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肝外胆管结石指生长在胆总管或者肝总管内的结石,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指原发于胆道系统的结石,为胆色素性结石或混合性结石[1]。继发性结石考虑是从胆囊结石中脱落进入胆总管,从而形成肝外胆管结石,多数为胆固醇性的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容易引起胆管炎的急性发作,出现腹痛、黄疸、高热的症状,梗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感染性休克以及昏迷[2]。当前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多采用手术取石,降低胆管内的压力,进行治疗,但明确的术前诊断是保障手术疗效的关键。传统的腹部CT,用于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虽具有一定的检查率,对微小型结石、低密度结石的检出率较低,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3]。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是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任意切层的直观、简洁影像,此种非介入式成像技术,可准确反映患者体内结石数量、位置及大小,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且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不受脏器阴影、腹部脂肪等组织影响,对微小型结局也具有较高检出率,可有效打破腹部CT的局限性,因此,已成为当前临床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常用诊断方式。基于此,本文就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将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69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随机分为两组,腹部CT组男95例,女89例,平均年龄(40.36±5.87)岁,经手术病理诊断结石直径≤8 mm的42例;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男96例,女89例,平均年龄(42.08±5.54)岁,经手术病理诊断结石直径≤8 mm的41例。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均以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精神、认知沟通障碍患者。
1.2.1 腹部CT组
对腹部CT组患者进行常规腹部CT检查,即于检查前1 d叮嘱患者晚10点后禁食、禁水,再于晨起空腹状态饮用700 mL水后,进行腹部CT扫描诊断,引导患者仰卧检查床上,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螺旋CT进行多方位扫描,设置参数为:电流:22 mAs;电压:120 kV;层厚:5 mm;螺距:5 mm,扫描后使用三维重建扫描时的原始图像,并通过处理站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重建。
1.2.2 核磁胰胆管成像组
对核磁胰胆管成像组患者采取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即于检查前1 d叮嘱患者晚10点后禁食、禁水,再于晨起空腹状态,以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Siemens Magnetom Avanto1.5 T超导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获取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两组患者影像图像均由2名及以上专业的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诊断结论。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结石直径≤8 mm检出率。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核磁胰胆管成像组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结石直径≤8 mm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腹部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结石直径≤8 mm检出率对比[n(%)]
肝外胆管结石一般都是继发性结石,是继发于胆囊的结石。因胆囊结石通过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可形成结石结晶,这时胆管结石可逐渐长大,形成肝外胆管结石[4]。所以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症状为胆道梗阻,多为上腹部疼痛向腰背部放射。肝外胆管结石最容易出现的另外两个状况是黄疸和高热,如果不及时就医,很快就会引起休克,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腹部CT和磁共振两种检查技术成像原理不同,因此诊断准确率具有一定差异。其中CT是利用X线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成像,而磁共振是利用人体内氢质子含量不同进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腹部CT是腹部占位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手段。腹部CT是检查腹部,包括腹腔内脏器,特别是实质脏器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也是肝外胆管结石的常规检查方式。但腹部CT诊断结果可受患者体型、结石成分、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降低诊断准确率,若结石成分中含有钙较少、结石密度低,则行腹部CT检查时并不能发现结石。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又称为MRCP,是一项针对胆道系统影像学检查,是无创的,且不使用造影剂、不受操作者技术影响进行胆管成像检查的手段。MRCP成像特点是:胆汁含有大量的水,一般人体内正常的组织都具有特定的T2值,扫描时选的TE值高于正常组织的T2值,信号组织就呈黑色;长T2和特长的TE值,就将其他组织结构信号压低了,从而使水的信号突出,达到类似ERCP的显像效果;再使用流动及呼吸补偿,增加激励次数,取得信号平均值,减少了呼吸运动伪影;采用预饱和脉冲技术,可抑制动、静脉血流信号,减少血管搏动伪影[5]。因此,MRCP可清楚观察到胆结石所在部位引起的胆系扩张程度,对于诊断胆管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在李向飞[6]对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研究中也表明,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技术的准确性较高,相对于腹部CT检查更具优势,可有效提高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值得应用。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以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检查的核磁胰胆管成像组患者其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高达97.84%,结石直径≤8 mm检出率为92.68%,均显著高于腹部CT检查的检出率。由此可见,核磁胰胆管成像较之腹部CT,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具有更高检查效果和诊断价值,对保障患者的手术疗效具有积极意义。但要注意的是若核磁胰胆管成像中未出现胆管增宽,但又存在典型胆结石症状,则要考虑是否为胆管炎引发的肝硬化、胆管壁纤维化及结石直径过小,因此未引起胆管扩张或梗阻,此情况下,为避免漏诊,应结合腹部CT进行联合诊断。
综上所述,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具有较高诊断率,且对微小型结石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成为肝外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