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演剧中的学生演剧述论

2021-06-06 22:55韩润磊陈奥琳
艺术评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

韩润磊 陈奥琳

摘要:清末民初的中国剧坛以新潮演剧为标志,开启了筚路蓝缕的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程。其中学生演剧作为一种演剧存在,其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等均埋下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种子,塑造了现代戏剧发生期的雏形。本文将这一时间段落的学生演剧(主要以代表性的南开学生演剧为例证)纳入审视范围,览瞰与述论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发生期的流动演变与意义。

关键词:新潮演剧   学生演剧   南开新剧团   现代性

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发生期。“新潮演剧”做为中国现代戏剧变革初始阶段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指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内相对于昆曲、皮黄等旧有的演出活动而言的各种新式演剧。“新潮”二字,藉“海潮新涨”之意,引申社会风气、文化思潮等诸方面“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的变化。在这个时间段中,中国戏剧正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开始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蝉蜕,演剧中有着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过程中最初的诸般稚嫩的现代性特征:戏剧观念、戏剧样式、戏剧表现等方面,在这个“维新是尚”期间都有着“百花各有端妍”的“新”的特质与风貌。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从国外移植后就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将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逐渐转化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样式,在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传衍渐变的进程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继而真正将新兴的话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掀开一段崭新篇章,在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留学生——新式学校学生——普通百姓”,是中国早期话剧艺术的传播链条,其中前两个端点都是以学生作为主角,可以说,学生演剧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存在。本文中所指的“学生演剧”,狭义上指在新潮演剧泛起的这一时期内,普遍认定在校园中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自发组织的有着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的戏剧编、导、排、演的活动,一种先进的艺术实践和演剧过程。

一、新潮演剧发生期的生态考察

(一)时代的呼唤与话剧的舶来

从上古到晚清,在中国历史的漫长中不仅有着兵戈铁马,也有着浅吟低唱,中国传统戏剧一直沉醉在一种民间第一娱乐的定位状态里。当西方的“drama”传入中国时,学生演剧初始发轫于教会学校,追溯至19世纪末,上海的教会学校如英国人办的圣约翰书院、法国人办的徐汇中学等学校中,开始出现排演世界名剧的活动,在使学生接触到了西方戏剧的演出样式的同时,学生们也开始用英语或汉语排演中国的时事和历史故事。史学界通常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探索的先驱,视为中国话剧的萌芽形态。“它没有传统戏曲中的歌舞表演,这就是早期话剧的萌芽”。在教会学校戏剧演出的影响下中国学校的师生也在举行庆典时开始演剧,运用新的演剧方式进行演出,并逐渐传播到广州、香港等不同地域。学生演剧由教会学校而至一般学校、由教室而至街市开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是学生演剧在远洋舶来的西方话剧中国化演进过程中,孕生了中国社会最早的剧作者和受众,学生演剧也被看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准备与酝酿。

(二)文明戏的过渡与新剧的萌芽

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就是指中国戏剧摆脱传统而获得现代化特征的过程,开始由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蝉蜕。而作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发生的标志便是“文明新戏”的诞生。文明新戏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雏形,是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状态,也标志着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正是启动和发力。戏剧史学界公认性地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视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也正是春柳社的演剧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定名为“话剧”的艺术形态。此外,国内同时期王钟声在上海创建春阳社遥相呼应,并创办通鉴学校以培养“能编剧,能演戏,能播种”的戏剧通才。王钟声、任天知、刘艺舟等为代表的早期话剧活动家,将话剧演出由日本和国内革命党人、知识青年的狭小圈子渐次传播到广大市民当中,使“新剧”成为独立于传统戏曲之外的一类新的演剧样式。

文明戏作为一种不成熟的演剧产物,决定了它的失落性,它在时代发展中被碰撞、被超越,但它却又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则有着价值意义的存在环节,是传统戏剧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种新旧交替的特殊存在,标志着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走向现代化的發端。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

20世纪前期,一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著名人士曾先后两次对中国戏剧做过集中的思考和讨论。尽管很多有着肤浅的成分:或者沉醉于前代典范,或者寄情于进化本身,但这毕竟是作为中西与古今戏剧观念的一次相逢与裂变,孕生了中国现代戏剧发生期最初的思想胚胎,也显示了中国早期演剧观念的主体文化精魂。当时参加第一次思考的有严复、梁启超、陈独秀、柳亚子等人物。他们的思考主要包括重新确认了戏剧文化的重要社会作用、评价了中国戏剧文化的社会积极性、批评了中国戏剧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对于中国戏剧文化的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第一次思考后的十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的话剧,首先要寻觅的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秩序,通过演剧达成对传统旧式的社会文化解构和反思,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话剧艺术渐次受到现代性理念的滋养,如蒲伯英所说“今日需要的是写实的社会剧”。“五四”时期的现代演剧前驱者,纷纷择选易卜生的作品作为行进的旗帜并将之加以具体阐释,使中国早期话剧写实式的游神野鬼,找到了自己家园探索的归属,即所谓的人文主义的结构视角,在此基础上衍变出现代中国的写实性话剧。

(四)校园环境的土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孕育生成

在传播过程中,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戏剧,在迈过文明戏的过渡,经历“五四”精神的启蒙培育后,冲破了滥觞期的艰厄,之后展现出生机勃勃之势,顺应社会文化新的潮流,发挥了积极的现实作用。彼时一些剧场戏园还沉迷于文明戏与旧戏曲的观演之中,学生演剧已然开始摆脱曾有的清规和戒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以各种不拘旧式、勇于探索形式推出,关注对生活的剖析与思考,有着浓郁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以南开新剧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学生演剧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鸣锣开道,走出校园,开始在社会上与古典戏曲等争奇斗艳,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因素;其非商业性和自足性特点,使新兴话剧很容易在校园生根发芽,为现代话剧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传播打下了基础,进而实现职业化演剧。

所以,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话剧史将中国话剧的开端定在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所演的新剧”。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话剧演出是在学生演剧的实践土壤中萌生的。

二、新潮演剧中的学生演剧考察——以南开新剧团早期(1909—1922)演剧活动为例

(一)南开新剧团的成立与发起

南开学校最早的新剧(即话剧)演出是在1909年,其倡导人是严范孙和张伯苓。该事件是春柳社于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之后两年。胡适曾说,“天津的南开学校,有一个很好的剧团——做戏的功夫很高明,表情、说白都很好。布景也极讲究。以我个人所知,这个新剧团要算中国顶好的了”。胡适对于南开新剧团的评价并不过誉,如果说把春柳社等作为南方新剧运动的代表,那么南开新剧团可谓是北方新剧运动的翘楚。

南开新剧团从第一个剧目开始就是师承欧美近代的话剧形式,并且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成为具有民族化、群众化特点的新型演剧团体。南开新剧团的早期剧本,从它们的形式、规模、思想内容、编剧技巧来看也都不愧是中国第一批优秀的话剧剧本。同时,南开新剧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健全的组织和精通戏剧艺术的导演以及一批有才华的演员,这就确保了剧团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演出水平,使戏剧活动能够坚持达四十年之久,成为我国历史最长久的业余话剧团体。可以说,南开新剧团的演剧运动成为现代中国戏剧发生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造就出的一批人材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至其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至今仍放射着不泯的光辉。

(二)早期演剧活动概貌与《新村正》

1.南开演出话剧剧目(1909-1922)的社会影响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南开新剧受到了津京地区等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文化界名流、学者的关注。从1909年10月17日的《用非所学》到1922年12月23日的英文剧《圣诞故事》共计46部,南开新剧团的声誉已经超过了一些专业剧团并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犹如一股新潮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以天津为中心的新的演剧活动波及到华北、东北,从而大大扩展了新剧在北方的影响,并且使其在旧剧影响十分深厚的北方土壤中扎下根来。

2.从《新村正》看南开新剧的现代性

1918年10月为庆祝南开学校建校14周年,张彭春主创了《新村正》一剧,是该校新剧中现实主义代表剧目。剧本发表于1919年5月、9月及10月初版的《春柳》杂志第6、7、8期。其剧本特征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生成有着独特的贡献。《新村正》的写实主义特点表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因袭的大团圆和善恶报应的剧情模式,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南开新剧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成果,也是南开新剧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突破。该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戏剧原理、美学观念和设计结构上都有别于传统。戏剧家宋春舫先生曾给予该剧高度的评价:“把吾国数千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两句迷信打破了”。该剧的创作和演出,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过渡时期文明新戏的高峰之作,甚至成为现代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转折,宣告了“中国现代戏剧结束了它的萌芽期——文明新戏时期,而迈入了历史的新阶段”。

(三)南开演剧特色分析

1.现实性、多样性的题材与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倾向

在南开新剧团早期创作的剧本中,现实题材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抨击腐朽封建制度、展露社会矛盾、倡导人性解放、呼吁移风易俗、表达爱国志向等内容,成为南开早期剧作的主流:与传统旧戏相比都显得更加切近现实,也更令观众耳目一新。此外,代表性的创作,还有各种从旧小说中改编的作品,比如《仇大娘》,各种改编外国作品,如《巡按》等。由此可以看出,正视社会问题、秉持现实主义是南开演剧的特质,同时贯彻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反对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剧本中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南开新剧中塑造了许多早期话剧中不曾有过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用非所学》中的贾有志是个只会唱工业救国高调,不肯切切实实行事,最后屈服于封建势力的知识分子代表;《一元钱》中的孙思富是封建社会中见利忘义、虚伪狡詐的势利小人的代表;《一念差》中的叶中诚是一个受朋友怂恿而做了坏事但是良心没有完全丧失的封建官僚形象。在许多众多人物形象中,《新村正》中的主人公李壮图是最有代表性的,在我国话剧文学中也是一个空前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只能出现在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特定历史阶段,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取代封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愿望。

3.戏剧创作的写实主义手法与中西合璧的编剧技巧

南开创作的《新村正》等剧本表明,南开新剧团在“五四”之前就通过张伯苓、张彭春直接学习了欧美近代剧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周恩来在《吾校新剧观》中指出南开新剧“于潮流中已占有写实剧中之写实主义”。分析南开新剧稿本可以看出这一论断是非常符合南开新剧的实际情况的。南开新剧团从诞生伊始就走着一条写实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在《新村正》一剧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4.语兼雅俗,具有地方性哲理性和性格化特点

南开新剧团的演剧雅俗共赏、流畅生动,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哲理性、性格化。周恩来在《吾校新剧观》中非常强调话剧的语言修养。剧作应能达到“言语寻常,意含深远”,“词多出乎雅俗,辅以音韵而调益幽”,反对“言辞支离、混杂,毫无导线补应可寻”。南开的剧作者们也很注重舞台语言的创作,有着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特质,因此,语言的成功也是南开演剧上演时吸引观众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5.南开新剧与旧戏在戏剧构成方面的冰火相淬

南开新剧团剧本形式上的上述特点,往往被看作是话剧与初期文明戏区别的标志之一。南开的新剧已基本上摆脱了旧戏的痕迹,也不同于文明戏中的一些过渡戏,在戏剧观念上形成了更加西方化的新型话剧,与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新剧已经有着质的不同,是比较标准的现代话剧的雏形。与传统旧戏均无布景不同,南开新剧演作精工,情节逼真,特别是布景之巧妙,尤为首创。南开新剧团把布景看作使新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中国话剧的舞台美术是在“演剧职业化运动”中成熟起来的。他们创造了中国话剧最早的一批舞台美术经典,自己也在创作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从而为后来话剧舞台美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南开戏剧人物概况

1.现代戏剧第一导演张彭春与《醒》剧

一般都认为我国话剧初期阶段没有导演制,自1922年洪深回国后国内才有了专职导演。而事实上,南开新剧团有幸从1916年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专职导演,此人便是精通戏剧的张彭春。张彭春回国后开始担任南开演剧的导演职责,由此开启了南开演剧的新篇章。南开学校校刊也报道说“先生于此道久有研究,且极热心,从此吾校新剧前途,自必更放异彩”。他把西方的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介绍给南开新剧团,使南开戏剧从一开始演出就摒弃了我国旧戏的演出程式,完全采用了西洋话剧的一整套编演程式;同时,又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好的艺术经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新剧。张彭春一直都在尝试着将西方戏剧这种外来艺术表现形式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他所执导的剧作兼具中西戏剧之优势——既挖掘西方剧作的深层内容,又潜心吸收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精华,他那戏剧艺术哲理性的思想,不仅是其多年从事戏剧艺术实践的升华,更是对中国戏剧史以及艺术理论的贡献。

1915年3月,张彭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灰衣人》,不久后他又用英文创作了《外侮》和《醒》这两部极具实现意义的剧本。这批剧本是在我国话剧当时虽还处在文明戏时代,但却是以欧美现代戏剧的结构模式创作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我国最早的现代戏剧剧本,也可以说是我国话剧最早直接由欧美引进中国的、由中国人自己用中国题材编演新剧的最初尝试。其中《醒》在中国新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该剧本发表于1919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此外,与1922年回国并被话剧史上称为“中国最早的导演”的洪深相比较,张彭春的导演实践更是比洪深早着6年的时间。

2.周恩来与《吾校新剧观》

周恩来早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投身于现代戏剧的变革实践中去,是我国早期现代戏剧运动的探索者、推动者,在南开新剧团中担任布景部副部长时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每演出一出戏他都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剧情,力争把戏演好。早年在戏剧变革中的实践是周恩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种尝试,从中他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独特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并和现代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周恩来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现代戏剧这一独特的斗争武器。

他于1916年写的《吾校新剧观》,是中国话剧史上一篇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文献。不仅深刻总结了南开新剧多年的编剧和演出经验,并且进一步评价和探讨了中国话剧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话剧运动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考察了欧美各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潮流,从中概括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话剧艺术的理论问题和中外话剧艺术的历史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奠定了南开新剧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理论的开篇之作。以周恩来为主要代表的南开新剧理论建设者关于南开演剧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做具体的阐述:其中关于我国话剧运动的产生及话剧的社会功效、关于话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关于话剧的创作方法与原则问题、关于戏剧批评、关于改革旧戏等方面都有着时代性的意义。

3.戏剧大师曹禺与南开新剧团

“初露才结遇良师,舞台实践获真知”可以作为曹禺在南开生活中的简单概括。早在1925年曹禺15岁时他就加入了南开新剧团,对演剧的具体实践令他深知观众的需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留恋青年时代在天津的这段时光”……可见,在南开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学生演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价值

“就戏剧来说,‘现代化就是:一、它的精神是现代的,即符合现代人的意识,包括民主的意识、科学的意识和启蒙的意识等。二、它的话语系统必须与现代人的思维模式相一致,它是现代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对话。三、它的艺术表现的物质外壳和符号系统及其升华出来的神韵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学生演剧隐含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发轫,在从古典向现代迈进的步履中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趋向与进程,使演剧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崭新建构,体现出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很自然的代表了中国戏剧现代话的潮流,可谓是现代戏剧发生期师法和取象的范本。

闪回到新潮演剧泛起的时间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以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演剧为开端,再到1900年秋上海育才学堂学生汪优游于学校庆祝孔子诞辰演出三部时事新剧、写八国联军进京和江西教案等史实;直至1900年底,上海南洋公学学生演出《戊戌政变纪事》《经国美谈》等剧目,另观者兴奋;1902年又有小仲马的《茶花女》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剧目,使得学生演剧的影响渐渐越出了学校的围墙;1903年,南洋公学演出《张汶祥刺马》等新剧;1905年冬,民立中学学生汪忠贤组织演出《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等剧目;同年汪优游成立了话剧团体文友会,时为中国第一个业余新剧团,朱双云在他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史中称其是开今日各剧团之先声,迈出了学生结社演剧的第一步;1907年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茶花女》开辟纪元;清华大学自1912年开始,每年举办全校戏剧比赛,规模较大、次数也多(其演剧活动的早期负责人是洪深),近十年间演出了100多场戏;北京大学新剧团也在1919年2月演出了南开新剧团编演的《新村正》等剧目;同期,在南开新剧的影响下,汇文中学、新学书院、中西女校等一大批大中学校话剧团体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并到社会上去演出,得到了大批观众的认可……在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期,戏剧形态样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壁垒森严到互相吸纳再到中国话剧雏形的建立的过程中,此后一幕幕以南开新剧团为代表的学生演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早期尝试者、探索者和开拓者,在中国传统戏曲之外另起炉灶,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创造了更好的契机,迈出了中国戏剧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一步并推进了各地的剧运动,丰富了现代话剧的进程,孕育了许多现代戏剧的萌芽特征,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其所树立的艺术标杆成为后来中国现代戏剧文化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进程。

四、结语

自新潮演剧始的中国现代戏剧百年间,学生演剧活动一直留有深深浅浅的脚印;同时,学生演剧可以视为一方孕生主流戏剧的精神沃土,几乎所有中国戏剧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都与学生演剧有着难解之缘。学生演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曾经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影响,对后世戏剧的成长,功不可没,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演剧就是中国话剧的摇篮。这种对学生演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应该有着最为重墨的书写的。正是因为学生演剧早期那种在篳路蓝缕中的探索耕耘荒芜的土地,使演剧逐渐接近于戏剧艺术的独特品格与审美本质,以至触摸到现代戏剧内在的生命与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白尘,董建.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01):89.

[2]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01):01.

[3]蒲伯英.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J].戏剧,1921(04).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08):09.

[5]胡适.谈南开新剧[J].新青年,1919(06).

[6]张彭春.张彭春论教育与戏剧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01):395.

[7]高秉庸.南开的新剧[J].校风(16周年纪念号特刊),1920(10).

[9]周恩来.吾校新剧观(1916年)[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0]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1):327.

[11]光未然.谈学校戏剧活动[J].人民戏剧,1950(02).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