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阳
摘要:西贝柳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民族性作曲家,《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确定了他的世界小提琴大师的地位,是继帕格尼尼之后的又一曲经典杰作。本文以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特点极其演奏技巧为研究对象,对《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进行论述,最后以对《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的分析为结尾。
关键词:西贝柳斯 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特点 演奏技巧
西贝柳斯,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浪漫主义中国音乐发展后期民族乐派的代表人。他做的协奏曲的手法和原则既有古典主义的影子,又有浪漫主义时期该有的风格特征,并且也体现出西贝柳斯本民族的精神特征。这部作品是西贝柳斯杰出的代表作,后来更是成为小提琴文献中的经典杰作。像西贝柳斯这位身处20世纪却依旧能够写出这样一曲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协奏曲的作曲家,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查阅资料可知,国内文献对此曲只做了简单的描述,很多细节研究的不具体、不到位。所以本人以此为研究对象,使人们对这部经典之作有所了解。
一、《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
20世纪初西贝柳斯踏上了创作小提琴协奏曲之路,初稿完成后,他希望让德国的小提琴家威廉·伯梅斯特(Willy Burmester)担当小提琴独奏时的首演。然而,1904年11月首演时,伯梅斯特临时出席了其他的音乐会而未能演奏,一名音乐学院的教师维克托·诺瓦什克(Viktor Novacek)临危受命,即使他精通乐理,但时间有限,协奏曲中的一部分重难点未能掌握到位,当时演奏完之后人们对这首作品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爱。有人认为:他的演奏确实表现出了这曲协奏曲该有的情感,但是技术表现不到位,以至于将协奏曲的缺点全部暴露。西贝柳斯听到人们的评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修改作品。1905年初,协奏曲新的版本问世,并于同年10月份在柏林演出,當时,著名指挥家雷尔·哈利尔担任独奏,担任指挥的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足见西贝柳斯备受音乐界的重视。这曲精心修改后的作品的演奏不出所料的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这个新的版本也一直流传至今。
二、对《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西贝柳斯在曲式结构的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其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分为平均快板——灵活快板——适度快板三个乐章,下面分析一下作品的结构层次。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特点
此乐章为中庸的快板,2/2 节拍,d 小调,曲式为奏鸣曲式。其中,所述主要部分无论是d 小调、副部旋律的降 D 大调、结束部的降 b 小调;再现部主部的 g 小调,都包含在主部旋律 d 小调的下属方向调。此外,西贝柳斯不同于其他作曲家把华彩乐段放在一个乐章的结尾而是将其放在了展开部中,所以,他的结构式创新是作品的又一特点。既表现出作曲家个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又表现出独奏乐器的“炫技”特点。为了弥补展开部技巧要求过高而展开效果的不足,作曲家又将再现部进行了展开,而正是其中模糊的划分恰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曲式特征。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及特点
此乐章为柔板,降 B 大调,4/4 节拍,曲式为单三部。此乐章调式和第一乐章的d小调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乐章是在第一乐章的基础上创作出的,是d小调的下属调,表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另外,从旋律音调和节奏型来看,中部旋律是对引子的展开,而引子又是中部的主题旋律材料的来源。这是在古典主义时期基础上的中部创作方面的一个伟大创新。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及特点
此乐章为适度的快板,D大调,3/4节拍,曲式为奏鸣曲式。此乐章呈中部的D大调与第一乐章的d小调属于调号不同,音列相同的同名大小调。此主部用 D 大调,不仅是为第一乐章的主调统一,更是为了表现出明快、凯旋的音乐风格,表现出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风格的特点。此乐章中,呈示部中的副部为了使协奏曲的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和协调基于一、二乐章调式采用了降 B 大调,之后,再现部副部中的引子回到最终又回到了主调(d小调)上,再由d小调进入F大调,接着,再次回归d小调。相较于其他典型作品,此处的创新可谓一体化。运用平行大小调来相互渗透,突出了音调的色彩性和自由的特点。
三、对《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的分析
(一) 揉弦的运用
协奏曲的开始是平静的,整个人都像是置身于浪漫的欧洲,之后随着小提琴独奏的力度稍稍加大,使此刻的宁静中添加了一丝活力,像是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优雅来回。这时,运弓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频率也不要太高,使得音色得到润色,使音乐更加具有张力,保持此时用手指和手腕相结合的揉弦方法,这样的揉弦就像是芭蕾舞演员的动作由来回变为原地旋转,异常动人,之后的主题旋律虽然进入了短暂的略带忧郁的高音区,但是很快就转入低音区。
此时似乎话锋一转,由于小提琴多处于低音区,音乐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描绘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时,与刚刚相比,要再次稍微加大揉弦幅度,提高揉弦速度,以此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时的揉弦主要靠的是手腕,再加上臂揉来加大揉弦幅度。之后,进入了协奏曲的高潮。
此时,相比于最初平和的旋律线转入旋律跨越3个8度多,情绪也由一开始的平静发展为不平静,特别是在演奏 36 小节 fz 时,此处的C音不再是使用开始的左手运弓,而是需要手腕来提高速度,加大幅度使揉弦更加的有力,去迎合高把位的降 B 音。但是,为了提高情绪而用右手压弓子,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只会适得其反,音乐的情绪非但没有提上去,声音反而会变得躁起来,破坏音色。此处若使用揉弦,这样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还可以间接增加音乐的美感,此时,采用手臂揉弦的方法更能将音调推向高把位。提高速度,加强幅度。
(二) 颤音的处理
这部分西贝柳斯全部采用颤音,不同的是,前六小节的颤音打在F音上,后面则是在C音上,多达48拍的颤音为协奏曲增添了许多特色。如果,我们去掉这部分颤音,那么,协奏曲将失去灵魂,失去主体,其他再好的连音也只是索然无味的修饰。此时的协奏曲如同失去了双目,变成了一滩毫无生机的死水。在演奏时,对演奏者的技术也是一个考验,演奏的速度要跟得上,但注意一定要演奏得均匀,把握好节奏,清晰明了。这部分颤音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奏者的耐力,更是演奏者对演奏时的动作和状态的把握。演奏时需要放松手指,切忌因紧张而将手指抬得过高或过低,使得颤音的演奏起伏不定,缺乏张力。若想做出良好的颤音,需要左手手指张弛有度,轻巧击打,这样的音乐就像是珍珠落玉盘那样动人清脆。演奏颤音时的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乐曲内容决定,不能脱离音乐内容孤立存在,单纯只靠技术演奏颤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之后的旋律进入结尾,而结尾部分是由整个乐队演奏,比较有气势,有力度,所以此处的颤音起到了将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作为向结束部主题过渡的句子,此后的音乐是激昂向上的,另外,为给引入下一段慷慨激昂的主题旋律奠定基础,从 F 音到 C 音的整个旋律都是向上渐强的,不断地膨胀,不断地积攒力量。
在这句旋律中 A音加上 E 音共有 30 多拍(2/2 拍),其中 A音持续颤音23半拍。这次的颤音是单纯的颤音,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是用弱的拨弦旋律来衬托音乐,这样就使得小提琴音乐表现方面的难度增大,对手指的耐力也是一个考验。多拍的颤音需要手对弦的各个方面都控制的到位,无论是左手手指打颤音时的幅度还是打颤音的速度都要均匀适中,随着情绪的增强,后面也慢慢变强,弹奏这里的时候要分外重视音准。有些演奏者瞻前顾后或者只注意当下,而忽视了将要演奏的颤音,只求速度,不求准确度和精度,要想打好这个颤音,谨记把握好手指打颤音的力度和幅度,高低适中即可,注意每一次打颤音都要把握得分毫不差。如果刚开始练习的话则可以适当减缓速度,将训练的准确度提升上去,这样慢慢的多次重复之后,再提高速度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另外,颤音的练习对手指的耐力是一个考验,多练习颤音,以后手指打颤音时,对音准的控制也会更加到位。
(三)运弓的技巧
1.跳弓
跳弓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主要运用在第一、三乐章。这样的手法最开始出现在第一乐章中的一段华彩性的乐句中,以59、60小节为例,这两小节演奏者需要不间断的换弦,大幅度的运弓,像是弓子本身在跳动一样,进入了61之后,协奏曲没有了连弓,再加上音符本身较快的节奏,弓子开始自然弹跳,似乎为在整曲音乐助推波澜。后面的音符像是在快速跳动,接着变成小短弓,有些演奏家此处也不一定会用跳弓,一直用短分弓,以达到自己喜爱的效果。
开始时的音域跨度大,不管是和音到泛音还是两个八度到三个八度都是如此,然后是4、1两弦的往返重复,小提琴八度的双音都是在连续并快速进行,往返来回,此时要放松双手,调整右手拉弓状态手臂协调。4 弦—3 弦—2 弦—1 弦拉完一个音之后就换弦,往返重复,注意右大臂积极、有幅度的抬落,与左臂相互配合。
此处是双音加单音跳弓,要注意把握音准,控制好运弓平面,均匀拉出各个双音,熟练后,可以由最开始的不用跳弓,只用小短弓调整为拉跳弓的状态,控制好右臂,自然就会拉到位。
2.波弓
波弓不仅出现在第二乐章,再现段和呈示段同样出现了这种弓法,我们以呈现段结尾处为例。
此处波法非常符合此章意境,让人感觉别有乐趣。乐曲似断非断、旋律上进,声音如天籁,异常动人。
3.顿弓
顿弓充分应用于乐曲的第三乐章第一主题,我们可以做个分析。附点节奏是整个协奏曲主题旋律的节奏型,顿音使用于协奏曲的每个附点音符的结尾短时值音上。音乐整体的情绪和风格都在顿音这一技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主题旋律激昂向上,充满动感,要想运弓变得更加灵活,练习者运弓时可适当靠近弓尖。
此处应用顿弓,顿弓实际就是在一弓中奏出多个顿弓,作为小提琴演奏家重要技术之一,它应用广泛,备受作曲家青睐。此处的连顿弓为双音,需要注意找好音准、把位把握到位,双音控制均匀如果练习到位,可参照原汁原味的谱面练习,练习时更不能忘记听准音调,协调好肢体的动作,做到张弛有度,双手配合来保证各个连顿弓的音准和声音的弹性。
参考文献:
[1]许婧欣.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钢琴协奏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9年.
[2]白云飞.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9年.
[3]熊丹.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J].北方音乐,2018(20):116-117.
[4]王赛.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曲风格及演奏技术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7年.
[5]赵子辉.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青岛:青岛大学,2017年.
[6]冯巍玮.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以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J].艺术科技,2016(11):186.
[7]温成皓.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及演奏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
[8]刘薇.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197-199.
[9]李响.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演奏、版本分析及演奏心理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学,2015年.
[10]夏凡.协奏曲的指挥手法探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