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在一个研讨会的会场上,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找春天》。讲到“羞”字时,他说:“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丑字,其实原来不是‘丑,但是今天我们都写成了‘丑,我们就按这个意思理解,小羊甩起小尾巴,遮住了丑的地方。”大部分孩子接受了这个解释,有个叫龚可心的小女孩执着地举起手来发问:“请问,它原来下面到底是什么呢?”
听课的老师大笑起来,我也在台下微笑:这笑不是嘲笑,而是出于对拥有质疑勇气的孩子的一种褒奖。我之所以记住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是因为她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很特别,特别善思好问,在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曾被孙老师问过名字。
孙老师也笑了起来,转身在黑板上寥寥几画,就还原了这个字最初的样子。名家就是名家,他的知识储备是如此
丰富。随着他的讲解,台下的掌声响起来了。
有了这个变化,这堂课变得更有意思了。而我在台下,听得很感动。作为教师,说实在话,我曾经很害怕被当众难住,准确地说,是当众被自己的学生难住。我也注意到:我们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是不会被学生难住的。备课时的精雕细琢,上课时的紧紧牵引,密不透风的时间安排,层层递进的任务驱动,似乎把课堂包裹成了一个茧,不给学生留下思考喘息的时间,怎么会有发问质疑的机会,又怎么会有这样精彩的生成呢?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让学生学会质疑的重要性不必多言。而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培育出个性独立、思考独立的种子呢?我注意到:整节课,孙老师用温和的笑脸、明亮的语调、亲切的体态、适切的鼓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学习环境,更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所以,才有了小女孩质疑的自由,也就有了课堂的精彩。
为什么不愿或者不敢让学生发问呢?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缺少勇气,缺少接受疑问的勇气,缺少捍卫质疑精神的勇气。不跪着教书,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与宽容。
我在这节课里认真照了照镜子。认真研究,丰富自己,继而在课堂上关注生成,呵护质疑,从前的恐惧,现在变成了坦然与期待。于是,课堂一点点撩开面纱,呈现出朴素而真实的面容。而學生的思维呢,也慢慢地在课堂上向下扎根。
为此,我在当天的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在路过而不走进课堂的人眼里,课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课堂里而不愿意出来的人眼里,课堂又是另一种模样;教师和学生初次抵达课堂的时候,课堂是一种模样,而要永远结束一堂课的时候,它应该是另一种模样。当课堂上有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或者直接燃起思维的火焰时,这节课有了自己的名字——生长。
教师对质疑的态度决定了课堂的思维品质。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上,请让学生大胆质疑吧!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