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笔”与“工笔”

2021-06-06 22:59张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工笔

张慧

摘要:绘画手法中有意笔和工笔之分,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综合使用。高效的课堂其教学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形式或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繁简结合,时而整体感知,时而细细品味,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方法,将“意笔”与“工笔”有机的结合,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情及时地调整二者的比例,就能使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意笔;工笔

在绘画中有意笔和工笔的艺术手法之分,意笔就是以简练之笔墨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意趣;而工笔是指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这两种手法,常常被许多深谙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各个艺术形式中去。对于老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要奋斗一生、研究一生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仍然需要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的不同艺术手法。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这两种艺术手法运用得不好,就会使学生要么蜻蜓点水,毫无收获,要么逐字咀嚼,味同嚼蜡,枯燥疲乏。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首先问学生读过课文后对文章有什么印象啊?有哪些感受啊?此问还在情理之中,让学生自主整体感知课文,也算是艺术手法中“意笔”的恰当使用。可是,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教师竟只抛出了两个问题,可谓是将“意笔”进行到底。一问是,文章中有你喜欢的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读一读吗?此问如同一石顿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各种不同的观点此起彼伏。但是,所有答案的共同點均是停留在最表层的个人喜好和煞有介事的抑扬顿挫,没有一个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细细品味作者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景物中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问是,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能写一写吗?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自己的写作,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了。这种课堂,貌似听、说、读、写全有,但整堂课的大手笔概括,“意笔”过多,就好比是一台大戏整场都是跑龙套的翻跟斗、推战车,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什么剧情都没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究竟能收获到什么呢?

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繁简结合,时而整体感知,时而细细品味,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方法,将“意笔”与“工笔”有机的结合,课堂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应该带领或者说指导孩子们走入课文的细处,从作者的字词句中体会春的魅力,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比如反复诵读描写春草的段落,说说这个段落里春草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了怎样的办法使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中你看到过、留意过这样的景色吗,你能用作者的写作技巧写一段话给其他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相信这样的咀嚼和品味后,学生会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再如朱自清《背影》一文,描写重点是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为儿子买橘子是一件普通而又轻松的事情,可是对于朱自清的父亲而言却不是那么轻松。如果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那么,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就普通而又常见的,那份“竭尽全力,倾其所有”的伟大父爱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能带着学生一起去品味作者用那精妙传神又不失质朴的动词,体会作者所描绘出父亲的“竭尽全力,倾其所有”效果就截然不同。“慢慢探身下去”“他两手攀着上面”“探身”“攀”可见月台对父亲的身材而言略高了些,不可能一脚踏下去,一脚踏上来;对于父亲的年龄而言,一下一上也属高难度动作。看到朱自清写道“他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对于一位年岁已老、经济拮据、母亲去世、赋闲失业的人而言,这简直比特种部队训练时那些身姿矫健的士兵面对挑战做出的高难度动作还要困难,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我和作者一起看到了一个步履蹒跚、体态臃肿的、“竭尽全力,倾其所有”的、衰颜老态的父亲。

当然,如果整堂课上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每一处细节里揣摩、咀嚼、品味,不但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是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消化水平也是不相符的。如一位学究型的老教师,工作认真勤恳,对人亲切和善,可总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睡觉的事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讲课时,“工笔”在课堂里基本处于泛滥状态。学生起初还跟随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深入课文,但不觉间越来越深,甚至艰涩,学生的年龄尚小,认知尚浅,此时不觉疲乏之至。一篇课文如果处处是细节,处处是重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就等于处处无细节,处处无重点。备课的环节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备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当然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意笔”和“工笔”的比例自然不同。比如同样是讲授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然是“工笔”占大比例,教授一定会在很多景或物上大做文章,毕竟诗词中的意境是无穷尽的;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意笔”和“工笔”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美人、美景、美物、深情,但却不一定深究“小山”的几种不同的意思;对于初中生而言就只需要“意笔”多发挥些作用,让孩子们了解词中的“感官的形象”,美丽的语言,简单的修辞和作者的情感就可以了。绝不要逐字逐句细细翻译、分析,这样既打破了词中营造的优美意境,又会使学生在学习初始就对词这种文体心生畏惧,避之而犹不及,又怎会喜爱亲近这种文体?这扇文学宝库里最耀眼的大门就被很多出力不讨好的老师向学生永远地关闭了。

高效的课堂其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任何一种形式或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在课堂上综合运用“意笔”和“工笔”,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情及时地调整二者的比例,张弛有度,繁简相宜,必然会收到令人欣慰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江苏 镇江21200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工笔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李文慧作品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莫高翔工笔花鸟画研究室研究生作品选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