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有一定难度,古诗词教学中借助古人创作时使用的古典吟诵在,可以通过音声高低起伏准确把握情感,同时结合经典赏析加深主旨认识,掌握诗词创作艺术,进一步营造诗词创作环境,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创造性吸收。通过部编本初中教材古诗词的举例分析,探讨提升语文鉴赏素养的难点及突破建议。
关键词 诗词教学 古典吟诵 中学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类型多样,选取灵活科学,设置有助于学生对传统古典文学产生更全面的认知,提升艺术赏析能力,需要中学语文老师更加重视节律,现根据古典诗词吟诵就这部分的教学提一点建议。
一、平仄押韵,吟诵强化诗感
吟诵的“诵”,早期指的是“背诵”,它与“读”“歌”“咏”“吟”等发声关系密切。吟诵是一种综合艺术,腔调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节拍的快慢和字音高低都可以灵活处理。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和方式方法要适应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阶段,零基础的情况下你让他去琢磨,去感受,只会造成混乱。因此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就尤为重要。相对幼儿教育,中小学阶段有些语文教师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天资所限,不是很适合在课堂上“引吭高歌”。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美听很重要,只有听起来很美孩子才愿意去模仿,而很多老先生原汁原味的吟诵调在课堂上播放引起哄堂而笑,因为略显怪异。所以专家们提出的普通话吟诵就非常有价值,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兼顾文艺欣赏和美听,从师范生入手进行基本而专业严谨吟诵节律培训,融合音乐、舞台等多种因素鼓励加工再创作,其后把这份文化遗产继续推广出去。
在中学阶段的诗词教学中,参见经典教学案例基本都涉及到平仄和押韵知识,学生可以简单区分诗歌类型、律诗的特点、词的艺术风格等等。但是诵读主要还是通过朗读,如《观沧海》教学案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带感情地反复朗读区分各种写景句子、抒情句子。比较有特色的增加“悟诗”设计,通过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和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来理解作者的胸襟抱负。这种教师为主导的体悟方式基本限于课内古诗词,课外诵读的部分就没有那么多教学时间可以去深入引导和分析。朗读有助于学生带入情感,更好地与古人达到情感交流,实际上老师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古典诗词吟诵方式,还可以更贴近古人的艺术创作现场。
相对写景诗歌来说,七年级课外诵读中李商隐《贾生》这类咏史诗对于学生来讲不仅背起来吃力,通过朗读来体味诗心效果也弱。了解典故和写作技巧是基础,学会古人诗词创作和鉴赏的吟诵,也可以帮助音声更进诗意一步。在学生简单区别平仄的基础上,讲清楚“平短仄长”的发音方式,
宣室求贤访逐臣, 平仄平平仄仄平
賈生才调更无伦。仄平平仄仄平平
可怜夜半虚前席, 仄平仄仄平平仄
不问苍生问鬼神。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人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反复在口中吟诵来选词造句,平声悠长较低,仄声则高昂短促,起到强调效果。平仄的规律配搭可以产生音乐的美感,熟读成诵就是此意。诗词内蕴丰厚,最忌直抒和点破,所以诗歌是不好讲明白的,能够传递的多是写作技巧,达不到文学艺术的体悟。想要领悟深意,就要学生逐步自己读通读懂。在这首诗中在了解典故基础上,重点读仄声的“逐”“更”“夜半”“不问”“问”,感受作者与古人共通的愤懑。对于这首诗,古人评价道:“纯用议论矣,却以唱叹出之,不见议论之迹。”[1]这种处理咏史诗的办法“唱叹”之感,通过平仄长短反复品味就能感受“唱”“叹”的区别。
二、音声相和,体会情景交融
笔者参加过太原师范学院语言文字基地到山西省和顺县推广普通话、诵读经典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诗词吟诵都比较感兴趣,但在推广中顾虑最多、难度最大的就是考虑“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还是因为音韵节律知识较为匮乏。古典的“吟”和表演式的朗诵有较大不同,它是一种基于自身对诗歌理解的读法,声音比较细,是一种创造、回味式的“读”。选择一些典型的贫困县做普通话推广是基于部分经济落后的地方缺乏专业的老师和稳定的语言环境。“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推普。”实际上,推广普通话并非要彻底消灭方言。同行的几位语言学家都是花了很大力气去采集、研究方言。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属于晋语区,晋语和官话最大的区别就是保留入声,多数地方有五个声调,保留有很多古语词。吟诵要准确,首先就是要辨别入声,按照古人的平仄来展现原本的韵律声调美感,因此在这些方言地区普及吟诵,可以结合方言的发声方法,更快入门并取得良好效果。其次,也可以通过吟诵继续保存方言的艺术价值。吟诵的音调和旋律风格与所在的民族、地区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关系,所以结合自身方言,通过教师的引导改进形成特色的调,既要保证“听得清楚”“悦耳”,再坚持基本“吟”的基础上去歌唱,实现吟诵的多样化传承。
通过吟诵,具体可以怎么样更深入地学习古典诗词?首先现有诗词一些押韵,韵字凭借口耳已经很难辨别,这是古今音演变的情况。现在的流行歌曲中单押等概念很流行,这是为了方便记忆增强音乐效果的规律,学生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但流行音乐歌词往往简单甚至还有一些媚俗的趋向,需要重视采用适当方式去引导。而古人的诗歌平仄押韵的精心搭配,是为了营造和诗词主旨契合的特定腔调,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用韵是平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这其中“别”“觉”“为”是去声,“探”也是去声,而“看”是平声。两个“难”字是复词重言手法,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诗歌本身对仗严谨再加上精巧的用韵,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呼应了无题系列千古难辨的主题,产生这样的语感是建立在对词语反复吟诵基础上。
除了押韵,吟诵的联系还有助于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调平仄”,诗词的悦耳美听主要是有意识地配合安排平仄,如白居易《琵琶行》经典描写声音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用六个舌齿摩擦音来模拟声音的短促迅速,而入声的“落”字读起来也更有钝重感[2]。这就是知道其好,还要知道为什么好。实际懂平仄对古体诗的学习有帮助,可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的体现不仅是书面语,好的文章是可以通过视觉转换为听觉的,就是同样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可以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不干瘪。优秀的文学作品选词造句也有声音的功劳,讲究搭配可以美听,呈现自我风格,留下良好印象。
传统诗歌除了押韵外,还有节奏去调节。通过节奏把各个句子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不用刻意记忆却“冲口而出”的特点。古诗语言结构的节奏比较多样,但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二字、三字断,七言律诗则是二字、二字、三字断。学会古诗的节奏有助于纠正用现代朗诵来读古诗词文的错误,现代方法去背记错误地停顿影响正常理解,同时感受不到古人除了“义对”还有“声对”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还有近年来诗词大会等流行节目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古诗词文仍然饱含热情,但是对于古诗词不能仅仅止步于背诵,还要学会用正确的综合方法感受声音与意义,赏会继承经典的文化意义。
三、委曲达意,贯彻读写一体
单纯通过诗词平仄的长短轻重去诵读激发情感,不够准确掌握诗歌的核心。吟诵时还要结合名家的权威判断加深理解。王国维在论词的《人间词话》中提出过“隔”的概念,“隔”的概念指出了诗词委婉抒情达意的艺术需要,但诗词的理解需要学生打破这层“隔”,突破时间和空间和表达的限制。如讲解《使至塞上》时,经典教案侧重的是分析它呈现的三个美: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这是艺术创作技巧直观评价。曹雪芹曾经借《红楼梦》中香菱之口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3]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讲透了,学生们往往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思考能力。诗词要反复玩味咂摸,在高低平仄间体会,长此以往对于中学生提升的不仅是语言,也是理解和表达能力。优秀的表达和写作不是求奇,而是平中见巧。
在八年级诗词中课内还有一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也是学生反馈背诵有一定难度,中学教学中一般都是要求讲授之前背诵,所以被学生评价为“不好背”的主要基于理解难度。这首词展现了一位婉约词人的多面风格,女性身份的束缚迷茫与豪放让作者形象可亲可感,更多了一份社会身份的深思。李清照的这首词有点哲学意味,写得比较“隔”,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梦中的意境,与天帝的对话和浪漫主义结尾都突破了传统的明显线索。从吟诵来说,词的平仄押韵比诗歌更加严格,词前身本身就是歌辞,所以音声更加讲究,高低亢坠间更好理解浑成大雅的艺术特征。《渔家傲》词牌:“词风豪健而又悲慨,最能体现此调特色。此调为重头曲,每段实由仄仄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重叠,第三句下嵌入一个三字句平仄仄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与仄韵诗迥异。其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因仄声韵密集,故于流畅中有低沉压抑之声情。宋人用此调者甚众,继范仲淹之后李清照之词亦为名篇”[4]。不同词牌通过平仄表达情感也有差別,作者的情感与所选词牌的节律密切相关。
通过音声配搭了解情感,借助古今名家论断更准确地探究深意。掌握了古典吟诵“平长仄短”等基本节奏规律,即使教学时长有限,学生也可以简单判断或查阅资料逐步自行吟诵。如九年级的《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被誉为唐代“五言长城”,这首诗历代评价极高但对中学生来说理解体悟一个被贬之人借他人之事极尽委屈,还是有难度的。“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5]顿挫如何理解?这是用词的艺术,平仄高低的搭配,押韵断句出的情感波折。“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6]古人的“怨语”偏要平静地呈现,个中滋味就算十三四岁少年暂时不明了,双关见意的手法在反复吟咏中也会刻印在诗词魅力中,在未来的某一个际遇中恍然大悟,正是远离故乡才能读懂“每逢佳节倍思亲”。
除了帮助古诗词课外诵读更好实现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吟诵理解鉴赏方式还可以帮助逐步建立一种古诗词文的创作基础。现如今古风歌曲在学生中普遍接受程度较高,简练而意味深长的歌词呈现的是古人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社会中仍有指导意义。这类新时代古风创作者歌词水平差距较大,侧面说明有创作需求,但艺术水平还亟待提高。诗词的艺术魅力在强行背诵时很难被学生领悟,但学习古典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性吸收。通过吟诵形成的语感和思维惯性有助于达到古典诗词与现代的融会贯通,这个效果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的叶嘉莹先生就提到儿时大量的吟诵为她诗词艺术创作奠定的基础。毫无疑问吟诵在中学教学的创造性使用有助于学生达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七年级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对寿镜吾先生诵读的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描述中有“呢”“噫”等叹词,这都是调的体现,作者感受的老先生读书的快乐也是源自听觉,可以产生艺术赏读的快感。作为一种源自心灵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快乐离不开长期的教养,深厚的积累加上主观的感觉,是感悟艺术、激发创作的理想途径。
发挥吟诵在课内外古诗文诵读中的作用,其实是借助节律加强记忆、提升鉴赏能力的一个方式。认清现代社会并不缺少诗词文化的创作土壤和传播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化具体实践形式的价值,优选诗词引导体悟,掌握技巧融汇古今。把握好提升公民素养的关键时期,做好诗词创作的基础工作,等待我们的将不再是四不像的古风歌词。
参考文献
[1] 刘学锴.汇评本李商隐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2:248.
[2] 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9.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91.
[4] 谢桃坊.唐宋词谱粹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67-68.
[5] 赵臣瑗辑.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六卷.上海图书馆,清刻本.
[6] 乔亿.大历诗略笺释辑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56.
[作者:武玥(1990-),女,山西侯马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