区的本土化理论、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及其理论等方面阐述较为薄弱。学术研究是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服务的,应当将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也应当加大理论层面的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前沿指导性作用。

(二)未来研究重点

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鉴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现状,需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从而为农村发展的实践提供扎实的、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从理论层次去把握实践的内在逻辑;同时,开展应用研究,切实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反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更应当是相互促进的。未来应当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水平。

2.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与行政管理体系和政策方向息息相关,因此中国的社区建设研究应当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社区建设研究不仅要参考国外的理论和研究体系,还要形成中国特色农村社区建设本土化体系,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本土问题的方式、工具,从而建立本土化的学术概念、理论和发展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国的理论和方式来发展中国的农村社区建设,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前瞻性研究

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未来,前瞻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回顾性研究的缺陷。在未来农村社区建设领域中,需要大量有责任心的研究者不断去探寻,推动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从时代的前进方向来看,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来实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不能停留在农村内部,应该从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来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和路径,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未来的城乡一体化研究将成为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口。

猜你喜欢
聚类文献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AR-Grams:一种应用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