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2021-06-04 16:55徐刚郁冬许江平
职教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中职

徐刚 郁冬 许江平

摘 要: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主要任务。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立足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考量中职、本科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主要探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紧密衔接,提出“立足产业需求、正视差异存在、适应发展导向”的紧密贯通型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实践思路。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3+4分段培养为例”(项目编号:ZYB116)

作者简介:徐刚,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郁冬,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许江平,女,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7747(2021)04-0105-06

实施中职—本科教育的“3+4”培养模式既是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也是服务学生多目标选择、多方向成才之需,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创新项目[1]。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高地,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升级,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要求。为此,本研究依托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立足学生现状、瞄准培养目标,聚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具体衔接内容,提出“立足产业需求、正视差异存在、适应发展导向”的紧密贯通型课程体系开发的工作路径。

一、准确把握“3+4”试点建设项目的核心要义

在传统意义上,普通高中 3 年加上大学本科 4 年,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某些科技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就一般意义而言,本科层次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于培养高端学术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以“知识本位”为导向,人才培养方式更加偏重于“重理论、轻实践”;长久以来,中职教育则一直坚持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课程体系更多体现的是“能力本位”,主要倡导“重实践、轻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二者似乎无法发生相互联系,但“3+4”试点建设项目为两者之间实现贯通架构起了桥梁。

实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有利于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而实施中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需要构建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确定衔接专业、自主实施衔接课程的“3+4”培养模式[2]。“3+4”试点项目顶层设计伊始就将关注点放在职业教育的延伸上,而不仅仅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下延,后4年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包括高素质、复合型两个关键要素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对应某一专业(职业)应用领域,对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通过既相对独立分段、又互相融通衔接的中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培养更高素质、更高学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结合机电专业“3+4”项目试点5年来的实践研究过程来看,关键和难点还是在于要继续加强课程体系衔接和贯通的研究。

二、厘清“3+4”课程衔接标准

人才培养说到底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完成的,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其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3+4”项目的课程体系本质上还是两个阶段课程体系“机械式”的“加”和“减”。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没有按照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性梳理出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任务(典型职业过程);其次是学校没有对应上述岗位(群)和任务开发出不限于“素养要求、必备知识、习得技能”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即对应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体系既是相关专业教学实施项目和序时进度的总和,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它是指根据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将不同类别(属性)的课程按照学生习得的素养、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排列,使各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共同指向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毋庸置疑,“3+4”项目的课程体系是对接某个专业(职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本科两个学习阶段之间,以层级分明、相互递进的方式,有效整合与科学建构7年一贯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标准既相互融通又互不重复,从而构建起发挥最大人才培养效益的完整体系。

三、坚持“3+4”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应设定为: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3]。对接产业是导向,任务导向是方法,衔接贯通是原则,统筹兼顾是重点,协同开发是关键。其中,“对接产业”就是要根据专业(群)对应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前瞻,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任务导向”就是要对照职业领域,聚焦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性,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彰显类型教育的特征属性。“衔接贯通”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对照培养目标,明晰各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兼顾”就是要兼顾学生的发展,包括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对于中职阶段而言,既要保持课程设置的相对独立与完整性,又要重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和关键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阶段,则要注重增强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协同开发”就是要广泛听取省内外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的意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鉴定,以推动合作院校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四、科学探索“3+4”衔接课程体系开发实施路径

课程衔接应包括教学对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内容的衔接。2015年9月,常州大学作为牵头本科高校与笔者所在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围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试点开展了“3+4”分段培养。五年来,两校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通过高校的引领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课程体系的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加强顶层组织设计

中职+普通本科7年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中高职合作学校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研究。一方面,中职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无疑将增添中职生明晰的学习动力和发展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职课程改革,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3+4”的合作培养更是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和专业教师提供了主动积极的提升平台。另一方面,本科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实发挥对中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在双方合作实践研究过程中,共同开发出路径更清晰、方案更系统、成效更显著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指向应用层面的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中职與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各项目标达成,由常州大学牵头专门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高校校长担任组长、中职学校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两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院长、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组成,负责项目的系统规划和管理,包括人才需求调研、项目申报及论证、人才方案制定及修订、师资交流互访、教学科研创新、考试评价拓展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与协商,努力推进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同时,两校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建立起由面向智能制造的行业、两地两校深度合作企业、学校以及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完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科学确定阶段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行业的职业(群)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确定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明确中职教育阶段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培养更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中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相关岗位技术工作的中等技术技能人才;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复合技能,能在专业领域内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1.明晰衔接课程层次结构。在重点比照本科阶段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综合素质等方面与传统课程体系的区别和优势之后,课程结构的设计应总体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置思路,关照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职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见图1)。

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保证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开设的。和一般中职课程不同的是,中职教育阶段公共基础课程除包括思想政治、历史、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理工类专业还应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3+4”分段培养目标、达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就机电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而言,根据课程对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领域支撑的重要性,确定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气压与液压控制技术、钳工(车工)考级技能训练或维修电工考级技能训练等6门课程为中职阶段的专业主干课程,相比传统中职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增加了课程的数量,同时教学目标也有了对接本科的关照。对于技能训练课程而言,中职教育阶段应突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能力,本科教育阶段的职业实践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则由两校在常州大学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园文化、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灵活设置。

2.合理选定衔接课程内容。由牵头高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3+4”培养项目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中职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本科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本质上都是通识素养教育,然而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深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为: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较高政治素养、深厚文化底蕴、远大理想抱负、高尚生活趣味、创新创意意识、健康运动体魄。结合常州大学本科教育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特色,虽然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通识课程教学时长和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一般会低于普通高中,但却远远高于传统的中职相应课程的教学要求。

相对而言,“3+4”模式的优势课程主要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此类课程更多地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阶段应强调以岗位需求为主要依据,融入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以实际应用知识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初步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阶段应强调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组织教学内容,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要侧重对学生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纵向衔接标准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中的相应要求予以确定。

3.强化衔接培养过程评价。中职与本科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评价体系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建立具体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应的工作模式,以此突出和传统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异同[4]。

一是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为确保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过程中,要重点面向苏南和苏中地区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不断强化中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力度,充分调研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层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有机融合整体,形成体现衔接与递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以项目课程建设为主体、以螺旋拔高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注重拓宽课程内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建立相应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二是明确考核评价总体模式。由地方教研机构为主导,对照课程标准,组织确定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命题(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并且,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及考核。中职教育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的命题由合作高校专业教研室负责给出。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评价则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三是突出双创能力培养。以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为载体,通过搭建“见习、实习、顶岗”平台,融入“创新、创业、创优”理念,将职业道德与核心能力相融合,普遍开展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培训工作。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形成双方约定,将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在省级双创活动成果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采用学分银行的方式,实施同省级技能大赛相当的标准,鼓励支持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开始参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4.强化教学管理实施。根据双方审定的明确的转段升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打破学生旧有的“进保险箱”的错觉,激发学生养成向上向善的职业精神,通过选强选优师资队伍、统筹多方资源、严格教学管理等措施,细化过程考核办法,从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成效[5]。

一是优化中职与本科衔接试点班级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培養方案确定中职与本科衔接班级的各专业师资数量和师资结构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有经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中职与本科衔接班级的班主任,选择业务能力强、责任心高的教师作为试点班的任课教师,并适时外聘相关专业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从而确保师资能够动态地满足教学需要。

二是规范中职与本科衔接班级的教学管理。只有严格执行中职与本科衔接班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使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具体落实。在教学管理中,合作双方学校应共同制定并完善各种教学规定,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学校对试点班应实行广泛的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从学校领导到系部领导对中职本科试点班级都有听课、评课任务,从各个环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落实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照制定的大纲选取教材,定期督查教师教案的设计、作业的批改和考试、试卷及其他评价方式的管理。

三是提高实习实训管理实施成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接产业行业的各项职业素养要求,在中职阶段,为了提高实习实训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按照职业资格鉴定要求,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讲授专业知识,根据一线行业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落实“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实习实训结束后,学生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考核并获得中级工(中级职业能力)证书。另外,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统筹开发教材,形成衔接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学重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贯通,满足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师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及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各级各类需求,从而推动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共同发展。

诚然,无论在培养对象和办学层次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等方面,中职、本科教育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实现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不同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之所需。目前的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尚处在起步试点阶段,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综合素质等方面与传统课程体系的区别和优势,创新“3+4”中职、普通本科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3+4”贯通培养的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试点项目在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等方面带来的变革,对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必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慧慧,曹石勇.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12):71-78.

[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2014-10-16.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Z].苏教职〔2014〕2号,2014-01-17.

[4]张跃东.江苏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73-75.

[5]郭维昭,何世松,贾颖莲.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83-86.

[责任编辑    秦   涛]

Practical Research on "3+4"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for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 Gang, YU Dong, XU Jiangping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the pilot project of "3 + 4" segmented training i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linking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aj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quality compound technical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process, this paper fully consider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education object, education level, training goal, etc.,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tc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ideas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demand, facing up to the differences, and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3+4" course system; integrate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