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随着我国课改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学科素养成了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可以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全面开展历史深度教学工作。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以记笔记的形式将历史课程知识点记录下来,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深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笔记,有效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设置为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然后从这三种远古居民的发现和生活情况进行思维导图的分支填充,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更加简明地掌握中国境内最早居民的相貌和生活情况,了解旧石器时代、氏族和氏族公社的发展历程,为学生构建学科素养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在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打造立体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事,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结合史料实证,提高学生的解释能力
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都会留下史料记载,这些史料记载就是后人了解历史、还原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以及根据史料实证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查阅史料,通过史料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事,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学生以历史思维看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收集史料的能力,也提升了解释历史的能力。
四、挖掘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学科素养中,家国情怀是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不仅能体现一个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盼之情,也代表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深度教学中,应该结合历史课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使学生养成探求历史人文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后,可以结合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浴血奋战、为国捐躯,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史料,激發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促使学生为中华之崛起更加努力地学习,发挥历史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德育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以历史学科素养为教学方向,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及时空观念,结合史料实证,提高学生的解释能力,并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