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贤德 李雪 李佳音 刘全娟
【摘要】 本研究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對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本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找出优势发现不足,对青海某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相应策略,进而使该校的本科师范生具有更加出色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 青海省 本科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备受瞩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更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道路[1]。2018年6月,教育部发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参考。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要求,也进一步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挑战[2]。任友群教授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中从标准出台的背景、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思路、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标准有效实施的建议方向与路径方面对这一文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再一次强调了新时代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要求[3]。
本研究参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编制符合该校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拟从问卷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及建议等方面展开,旨在提高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以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表演、小学教育(全科)、历史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地理科学16个专业。利用问卷星共发放问卷556份,回收556份,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98.56%。研究对象来源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不均衡,造成研究结果在性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但在不同年级分层次展开调查,便于针对不同层次的现状进行研究。
2.2研究工具
2.2.1问卷构成
参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4],制定《青海省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关于个人基本信息情况,共3道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包括三个维度、27道题的5点式李克特量表,全部为单选题,题目赋值1-5分。该问卷从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三个维度调查了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2.2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表3可知,该问卷不管是对于整个问卷还是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0.966、=0.866、=0922、=0.959)均大于0.8,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高,研究意义较大,可用于正式测量使用。
2.2.3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对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测,KOM值为0.967,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被试所有问题平均得分为,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3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分别为3.45、3.65、3.40,均高于平均分3.00,可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好,结合问卷平均值可知,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师范生中掌握较好,但水平不高。
3.1基础技术素养
从基础技术素养这一维度来看,可将该维度分为3个部分。第4-6题属于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形态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88%的师范生较为喜欢学习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96%的师范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进展,92%的师范生有借助网络在线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受疫情期间的网络学习的影响,该部分表明该校师范生大部分重视了信息技术意识的形成。
第7-10题属于对信息化设备的硬件软件应用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82%的师范生能够在见习期间操作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仅仅只用62%的师范生能够及时处理并解决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对一些愿意进行2次调查的学生当中,由于邓宁特鲁格效应,大部分被测对象存在认知偏差[5],在设计实际问题让被测师范生解决突发情况时,面对硬件问题,绝大部分师范生基本不能解决;面对软件问题,73%的师范生也不能及时解决)。
第11-12题属于信息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5%的师范生尊重网络知识产权,97%的师范生在网络使用时注重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上不散播或传播非法信息。总之,该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整体较好,但是在对于硬件、软件的应用有待提高。
3.2技术支持学习
在技术支持学习角度,我们可以将问卷从三个方面阐述。第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利用技术工具的能力,第13-14题统计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师范生能够迅速甄别获得所需资料,有约92%的人能够追踪专业发展前沿,获取关键专业线索。第二方面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第15-16题统计结果表明约有90%的人能够不受外界蛊惑干扰,及时完成任务进度;有92%的人能够经常利用技术工具规划学习、储备知识。第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学生对于技术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统计结果表明约有93%的师范生能够利用技术与他人协作,有92%的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工具处理数据并分析问题,约有85%的学生能够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问题探讨。
结合三个方面调查显示,技术对于学生的帮助占比很大,更多地学生是能够熟练的运用工具去处理分析问题的,但是通过技术与他人交流沟通方面还是稍显弱一点。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主导者,老师为辅助,通过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3技术支持教学
从技术支持教学这一维度来看,我们可以细分三个部分来分析。第20-21题展现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利用技术制作有效的教育资源或创作原创作品的学生不足90%,因此不难发现该校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第22-23题展现了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约有95%的师范生能够判断数字教育资源优劣,并且能够规划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第24-30题则是学生自己通过数字媒体获得的知识成果,有约95%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提供学生学习的平台,约90%的师范生能够知道两种以上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能够了解数字媒体的运行环境、工作流程等等,但是不足90%的学生不能对于数字媒体工作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
教育信息化近几年来越来越普及,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字化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同时能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减少老师单纯对书本知识的枯燥传授,更多拓展课外知识,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问题及对策研究
4.1社会层面
对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层面,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逐渐被重视,但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从全面把握,切实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走向教师岗位、走向社会时,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4.1.1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研究的局限。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这项政策更多的是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而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相比,无论是自身情况还是所处环境,都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我国现有的大部分政策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重理论,轻实践。调查显示,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产生阻碍,例如:设备资源不足、计划安排不合理等,导致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持续有效的实施下去,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足。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全国各地教学设备及教育水平等条件发展并不均衡,西部硬件資源、师资力量等条件仍存在限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造成阻碍。
4.缺少教师示范引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师范生具有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但却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去提升,这时候便体现出一个引领师范者的作用。
5.缺少技术类教师。有了一定的提升方向后,还要有着切实的技术指导,才能科学合理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现存问题之一,便是缺少技术类教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指导,以至于出现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运用不合理的现象。
4.1.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社会层面对策:
1.利用好现有条件。西部信息化教育发展条件有限,但只要我们合理对现有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在过程中对信息化教学进行发现及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最终达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2.合理安排提升计划,持久发力。因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很多师范类高校也尝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但也存在因安排不合理,导致计划刚开始执行时热情高涨,但最后却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要想切实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安排,并坚持下来,持久发力,才能见成效。
3.加强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师范生的授课老师的引领示范是对师范生最好的教学方式,如果授课教师在进行内容讲授时,多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用课堂的整体向师范生潜移默化的传达新型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则会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造成显著的影响。
4.2学校层面
以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该师范院校在校本科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该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青海某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优化策略,进而使该校的本科师范生具有更加出色的应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4.2.1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落后。目前,青海地区教育观念的落后成为制约信息化能力发展的至关因素。特别该校师范生对教育信息化能够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领悟不足,行动不足。该高校作为师范院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宣传力度偏低。
2.重技术,轻理论。很多教师对教育媒体和信息化教育的区分度不高,甚至误认为等同,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看重技术、轻视理论”现象的产生,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了“摒弃理论”、“技术至上”的空架子,使得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3.教师素养不足。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之前,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理论,还要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以及如何取舍和选择各种教学软件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会直接导致是信息化教育受阻的关键因素。截止调查之前,该校熟悉掌握和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上机操作能力有所欠缺,不能更好的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手段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难以使教与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4.硬件资源有限。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较为完善。该师范大学所有教室均配备电脑、投影仪、白板;可查询网络机房55个;各类实验室732个;录音棚12个(可用6个);报告厅5个;微格教室8个。但是部分设备较为落后,该校师范生在教育见习期间走入中小学见习期间发现,部分中小学信息化设备比该校要先进,要智能的多。
5.专业发展不平衡。本研究基于该校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全科)、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16个专业不同年级师范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师范生98%认可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注重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只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本专业教学,更多停留在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与搜索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往往来源于网络素材的获取,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创新设计能力,缺乏借助除本专业之外的教学技术的意识[6]。
4.2.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学校层面对策:
1.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校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影响和制约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硬件配件较为齐全,但是存在损坏,网络不通畅,网络覆盖不全面等问题,甚至有的机房、录音棚处于关门状态,学校的专业人员为了维护设备,教室的白板只能通过教师的校园卡才能通电。微课教室的使用需要通过申请才能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硬件设施较少,对其使用和维护知之甚少,不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求,从而使能力的培养变为空谈。除了提供硬件环境外,必要的软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校,助力能力的培养,故学校的软硬件的支持能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构建层次递进,多维立体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连续的工程,针对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培养系列课程,在课程中設置中,依据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知识获取层次,开设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三种维度课程。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开设不同的课程。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该校作为青海省特色师范院校,争对师范生制定属于本校特色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生在深入而扎实地学习本专业科学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思维品质,具备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
4.3学生层面
师范生作为教师岗位的主要来源,其自身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合教学变革的过硬本领。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于新时代的一种生存能力,更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石,因此师范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必要的。
4.3.1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的教学观点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当中,以教为主的中小学教学模式,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方式。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师范生应该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手段,创设更加新颖的教学情景,打造更加丰富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围绕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2.智能教学软件认识不够了解。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范生对于先进的智能教学软件不够了解,且大部分同学仅仅会使用PPT制作简易的教学课件。作为5G时代的新型教师,师范生们更应该拓宽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加直观更加可视化的实用软件,特别是理科教学方向师范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这就违背了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初衷。原封不动的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媒体进行教学是严重的错误认知,信息技术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我们的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4.3.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个人层面对策:
1.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时代更迭,万物信息,教育的信息化也在逐步进行。师范生作为预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思想,从而真正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要想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是师范生本身树立信息化教学的观念,理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作用,明确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强化师范生主动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主观意识,最终能够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2.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师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科学正确的所学学科内容,并且要有能在实践中良好运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备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师范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时,应认真提升自身教育技术水平,掌握相关理论与技能,理论方面要求师范生能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实施策略,技能方面要求师范生不仅仅是能制作出精美的PPT,还能熟练掌握在教学中最常见软件的应用,例如Flash、Authorware、Focusky、IEMaker、Director、ToolBook等多种媒体的制作方法,要求师范生能独立制作出有效的教学资源。师范生应该认识并了解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高低,而后针对自身薄弱处进行提升训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本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也利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
3.加强信息化学习能力。为保证信息化教学长远发展,实施教学的教师也应不断拓展自身信息化视野,不断更新信息化理论,师范生更应具有信息化学习能力。师范生应做到在信息化环境下,主动获取有价值的资源,拓宽教育教学的专业视野。师范生不仅只依赖于学校课程进行相关学习,还可以依托网络精品课程,通过MOOC等平台进行多方面、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以提升自身信息化学习能力。师范生也可参加各类信息化大赛,例如“互联网+”、“师范生微课大赛”等,通过相互学习、竞技实践,以提升自身信息化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随着5G时代的到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对于未来的学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校师范生作为青海省未来教师行业中的主要来源,加强自身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是必然的。提升青海省教育质量,缩短东西部教育差距,这不仅仅是师范类高校的责任,也是每个师范生的目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DB/OL].(2018-04-18)[2019-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3]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5-14+40.
[4]闫寒冰,李笑樱,任友群.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的开发与验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1).
[5]陈彦君,石伟,应虎.能力的自我评价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204-2213.
[6]王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0):152-153.
罗贤德(1998- ),男,汉族,新疆伊犁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李雪(1999-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李佳音(2000-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刘全娟(2000- ),女,藏族,青海门源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基金资助:青海师范大学2020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qhnuxskj20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