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的一篇工作论文引发了社会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篇工作论文的主题本来是人口转型,论述也很精彩,呼吁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渐行渐近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但在“应对之策”部分的一句话引起了巨大争议: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的确就是一句话而已,没有展开和论证。但就像点燃了一根引线一样,迅速引爆了舆论场。
本来提出“重视理工科教育”并无多大问题,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太多”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而无严谨论证,事实上也找不到这方面充分的论据,很不“科学”,却具有了充分的话题效应。其实,为了突出生育政策调整的迫切性,作者甚至强调人口虽然是慢变量,但有加速发展、难以挽回的特点,教育和科技进步远不足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但是,这些真知灼见都已经淹没在对一个并不成立的命题的汹涌反弹浪潮之中了。
这是有原因的。
冷静下来看,对文理分科这个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我们了解的并不是那么清晰,误解和误区甚多。尤其是对文科,“太虛”“有什么用”“能找到工作吗”等质疑从未停止。相比较而言,对理科的类似质疑就少得多。
如果认真梳理文理分科这种教育制度的来龙去脉,然后就会发现,因为体制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文科理科的地位随着沉浮变化。这种沉浮变化更像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
重要的是,根深蒂固的文理分科的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理科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技术的突破来实现的,但面对复杂的充满意外的社会,理科的思维方式有其局限性。讨论文科的价值,不是要在文理科之间比个高低,而是通过和理科一起坐上“合议桌”,帮助我们理解和化解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困境。
结合现实来说,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资本和技术联合打造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满足着我们的种种欲望,也让我们感到陌生,感到困扰。重温文科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有能力对此进行反思。在回答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上,文科不能缺席。这与讨论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太多的因果关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远比它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