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逻辑

2021-06-07 16:29王振强贾明娜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王振强 贾明娜

摘 要: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作为教的主体,教师的问题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他的问题逻辑主要包括启发性问题、探查性问题和结果性问题。本研究以《能量的转换》一课为例,对教师的问题逻辑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教师的问题逻辑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079-002

问题是属于认知方面——认知科学或认识论的概念[1]。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正如波普尔所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的问题逻辑意义和价值在于:教师要根据某种“已知”提出疑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由“未知”获取知识,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课堂中对主题的把握。

一、问题逻辑

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和回答、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即研究问题的逻辑结构和类型、问题的预设和逻辑值及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形式等。

问题逻辑的结构理论确定了问题求解的逻辑思维由于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思维对象有别。凡问题都具有基本的逻辑结构,或称问题的逻辑结构、逻辑形式。从现代应用逻辑学视角看,问题的逻辑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知成分,一是未知成分。已知成分是指组成问题的有关概念及其隐含在问题中的判断;未知部分是指问题所提出的直接疑问[2]。问题逻辑的问域理论指示了问题求解的逻辑方向,不仅在问题的表述中必须给定回答问题的特定范围,而且认定或假定所提出的这个问题的解必定是在这个域限之中[3]。问题逻辑的预设理论,架构了问题和答案的逻辑桥梁。任何问题都是有预设的,在教学活动中这些预设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接受的。

二、教师问题逻辑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证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

教师在形成自己的问题逻辑时,会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理解学生的误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概念,引入差异性时间;苏格拉底式的诘问;鼓励学生生成各种概念;在实际中练习应用概念等教学方法来改进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效果[4]。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本身具有感染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可以鼓励学生更加踊跃提问。由于学生会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答案,因此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学生能够看到世界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二)实现教师的主体性价值

教师的问题逻辑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其主体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所谓的双主体,双方的关系成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现代修正,关注的是主体间的交往,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双方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利用与被利用的關系,教师与学生都不是中心,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对方看成客体[5]。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的领域和学的领域。

在教的领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6]”在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能够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形成对教学活动的自觉认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表现出一种创造性[7]。

(三)有利于课堂中对主题的把握

每一堂课都有主题,它是一堂课的主线和脊柱,抓住了主线,就抓住了一节课的主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着重要的主题进行展开的。

在《能量的转换》这一课中,主题就是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之间转换的具体过程。这两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在课堂中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将学生的回答集中于这两个重点主题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

由点、线向面扩展,升华主题。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这一个实验点来引导学生知道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自己去设计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中将科学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8]。

由此及彼,深化主题。通过点燃花生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是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转化过程,然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出哪些现象是能量转换的事例。这样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问题逻辑

(一)启发性问题的提出

启发问题是被用于鼓励最初的回答;扩大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重新激起迟缓的或逐渐结束的讨论。启发性问题是让人着迷、具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答案但不一定能在书上找到,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考技巧。它们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并把自身的经历和想法与学科联系起来,没有人可以给出明显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索各种可能性是一次挑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在《能量的转换》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部分教师的问题就是启发性的问题。

1.鼓励最初的回答。为鼓励最初的回答所设计的启发问题通常是开放性问题,如:“你看到什么?”或者:“你认为什么引起这种情况?”以事实为导向的或结束性问题可被用于启发全班的最初的回答。在《能量的转换》这一课的情境导入部分,老师:“我们每天都需要喝大量的白开水,如果老师有一壶水,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方法把这些水烧开呀?”这一个问题就是与事实相关的问题,因此适合用于启发全班的最初回答。

2.扩大参与。开放性或者结束性的问题都可以被用于扩大讨论中的参与。教师必须判断是针对整个班级提出问题还是针对个别学生提出问题。当老师提出:“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后,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回答完后,教师针对整个班级提出的问题以及趋向于将另外的学生引入到讨论中去的问题,可以是:“谁还能想出另一个结果?”为了鼓励一个特殊的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说:“胡安,过去你有很多想法,你认为是什么结果呢?”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可以鼓励一个不情愿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用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就能帮助一个不情愿的学生把熟悉的和未知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探查性问题的提出

探查性问题寻求扩大或延伸观点。尽管启发问题与引人注目的回答有关,探查问题则与回答的质量有关。探查问题趋向于:扩展观点;使观点改变方向;证明观点。

1.扩展观点。问了获得与给定题目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观点,教师可以只是问:“谁还有其他观点?”“对于这一点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有时教师将得到更多的观点。在《能量的转换》这一课中,紧接着上一个问题,当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水温上升产生了热能之后。老师将继续提问:“如何知道水产生了热能呢?”这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

2.使观点改变方向。当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时,教师应该及时扭转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那很有趣,但是你刚才说些什么呢?”“那是一种建立实验的方法,但是也许会有更容易的方法呢?”所有这样的问题都会使讨论改变方向,并且帮助它朝着教师想要的方向前进。

3.证明观点。有时教师可能想让一个学生来解释他所谈论某件事的理由或者描述他的推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问:“你为什么那样说呢?”“你是怎样得出这点的呢?”在让学生证明一个答案时,教师是在使他做出反应。必须小心防止这一过程变得有胁迫性,由于持续要求学生证明他们的答案,教师可能会把更胆小的人吓得离开讨论。

(三)寻找结束性问题的提出

寻找结束的问题被用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正在研究的问题的结论、解决方案或计划。《能量的转换》一课实验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就是寻找结束性的问题。寻找结束的问题经常被用于:帮助学生将观点分类;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数据而形成结论。

1.帮助学生将观点分类。当在讨论期间探查观点时,教师可能会发现让学生评价他们所说的话不太方便。很明显,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当已经从全班学生那里获得足够的观点时,教师可以问:“水温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设计。

2.提出探究程序。在已经阐明了水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之后,教师可以问全班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为了确定研究经验性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问:“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我们必须考虑的变量是什么?”“我们怎样来检验假设?”

3.解释数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和记录水温的变化。教师可以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解释数据,如:“我们对这些结果能画出一张表或图吗?”“我们的实验有哪些缺点?”经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对科学学习讲求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从而明白是花生米的化学能转换为水的热能。

四、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问题。任何结束性问题都应该与学生的大体背景相关。学习者长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便会形成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的理解,也就是学生的前概念。

2.教师必须接受和强化所有学生的回答,并尝试建立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学强调公平,教师接受所有的学生,就必须做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行为准则。现代意义上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了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的权利[9]。《学会生存》一书指出:那些最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享受不到普遍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贫穷的社会里,他们是首先被剥夺权利的人;而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他们是唯一被剥夺权利的人[10]。”

3.教师必须使她的行为与她的语言一样强烈。对于年幼的儿童,面部表情和身体接触往往比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教师的肢体语言是组成课堂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除口语外,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在信息的传递中,通过姿态、表情和动作,即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可见肢体语言在传递信息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儿童数字社区:陶行知‘真人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专项TY-b/202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20

[2]徐庆凯,孟自黄.生活中的逻辑[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137-178

[3]林定夷.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向题逻辑[J]哲学研究,1988(05):32-38

[4]羅纳德.G.古德.儿童如何学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对教学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4-195

[5]靳玉乐,等.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6]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朱勇.教师主体性的失落与回归[J]教育探索,2011(09):16-17

[8]刘德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7-118

[9]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1):39-4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101-10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