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军
(连云港市赣榆瑞慈医院 急诊内科,江苏 连云港)
AMI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而冠状血栓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性缺氧性坏死。此外,国家和国际研究表明,AMI患者的治疗时间窗是改善患者心肌得到再灌注,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尤其重要[1-3]。本次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将到本院就诊的患者中择取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的AMI患者36例,将这例患者按照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不大,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参照组使用常规急救诊疗方法,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并在病人到达医院后,开医嘱-患者或者家人缴费-排队等候。研究组将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进行,其实施程序如下。
(1)院前的急救是为了确保病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救助,医院必须尽量缩短就诊时间,特别是在医院接到电话时,必须5 min内出车120,立即去患者发病的所在地。医务人员应与病人的家属保持联系,并指导家庭成员采取救助措施。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护士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同时检查心电图,量血压,心肺听诊。
(2)当病人转移到医院时由急诊分诊台护士分诊后,进入绿色通道,并立即启动紧急救治,护士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查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查影像学,排除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后,立即肝素化处理,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并通知导管室做好准备。
(3)紧急治疗,患者在未进入导管室之前,一旦出现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并进行心肺复苏。
(1)在两组患者接受接受诊疗之后,将两组患者的急救观察指标进行详细对比。(2)将两组患者接受诊疗之后对相应的心功能进行比较。(3)将两组患者在接受诊疗之后的预后效果进行对比。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急救观察指标好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的急救观察指标对比(±s)
表1 患者的急救观察指标对比(±s)
?
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的心功能对比(±s)
表2 患者的心功能对比(±s)
?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比参照组好(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预后对比[n(%)]
AMI爆发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其早期死亡率很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大约50%AMI患者在发病后的1 h在院前救助死亡[4]。主要是因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在优化流程之前要医嘱开立-患者缴费-打印标签-等待工勤人员送标本。因此,由上述环节会浪费抢救病人的时间[5]。通过优化流程后,省去患者缴费,排队等候这些环节,完成采血后,立即由护士自己将血样送至急诊化验室,AMI病人得到迅速治疗,并能够尽快送入导管室。这减少了病人咨询的时间和医院前检查、治疗和转运所需的时间,为救援行动节省足够的时间,并提高救援行动的成功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住院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优化过程之前,急诊抢救室无地标指示,造成医护人员分工不明确,流程不通畅,各个环节过于繁琐,浪费大量抢救时间,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紧急治疗时间[6]。通过优化急诊流程建设后,整合120,急诊抢救室地标指示清晰可见,医护人员分工明确,溶栓定于急诊科,CT,知情同意书,检验,同步开展,实行先救治后收费,以可预测的方式开展工作[7-8]。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实现预定的急诊目标的标准和主动的方法,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AMI患者在急诊中的治疗时间。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AMI患者多数死于严重心肌缺血。在冠状动脉关闭18 min之后,心脏内膜下部心肌细胞坏死,3 h后延伸到全程层的2/3,而6 h的关闭可能导致心肌坏死透壁。将冠状动脉重新引入急救“时间窗”可以急救缺血性近视临死边缘,而目前的AMI患者重新引入方法,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治疗率就会更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急救观察指标好于参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比参照组好(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能够有效地稳定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能够改善急救观察的各项指标,同时有较好的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