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对比探究

2021-06-05 02:12何玉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8期
关键词:腔镜肌瘤出血量

何玉丹

(滨海康达医院 妇产科,江苏 盐城 224500)

0 引言

子宫肌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代女性疾病,在子宫组织的各部位均有发病可能,但依照临床数据表明,超过95%患者的肿瘤都生长于子宫体部,且以前、后壁居多[1]。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干预、手术剔除两种,一般依照患者肿瘤生长情况选择治疗手段。相较于药物干预,手术剔除更适宜于肿瘤范围较大或多发患者,其根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具有一定的治疗风险[2]。近年来,随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对比,现见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起于2019年3至2020年5月,研究样本例数为52例,均为我院妇科子宫肌瘤患者,依照手术治疗方式的差异平均分为两组,对常规组采取开腹手术,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下的肌瘤剔除术。其中常规组患者的年龄32~48岁,平均(40.52±3.24)岁,肌瘤直径2.89~6.14 cm,平均(4.52±1.17)cm;腔镜组患者年龄33~49岁,平均(41.19±3.08)岁,肌瘤直径3.04~6.20 cm,平均(4.67±1.22)cm,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已被确诊,近期内无生育计划,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疾病症状;②所有患者的肌瘤数均未超过5个,患者最大肌瘤生长直径范围未超过8 cm;③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知晓研究内容,愿意参与研究;④患者未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3]。

1.2 方法。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后,统一进行手术宣教,说明不同手术治疗方案的差异以及术前准备事项,并引导患者签署知情协议书。对于常规组产妇,选择传统开腹手术方案,要求患者取仰卧位,在其下腹正中部位做横向切口,检查患者腹腔情况,找到病灶区,确定其生长情况、盆腔黏连度等,然后进行肌瘤剔除手术;如果患者肿瘤直径范围较大,可适当使用缩宫素提高子宫收缩效率,在手术完毕后冲洗腹腔,逐层缝合,完成手术。对于腔镜组患者,选择腹腔镜进行辅助,完成肌瘤剔除手术。在对患者进行全麻后,帮助其调整至头低臀高的体位,先找到脐轮上缘做一处纵向切口,穿刺气腹针建立气腹,压力为12 mmHg,保持压力稳定拔出气腹针,在完成第1个穿刺孔后,置入腹腔镜,然后与患者右、左下腹麦氏点做第二、三个穿刺孔,于1、3穿刺孔之间完成第4个,置入手术操作器械。在置入器械后,先对患者病灶区域的肿瘤位置、大小等进行观察记录,依照其生长部位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手术剔除方案。对于肿瘤生长在肌壁间的患者,找到其肌瘤最突出部位,在附近的肌层间注入适量的垂体后叶素,然后切开最突出部位,运用抓钳抓出肿瘤,采用旋转牵拉的方案进行肿瘤剥除,过程中运用电凝技术进行止血,然后进行切口缝合。对于肿瘤位置生长在浆膜下的患者,先要观察其瘤蒂与子宫的连接程度,然后采用套扎线圈对肌瘤蒂进行套扎,运用电凝技术对创面进行止血[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排气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常规组 26 111.65±18.35 119.41±24.35 26.58±5.21 30.48±3.42 9.54±2.08腔镜组 26 85.21±18.78 100.21±24.78 18.24±5.03 25.11±3.19 5.32±2.11 t - 7.55 7.55 5.16 6.63 5.54 P - 0.00 0.00 0.00 0.00 0.00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指标:通过临床观察记录,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3.2 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临床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发生概率。

1.3.3 治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与患者主观感受描述,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院内自制的满意度测评卷,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项。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χ2,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都要少于常规组,其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也更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腔镜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其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病人数都比较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腔镜组患者非常满意人数相对更多,对本次治疗的满意度更高,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也导致一些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作为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发病率已然超过46%,为现代女性身体健康的保持产生了严重影响。该疾病患病人群主要为育龄女子,是一种良性肿瘤疾病,肿瘤有包膜其与子宫内其他组织的分界较为明显,一般在女性绝经后,患者肌瘤也会自动出现萎缩[5]。该疾病在发病初期并不会有较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会有经期延长、经量明显增加、白带异常、下腹坠痛等症状表现,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外科手术等方法进行干预,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疾病症状,以免产生贫血降低治疗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52名患者进行治疗方案对比研究,其中腔镜组患者的治疗表现较为明显,患者治疗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都相对较早。在治疗过后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仅有2名患者出现术后感染与皮下气肿情况,发病率相对较低,患者对本次治疗的满意度较高。原因分析如下: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用到的腹腔镜技术,有效拓宽了医生视野,提高了其对患者病灶区观察的准确度,可以依照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形态等,选择更加合适的剔除方式,在准确分析患者术中出血原因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止血处理,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其术后康复。第二腹腔镜手术,为患者造成的伤口较小,这样一方面不容易使患者出现身体应激反应,降低了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度;另一方面其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小,对其盆底解剖结构的保留较为完整,有效缩减了患者恢复时间,降低了其术后疼痛感,所以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进一步提高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方案的可行性。

总而言之,在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其治疗时间与恢复时间,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操作安全性与患者治疗满意度。

猜你喜欢
腔镜肌瘤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PDCA循环法在消毒供应中心硬式腔镜管理中的应用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