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图式的建构:网络群组文化生成机制研究 *
——基于虎扑“直文化”演变的观察

2021-06-07 08:12李佳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组图式球迷

■ 邹 欣 李佳铭

2019年11月,虎扑“直文化”入编《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典范案例汇编〔2019〕》。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网络论坛贯穿始终,从web1.0的曙光 BBS站到web2.0的天涯、豆瓣、虎扑、人人网等独立论坛,再到web3.0时代社交网络迅猛发展,很多曾经广为人知的论坛消失了,而虎扑却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极高的用户粘性,在互联网产品中并不多见。在网络空间中,并不是任何群组都能发展壮大、都能形成自身特有的群组文化,虎扑如何做到从一开始的小众专业篮球论坛发展到如今的月活跃用户超5000万的社区平台?在群组发展过程中男性社交“直文化”“直男集中营”的文化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又是什么?在群组动力视域下,展开网络群组文化形成机制的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是图式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主要涉及外语教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等。图式是研究文化的基本分析单元,人们在他/她的文化中对基于图式的行为重复越多,文化图式越能在他们的记忆中储存,那些具有显著图式特征的信息更有可能通过图式驱动来处理。群组内文化图式具有共享性和包容性。共享性即是群组成员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是相互重合的或是相似的,对于某一事物有着相同的感知;包容性是指群组成员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随着群组成员新增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修正和建构新的文化图式。

对文化图式的研究可以有助于发现文化塑造和偏见思维的机制。①从群组动力学的视角来研究群组文化图式的建构,可以重新解释和理解图式是如何聚合成更复杂的文化结构或逻辑;对群组文化图式演变的理解,反过来又需要清楚地理解行动者在群组互动和意义建构逻辑之间转换的方式。

(二)群组

群组具有不同的动态和表征,依据群组动力学相关文献梳理,网络群组形成的客观标准有:情境性、结构性、互动性、目标性、实体性。

互动性即群组成员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等方式交换信息、彼此互动,既会产生矛盾,也会相互帮助。互动行为虽然多样,但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情感互动行为和任务互动行为。②

目标性即群组形成通常是有原因的,它的存在使得目标或任务完成更加容易,贯穿实现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产生计划,选择解决方法,协商冲突,或执行任务。③

结构性即角色、准则等结构因素是群组动态演进的核心。角色分为工作角色和关系角色,前者在群组中起到直接的作用,而后者则有执行维持群组关系的功能。④群组准则是一种显性的、持续性的,在群组或社会情境,共同认为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对群组成员的行为具有管理和约束能力的一系列规范。

实体性这个概念是由坎贝尔(Campbell)提出的,他创造了这个词来指一个社会群组被认为是和谐的、统一的和有意义的程度。也有学者认为群组的实体存在性是指群组同质性和一致性。⑤实体性成为研究群组间关系和群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从群组内部看,个体/成员间在价值观层面的认同,会加强个体/成员间的吸引力,使得个体/成员间的连接更加紧密⑥,也即是文化上、组织上或是结构情境上导致的群组内聚,呈现出群组整体感;从群组外部看,群组的整体性体现在,凭借某些特定的认知线索(如特定符号、特定形象等)来判断个体的集合是一个真正的群组。⑦

特定的情境即情境的变化会影响群组个体成员的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而且群组个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情境的变化会造成一部分个体的互动增加而另一部分个体的互动减少,从而使得群组的构成发生变化,群组成员退出群组或是边缘化。

(三)群组与文化的关联

文化即一整套核心的符号、信仰以及具有可辨认的模式的思维方式⑧,围绕着群组共同的、神圣的象征符号聚集在一起,群组成员持有共同的观念和思想,能捕捉到在某些情况下会接受的期望,并支配着他们和其他群组之间相互作用,与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经验发现或分析证明的。⑨文化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多个层面,存在于大型复杂社会中,存在于民族、宗教、经济和政治团体中,也存在于机构中和工作群组中。每一个层次的文化都保留了文化的基本要素群组属性和区别群组标识的基础。目前有关于群组与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领域,涉及文化边界内外群组认知行为的各个方面。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文化是群组互动的产物,是一个共享意义和实践的系统。在相互依存的社会群组中,群组个体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组织和理解产生了共同文化,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然而,之前的研究很少关注群组发展与文化形成之间的关联,以及群组成员的互动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文化形成,也还没有发展出关于群组与文化互动本身的理论,对概念间普遍因果关系的解释和对文化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假设并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因而,对于不同背景的个体聚集一个群组环境中的实践和互动行为与文化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讨论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网络世界中的群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每一个被连接的计算机生成的节点,组成的计算机物理结构状的群组;另一类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的虚拟群组,在这里讨论的是后者。

通过符号习得和传递而形成的显性和隐性行为模式构成了群组文化的独特成就,传统思想(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及其附加的价值观念是文化形成的核心。群组文化强调“群组”和“共享图式”,共享图式是群组个体们储存的有关群组文化的共同知识,它包括对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话题、群组压力、角色特征及关系特征的相似感知。因而,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虎扑群组如何从最初的不同背景个体简单聚合发展成如今的“直文化”?

2.虎扑群组文化的共享图式是如何演变与建构的?

3.文化共享图式与群组属性之间的关系?

4.群组和文化之间是不是“共生”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格尔茨(Geertz)认为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内容,而文化研究者应该从细小的、逻辑严谨的现实事件中去理解与“我们”不同的群组是什么样子,用“深描”的方法记录下来,最后得出一种“地方性的知识”。就理论建构检验方法而言,以理解为理论目标的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基本都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因而本文使用个案分析法来观察和分析群组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之所以选择分析考察虎扑“直文化” 作为个案研究,是因为虎扑历经15年,从一开始的小众专业化篮球网络论坛发展到具有文化特质的网络社区,整个发展过程具备典型性、辨识性和丰富性。

三、案例分析:虎扑群组文化的演变

(一)2003—2006年早期萌芽,聚焦专业篮球信息,篮球球迷文化

1.群组结构

依据公开资料可知,虎扑从2003年的16位注册会员发展到2006年的近100万的用户规模,96%的用户是热爱篮球的男性铁杆粉丝,群组圈层封闭度较高。围绕群组角色的特征设定了回帖字数与话题的限制,对有争议的内容、政治敏感话题、污言秽语、广告等进行严格管理或分类管理,明确规定何种帖子会被删除和封禁,用“卡路里”数值的高低来代表群组成员的优劣等级,整体保障论坛内容与篮球的高度相关性和内容的优质性,但流量和点击率不高。

2.群组任务与关注焦点

2002年,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进入NBA休斯顿火箭队,关注NBA的中国球迷急剧增长,而当时国内NBA资讯不丰富,难以满足一个篮球迷的需求。基于此,2004年,程杭在美国芝加哥创办了虎扑的前身HoopChina论坛(Hoop是美国俚语中篮球的意思),通过翻译整理美国NBA篮球资讯及篮球领域的高质量内容来吸引国内外篮球迷,给予球迷们篮球信息支持。

群组的任务主要以智慧型任务和创造型任务为主,提供更为优质的篮球内容,群主和成员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整体信息内容生产强调“球迷化”特征,不同于媒体体育内容的“去球迷化”风格。早期,许多的虎扑用户自发参与翻译美国媒体上他们感兴趣的NBA报道,主动提供内幕消息和线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滞美的王治郅回国的报道。2006年2月27日,有用户在论坛上爆料已经滞美5年的王治郅即将回国,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后,虎扑立刻发起了欢迎王治郅回国的支持活动,而直到3周之后,各大门户才对此有所报道。当年的4月12日,王治郅回国,一天之后,他就亲自在虎扑上发帖向球迷和网友表示感谢。

3.专属符码

球迷大多数喜欢和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聊天,所以虎扑早期就有独一无二的讨论体系。虎扑群组成员讨论内容高度聚焦于NBA赛事与篮球运动本身,而从中所延伸出的对球队、球星甚至球迷的绰号、以及篮球术语的口语化描述,成了虎扑论坛最早的专属符码;比如分别用于形容詹姆斯及其球迷的“詹皇”和“太监”;形容科比及其球迷的“老大”和“科狗”;口语化篮球术语则如“打铁”(投篮不中)、“四氧化三铁”(四次后仰跳投三次打铁)等。

4.群组价值认同

创立之初,“虎扑群组”的定位是竞技体育内容平台,其主要谈论内容都与体育相关,个体加入“虎扑群组”是以观看和谈论比赛为第一目的,话题单一与专业性让个体在加入群组之初就在潜意识中形成“虎扑=看球”的归类,把关注新闻及相关较为严肃的社会事件排除在个体的“虎扑模式”之外,这种个体对群组的“喜好”定位预设影响了群组个体的行为选择,并形成一种专属球迷的硬核精神,这种认同对早期虎扑的风格影响深远,HoopChina论坛的本质就是球迷文化。

(二)2007—2012年野蛮生长,门户化发展,从球迷文化到直男文化的过渡期

1.群组结构

网络价值与连接到该网络上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虎扑为了提升其价值,复制篮球社区的实践经验,以“优质内容+社区建设”的理念,于2007年创建了主打足球和赛车运动的GoalHi和helloF1两家网站,2012年将早前的hoopCHINA、Goalhi、HelloF1三个网站全部统一到了hupu.com域名下,成为一个体育门户网站。截止到2012年,虎扑注册用户达1600万。

虎扑一方面通过全体育视角,提升流量,吸引了更多个体加入,其中不乏低端球迷;一方面通过板块的划分将不同层次群组成员区隔开来,比如篮球频道中的篮球场高质量内容优化了资深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篮球球队专区则是不同球队之争。

2.冲突与认同

作为NBA初入中国时联盟中最抢眼的两位球星,科比和詹姆斯都拥有着大批的球迷,两人孰强孰弱也是球迷们最热衷讨论的话题。随着NBA在中国的推广度不断提高,两批球迷分别聚集为“科蜜”“詹蜜”两大子群体,在虎扑论坛“湿乎乎的话题”板块各自通过数据对比、视频比较等多种形式为自己的偶像助威,并不惜贬低甚至言语辱骂对方偶像及球迷群组。双方的骂战在2007—2012年达到顶峰,科比退役后,大批“科蜜”因对科比长期为湖人队效力而变为湖人队球迷,简称“湖蜜”,其中部分成员由于情感惯性,继续恶意贬低詹姆斯的生涯成就,也使得“湖蜜”与“詹蜜”继续处于对立状态。

“科蜜(湖蜜)”和“詹蜜”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对抗,只是由于二者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其争论的核心其实只是“用什么来评价球员好坏”的话语权。而这一讨论注定无法得出输赢结论,且在其所属的体育类话题中只是九牛一毛,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组内文化冲突,不如将其视作群组内部为文化价值的多样体现。

虎扑创始人程杭曾向外界描述过脑中的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在看完一场球赛后,坐到一个烧烤摊一起撸串儿,而在此前,或者有人要开垃圾车、或者有人要写程序代码,在此后,他们还要回家喂狗、还贷款、带娃儿,而这段在烧烤摊儿的时间,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虎扑就是烧烤摊上的那张“桌子”,大家可以超越世俗身份的限制平等地对喜爱的事物及话题进行讨论。而支撑群组聚合的,正是来自于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所产生出的强大凝聚力。“科蜜(湖蜜)”和“詹蜜”这两大子群体同样如此,他们由于“喜好篮球”在虎扑论坛这一群组中跨阶级聚集,又因为对价值认同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产生对立,但最终这些状态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加强群组整体的文化价值认同。

3.专属符码

随着群组成员对群组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因此诞生了最早的组内共同称呼:“hooper”。虎扑用户数量及其分享自身生活经历的帖子逐年增加,群组讨论话题也开始不局限于篮球,拓展到生活领域。2012年,ID为“胡廷飞”的用户在步行街板块上发布帖子讲述自己女友出轨的经历,火遍全区,被形容为“运用毕加索式后现代笔触轰然炸裂的抽象文字”“击穿到所有用户的心底”让“整条步行街都感觉被人戴了绿帽”。这一帖子就此成为引爆点,虎扑论坛群组成员的性别痛点被激活,原本因兴趣集聚的群组成员,基于性别特征的群组意识原地觉醒并被无限放大。此事之后,虎扑论坛群组中关于两性情感的话题逐渐增多并成为除篮球外的最主要话题,步行街板块也慢慢被称为“绿化一条街”,孙燕姿的《绿光》被定为街歌。

(三)2013年至今,有序回归,男性直文化形成

1.群组结构

依据公开数据和抽样数据挖掘的综合分析,发现“虎扑”群组成员特征:具有着较高收入的城市中青年男性群组。在“虎扑群组”中男女比例几乎成九比一的形式,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在经过群组集聚效应后也势必得到更明显的展现,“虎扑群组”的群组特质也倾向于男性气质。

在对群组个体管理上,“虎扑群组”采用了官方最高负责与社区民主自治相结合的管理办法,设置考试系统与等级发帖等群组准入条件。“虎扑群组”官方共设立以“虎扑团队”为核心的34个官方账号和若干管理员账号,对“虎扑群组”各话题区及旗下产品进行管理。认证账号由虎扑工作人员运营,拥有编辑所有帖子、发置顶帖、对违规用户做出各项处罚的“特权”,规定新注册及曾被短期封禁过的用户都需要经过考试才可以对账号进行激活。数量有限的官方管理员账号无法接管论坛内所有工作,每个版块会根据其规模大小设置本版版主,这些版主职务由用户根据条件自行申请,一旦申请成功,他们将在该板块中拥有与官方管理员账号同样的管理权限,并获得三倍点赞量等多种福利。 虎扑群组内容生产建立在去中心化的群组结构中而不是组织化的媒体架构之下,重视建设群组秩序,用户骂脏字会被关“小黑屋”、精彩的回帖会被点击“亮了”(见图1),以此来提高群组个体的质量,封禁低端球迷。

图1 虎扑群组准则

2.话题偏好

在“虎扑群组”中,各种形式的发帖与回帖是群组文化日常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步行街主干道”主要供用户讨论除体育以外的其他话题,同时也是“虎扑群组”中流量最大的综合性板块。2019年2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按照“阅读量10W+”“回复数1000+”的标准筛选出“步行街主干道”版块内的77则热帖标题,进行语义及词频分析,整体统计结果显示,除了体育话题之外,“虎扑群组”群组的其他话题偏好(见表1)。

表1 虎扑群组话题偏好

2019年2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5G时代来临三星华为先后推出折叠屏手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热点社会事件没有出现在“步行街主干道”的发帖话题高频词中,取而代之是对日常生活的讨论,既包含有谈论工作、公司等关键词的工作话题,又包含有喜欢、女朋友等关键词的情感话题,以及包含有学校、大学、毕业等关键词的大学相关话题等等。

3.专属符码

在网络文化更新如此快速的情况下,许多流行词汇都逐渐销声匿迹,“JRs”这一符号却一直流传,带有“家人们”意义的“JRs”已经成为群组成员在日常实践中最常使用的高频词,象征着群组成员间情感联络的纽带,虎扑官方已经将“Proudly presented by 虎扑JRs”作为客户端的开屏语,“JRs”是“虎扑论坛”群组的一个典型文化符号。

2016年,ID为“我是神棍123”的用户在步行街主干道板块发起“女神大赛”,引起关注,虎扑论坛官方见此也将该活动转为官方的年度活动。该活动成为虎扑最早的出圈名片,更多人知晓虎扑的同时也引起了外界对虎扑“物化女性”的质疑,但虎扑官方并没有直接叫停这一项目,而是在加强管控的基础上,将其包装为“虎扑群组”的又一典型文化符号,在宣传标语中直接打出:“关注虎扑女神大赛,上步行街看男性审美,是男人就必须来的社区”的口号。虎扑平台运营方认为“女神大赛”符合虎扑群组“男性化思维方式”道德设定,“直男式”认知正是虎扑群组的文化特性,可以为群组成员创造出适于倾诉及娱乐的语境。

虎扑论坛群组成员还创造出众多其组内特有的交流符号——“群组黑话”,它们诞生于群组日常话题互动,并由于其在组内所具有的显著趣味性而受到关注,短期内成员知悉度和使用率持续攀升,最终其原本意义被淡化,变成组内成员所玩的梗和组外判定该群组形象的小样,以群组文化符号的形式在组内永久存在,其本质仍未脱离“篮球”“感情生活”“男性爱好”这些标签,比如“我全都要”“内容引起舒适”“八百字”“终于轮到我了”“什么水平?”“平头哥”等。

4.价值认同

在古老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只有具有美的躯体、发育良好的雄性生殖器,在运动和战争中富有勇气和活力的直男才配做希腊的公民,在中文互联网疆域,不知道从何时起,“直男”已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在2019年2月“虎扑群组”官方表示将“致

力于构建真诚有爱的‘直文化’社区”,一种以体育精神为内核,追求自强不息,弘扬正能量价值观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无形中做的,就是让男人以正确的三观表达观点感受”。男性化的思维方式正是虎扑群组的群组文化特性,有时甚至会刻意排除一些女性主流的价值观论调,来保护虎扑以男性为主的群组特质,进一步凸显虎扑群组群组文化的男性气质(表2):支配性、共谋性、边界性,崇尚竞技、实力和男性荷尔蒙的纯雄性文化。

表2 虎扑群组的男性气质

(四)总结与发现

文化涉及知识网络,群组个体通过时间和经验来学习,有多种基于文化的图式,被理解为个人思想中所代表的多样化和动态的内容。建构主义认为文化不是一套稳定的价值观,而是由大量的知识或一整套行动策略组成,每一个层次的文化都保留了文化的基本要素群组属性和区别群组标识的基础。因而,在对虎扑群组发展进行阶段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虎扑群组文化图式发展演变进行提炼(表3)。

表3 虎扑群组文化图式结构块

1.虎扑群组文化的形成标志及影响因素

在虎扑群组图式认知分析中,基于对虎扑群组过去事件和经验的功能性编组,以及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偏好、符号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虎扑群组文化形成的机制。在群组实践的过程中,虎扑群组成员逐渐对群组事件、符码、话题、价值的知识结构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知,这为群组成员行为和互动提供了稳定性,共享图式被构建、维持、传播和转化。从表3中发现,群组共享图式是群组文化的表征,每个阶段专属符码/特质、价值认同等共享图式知识结构的生成意味着该阶段对应文化的固着,但它与群组结构、群组管理、群组目标、群组互动、群组认同等因素有关。群组规模、管理规则、群组角色、群组目标的变化会刺激群组共享图式的动态转化或修正,进而促发文化的演变。

2.虎扑群组文化动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每个阶段虎扑群组的文化共享图式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球迷文化变成全体育迷文化再到如今的直男文化,而这个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与虎扑内容变现的群组目标密切相关。虎扑想成为体育产业的先行者,探索“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变现路径,而变现的最初级衡量维度与群组规模、流量有关,因而虎扑从最开始的篮球球迷封闭圈层向全体育球迷圈层开放,群组文化也由纯粹的优质的篮球迷文化往体育文化转向。然而比较单一的变现模式让虎扑发现体育内容变现难,虎扑群组变现必须要去体育化,于是虎扑的重心从体育转向立足大量的男性用户,虎扑群组的建设思路,从体育用户变为年轻男性,更准确地说,是转向不断分泌荷尔蒙的男性。在变现商业模式的驱动下,虎扑群组文化也从最初的球迷文化拓展到“直文化”。

3.虎扑群组文化的平台化特征

群组管理者既要塑造虎扑独特的群组文化,也要从信息传播和文化知识仓库中获利,平台运营逻辑内嵌到群组管理中,从隐性到显性,体现在群组文化形态演进的各个方面。2003年到2006年,虎扑借助数字化方式来为生存和活动于现实社会的篮球迷们免费提供专业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虚拟平台。2007年成立公司,对虎扑进行公司化运作,从单纯的篮球信息供给平台到体育门户平台再到男性网络平台,通过群组规则、服务和平衡,扩大基础平台服务和规模,衍生出两个市场——“体育信息内容市场”和“体育商品交易市场”。免费模式继续适用于体育信息的传播市场,选择利用专业体育资讯生产能力为群组成员提供免费信息服务,以此来扩大群组规模,促发群组文化内生,加强群组聚合,黏住群组成员注意力。基于此,虎扑群组管理层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事件或是活动来激发群组文化增值类目,引导或促成多方之间的交易,实现群组规模经济,激发平台网络效应的临界容量。

四、网络组群文化生成机制与核心关联

虽然文化是一个共享意义和实践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群组都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于对虎扑群组文化发展的个案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两个理论模型假设:一是群组共享图式的生成标志着网络群组文化的形成;二是网络群组与文化是共生关系。

(一)网络群组文化生成模型假设

群组文化是围绕有凝聚力的群组组织起来的,是高度主题化的,并在许多领域存在重复的偏好、动机和行为模式。群组文化强调共享性,高度共享图式化的认知是被替代的文化,具有习惯性和典型性,形成思维偏好,人们更可能感知与现有图式相关的信息,做出并重复相似的行为模式。文化形成的核心则在于群组成员是否形成关于群组情境的共享图式系统,阐释了群组文化的形成机理与组件(见图2),即是从最初的群组属性认知,经历主观体验和行为选择后群组意义的建构,再到最后群组共享图式的认同,形成文化的阶段性固着。

图2 网络群组文化生成模型

网络群组的虚拟性情境决定了群组内外个体流动性较高,群组个体对群组的依存度不强,群组个体成员类型过多过杂不利于促进个体成员的归属感。个体初进入一个群组,对群组文化图式并不熟悉,对各种文化符码特殊意义也不太了解,但输出的群组文化共享图式为个体提供了群组参考,综合自我感知(相似的目标、喜好)做出选择,在遵守管理准则的基础上成为群组成员,而后随着体验、互动与选择,逐步形成了话题偏好、符号表征乃至发生行为冲突,逐渐形成对群组特点、目标、行为、偏好的结构化记忆、印象和行为预期群组经验,开启了对情感认同、身份认同、文化符号与形象的意义建构,主体间的文化表征内化为自我定义,逐步生成了群组文化共享图式,形成最初的群组文化特性。

因此一个网络群组要经历群组形成、互动及准则的规范性影响,才能形成共同意义、规范和符号的群组共享图式,生成属于这个群组独特的群组知识体系。网络群组共享图式的形成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让群组内日常的认知不加批判地依赖于文化共享图式中代表对象或事件的知识结构,并对它们的特征、关系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含义提供默认的假设;另一方面群组共享图式的输出会不断吸引其他个体加入,群组达到一定规模后,群组内部便会依据具体的结构语境开始继续分化为数个亚群组,群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成员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也会让群组内部的群组文化共享图式不断发生演变。

(二)网络群组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模型假设

群组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群组与文化的关系是共生状态(见图3)。初期的群组文化是支离破碎的,在潜在的不一致的元素之间,围绕群组角色、规范、结构、互动,逐渐连贯成共享图式集群的主题化表征。群组与文化既相互影响也相互包含,二者共同在个体互动中诞生,并不断相互影响,维持着各自的稳定,这种稳定对群组而言则表现为成员始终保证对其的认同程度,对文化而言则表现为守住其内核不轻易改变。

图3 网络群组与文化的关系

在网络情境中,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群组则是其物质基础,群组与文化构成了一组在不同阶段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群组存在于文化中,群组动态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群组被界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群组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群组提供了文化既被创造又被实施的情境环境,提示相关文化知识和适当行为规范。在群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是一种群组产品,是群组实践互动的一种突显属性。

群组形成过程中的群组共享图式的生成和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群组凝聚,都是网络群组文化形成的核心要素,群组与文化共同决定了一个网络社区的均衡。群组组内平衡和群组管理分别代表着成员对群组的认同程度和群组对成员的聚合能力,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公约、信仰和价值偏向,分别代表文化的内核和文化的应用。由此可见,群组与文化都不是直接变量,而是随其它社会资本的变动而变动,是个体互动所造成影响的最终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研究主要基于单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虎扑虽是难得的分析样本,但虎扑群组语境中的话语、行为、互动构成了其特定的群组情境,如果推广到网络情境中的其他形式和功能不同的群组中,不同背景的个体构建的群组文化生成是否适用于本文推导出的理论模型假设,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理论边界的适用对象也需要基于更多的类型比较研究才能权衡。最后,本文的核心关注是网络群组文化的发展演化过程,而对网络群组文化对现实生活安全性影响并未做深入研究,这两个问题紧密关联,后者尤其对目前我国网络群组文化协同社会治理有重要的价值,这将是我们今后网络群组文化研究的进深方向之一。

注释:

① Von Hippel E,Jonides J,Hilton JL,Narayan S.TheInhibitoryEffectofSchematicProcessingonPerceptualEncoding.J.Personal.Soc.Psych.vol.64,1993.pp.921-935.

② Bales,R.F..SocialInteractionSystems:TheoryandMeasurement.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1999.

③ McGrath,J.E..Groups:InteractionandPerformance.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84.

④ Benne,K.D..& Sheats,P..FunctionalRolesofGroupMember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4,1948.pp.41-49.

⑤ Brewer,M.B.,Hong,Y.Y.,& Li,Q..DynamicEntitativity:PerceivingGroupsasActors.In V.Yzerbyt,M.Judd,& O.Corneille(Eds.),The psychology of group perception:Perceived variability,entitativity,and essentialism.New York,NY:Psychology Press,2004.pp.25-38.

⑥ Newcomb,T.M..VarietiesofInterpersonalAttraction.In D.Cartwright & A.Zander(Eds.),Group dynamics:Research and theory(2nd ed).Evanston,IL:Row,Peterson,1960.pp.104-119.

⑦ Campbell,D.T..CommonFate,Similarity,andOtherIndicesoftheStatusofAggregatesofPersonsasSocialEntities.Behavioral Science,vol.3,1958.pp.14-25.

⑧ Archer,Margaret S..TheMythofCulturalUnit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6,1985.pp.333-353.

⑨ Greif,A..CulturalBeliefsandtheOrganizationofSocie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2,no.5,1994.pp.912-950.

⑩ Chiu,C-y.,& Hong,Y..SocialPsychologyofCulture,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6.

猜你喜欢
群组图式球迷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群组推荐系统:现状与展望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中国球迷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球迷俱乐部
超级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