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可独立操作的学习任务清单,有效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的问题,紧紧围绕学生会“怎么学”这一主线,深入研究教师该“怎么教”的问题,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關键词:学习任务清单;操作策略;学习“推进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2-0024-03
作者简介:朱友林(1971-),男,福建东山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制定高效课堂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探索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课题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操作策略:通过“学习任务清单”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方向导航,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助推器”以突破学习难点,实现精准施“教”;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与升华,为学生学习再加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异步达标”.下面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谈谈“怎么学”与“怎么教”的问题,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1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清单,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导航”
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则容易陷入无序,仅仅是随意状态.但若仅仅是确定了教学目标,虽然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但学生终归是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学习效率不高.而有了学习任务清单后,相当于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的“导航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发,课堂才能迸发活力.
教学片段1 学生自主先学,体验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如下:
(1)请大家阅读课本“声音的产生”,尝试完成学习目标1.
(2)阅读课本“声音的传播”,尝试完成学习目标2和3.
学习目标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学习目标2: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有哪些实验可以验证该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
学习目标3: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有什么特点?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多大?
评析:在本片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任务清单,将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区别于传统教学目标中以陈述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学生较易接受,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内容更明确且具有可测性.
学生“怎么学”的操作策略:学生在学习任务清单的“导航”下,自主学习教材,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问题的答案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等,从其他同学的答案中获得经验与启示;面对独立解决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问题解答不出来时,学生通过查阅教辅材料或上网查资料寻找解决办法,或与其他同学、教师共同商讨.
教师“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习目标,进而制作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先学,尝试解决学习任务清单中的问题,以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教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的方法,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领着学生知道怎么学,到学生自己尝试提出问题主动学,最后实现完全独立深入地学.
2 将“怎么教”转化为“怎么学”,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 “助推器”
毫无疑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只是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效果最佳,这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介入过早,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本应获得发展的能力未能充分得到锻炼,学生失去一次训练的时机,抑制了学生潜能的提高.而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介入过迟,则学生的学习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课堂学习进程及效率.要让教师“怎么教”成为学生“怎么学”的“助推器”,其前提是诊断出学生通过“先学”达到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后才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地学.没有此前提,教师的“教”则没有针对性,往往“教”不到点子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片段2 合作探究,展示后教
请大家在解决三个学习目标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做一做:利用你身边的器材(教师提供器材:刻度尺、钢笔帽、纸、塑料薄膜、橡皮筋、音叉以及装水的烧杯等)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些器材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征?说明了什么?(对应学习目标1而设计)
想一想:仔细观察以下三个探究实验(如图1、图2、图3所示),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此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对应学习目标2而设计)
试一试(对应学习目标3而设计):
(1)通过对比“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1中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弹奏弦乐器(如吉他、二胡、提琴)、管乐器(如笛子、葫芦丝)和打击乐器(如锣、鼓)时,它们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敲打桌子时,大家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发生了振动?
评析:在本片段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做一做”“想一想”和“试一试”的动手与动脑的活动情况,可以大体了解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进度及达标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策略,安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或分层导思问题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提供“助推器”.对于学生来说,本环节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从操作层面上激发学习兴趣,弥补学习能力上的不足.
学生“怎么学”的操作策略: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清单“做一做”的内容,进行小组展示与评价,此环节的内容针对学习目标1而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实显现其对学习目标1的达标程度.在此基础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想一想”环节,此环节的内容针对学习目标2而设计,通过真实的实验探究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现象之“理”,进一步深入理解学习目标2的内容.最后,通过“试一试”环节中的三个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拓展知识与能力,完成学习目标3的内容.
教师“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教师根据学生“做一做”“想一想”和“试一试”的完成情况,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先学”内容(由优生指导学困生),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教师则没必要在此知识点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应把精力重点放在设计好探究实验或设计分层导思问题组上,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在“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可采用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将实验现象放大”等方面下功夫,把学生引向深层次学习.
3 让学习内容回归学习目标,为课堂学习装上“知识回旋加速器”
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内,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既有看书、动手操作实验(或演示实验)探究,又有交流与总结及练习与讲评.这种形式多样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感官,有效提高了学生获取及应用过程、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会迷失了方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沉迷于活动表象(如只记住了实验现象,而无法得出结论)与机械做题之中,无法进入深层的学习过程.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片段3 收获交流,回归目标
学生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课后,教师通过以下提示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目标: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大家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要求小组长负责逐个提问“学习目标”中的问题,让同组成员回答,以此检查全体学生完成学习情况)
(2)本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科学研究方法?
(3)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请记录下来,课后跟老师或同学探讨.
评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学生整理学习笔记的过程,是将新学知识纳入个体知识系统的过程,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的总结,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方法论支撑,提高学生的效率与能力.课堂上由小组长抽查组内其他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中的知识,可以督促一部分偷懒的学生,避免他们掉队.让学生记录下学习中的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提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怎么学”的操作策略: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提出的问题,逐步学会从物理知识与规律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去整理学习笔记,学会对新旧知识建立逻辑联系,并学会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养成整理学习笔记的良好习惯.
教师“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从物理知识与规律、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整理学习笔记;教给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学知识纳入自身知识系统的方法;督促学习小组成员间进行协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答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总之,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会“怎么学”的基础上,再制定“怎么教”的课堂教学策略,并使二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引导学生高效地主动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汤清修.初中物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