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娱菁
(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 心理卫生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认知行为疗法是指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其机制为个体对于客观环境的认知与其情绪、行为、躯体反应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个体心理障碍的产生并非是应激事件或不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个体认知加工,在歪曲认知下促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识别个体的负性自动想法、纠正个体的歪曲认知、识别核心信念,可以达到改善个体情绪反应、躯体反应,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的目的,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生活。焦虑障碍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以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并伴随有相应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精神障碍[2]。研究显示,长期存在焦虑情绪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存在同龄人群人际交往障碍,与抚养者关系紧张、学业表现不佳等情况,对于患儿及其家庭造成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3]。儿童青少年时期起病的人群,其焦虑症状往往迁延至成年,研究显示大部分成人焦虑障碍患者在儿童青少年期就已被诊断为焦虑障碍[4]。因此在个体早年及时识别焦虑情绪并做有效干预十分必要。认知行为疗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被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所理解、掌握接受,本文探讨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于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2例焦虑状态的儿童青少年,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21例,男5例,女16例,年龄7~16岁,平均(11.24±1.67)岁;干预组患儿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7~15岁,平均(11.62±1.21)岁。两组患儿均无其他功能性疾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别(P>0.05)。
1.2 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为SSRI类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应用认知行为治疗,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2周的个体访谈,每周一次,50 min/次的认知行为治疗。具体为以下内容:①对患儿进行心理教育。为患儿及家长讲解认知行为的五因素模式。五因素是指环境、想法、心境、生理反应、行为。②帮助患儿识别焦虑情绪的触发因素。③帮助患儿识别并评估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悲伤,抑郁,愤怒,尴尬,羞耻,负罪,嫉妒等。④帮助患儿识别焦虑出现时的躯体感受,比如心慌、憋气、频繁的尿意、身体发抖、不敢抬头等等。⑤帮助患儿识别负性自动想法。负性自动想法是个体核心信念和生活规则的直接产物,代表着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每天生活中的体验。需要帮助患儿同时识别负性自动想法的思维内容和思维过程。⑥帮助患儿识别焦虑状态下对应地行为。⑦教授并指导患儿练习应对技能,包括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挑战负性自动想法的自我谈话日记,行为现实校验。
1.3 观察指标。选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Scale,HAMA)对患儿焦虑程度进行测评,共计有14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疗效判定标准为干预前后评分降低≥70%,为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干预前后评分降低≥30%~70%,为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选择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对患儿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测评,共10个项目。对每个项目“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6]。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选择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状况与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焦虑状态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进行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焦虑状况、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干预组组较对照组焦虑状况评分明显更低(P<0.05),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状况、自我能效感评分对比(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状况、自我能效感评分对比(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焦虑状况 自我能效 焦虑状况 自我能效对照组 21 23.45±1.39 15.35±4.34 17.11±1.20 20.45±1.89干预组 21 24.68±2.32 16.28±4.55 11.43±3.05 26.33±2.82 t - 2.0841 0.6778 7.9416 6.3223 P - >0.05 >0.05 <0.05 <0.05
2.2 焦虑改善有效率对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改善有效率进行对比,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焦虑改善有效率上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改善有效率比较[n(%)]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目的在于识别并改正消极的自动式思维,从而改变个体对特定相关问题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是最有循证学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7]。焦虑是指个体出现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忧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常常合并有入睡困难、心慌、出汗等躯体不适。长期体验焦虑情绪对于患儿生活质量影响极大,长期还会造成患儿不可逆的身心健康损害。本研究结果提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儿童青少年的焦虑症状。这与既往研究相符合[8]。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对于外界事物的不合理解释,从而产生负性情绪及不良适应性行为。儿童青少年情绪调整能力较弱,面对负性情绪需要成人引导情绪调节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基于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本研究对干预组中焦虑状态患儿进行心理教育,为患儿讲解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帮助患儿识别环境中的触发事件,包括具体事件或者某个回忆早期存在不合理的想法、感受及随之而来的适应性不良行为;帮助患儿识别负性情绪、负性自动思维及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教导患儿情绪放松方法,督促患儿对歪曲认知做现实检验。从而提高患儿对于触发事件的应对技巧和自信心,有效减少患儿的焦虑程度。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焦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