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母亲实现家庭和职场兼得

2021-06-03 19:56刘怡仙黄哲敏
南方周末 2021-06-03
关键词:产假养育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黄哲敏

杨菊华。 受访者供图

更多文字视频报道详见南方周末App专题

★要生三孩,首先要生二孩,生二孩的前提是先要生一孩。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结婚和生育都大大地推迟了。

配套措施意在降低成本,那么谁的成本更高呢?北上广深这样一些地方的居民,他们不仅仅是养育成本更高,而且他们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也更高。

孩子生得多,老龄化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只是有所缓解,因为你不可能生到那么多的孩子来缩小老年人口的比例。

“三孩”时代来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国家卫健委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能够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长期看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缓和代际之间矛盾,增加社会整体活力,降低老龄化峰值水平。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此前的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仍有下降。除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主要原因有生育妇女规模减少,婚育年龄推迟,以及群众生育意愿降低。

在这一背景下,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经过了哪些考量? 配套支持措施如何落地?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三孩生育政策能起到多大作用? 南方周末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菊华。

“女性受三孩政策的影响肯定要更大一些。”杨菊华是一位女性人口学者,她在采访中谈到,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要让女性实现家庭和职场兼而得之。

“三孩”能满足绝大多人的生育需求

南方周末:你此前有没有参与三孩生育政策相关的讨论?此次三孩政策出台,背后有哪些考量?

杨菊华:其实关于放开生育政策与否,学界一直有研究,国家卫健委也在组织专家进行相关研究。此次放开三孩,应该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因为中国的出生人口在持续减少,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已远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以及她们的伴侣)。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的三次人口普查,我们的生育率都远低于更替水平。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建议全面放开生育,有的则提出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因素,先全面放开三孩。

至于为什么这一次决定放开三孩(而不是全面放开生育),我想肯定有各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三孩政策基本上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生育数量的需求;二是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很大,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三是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率差别较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有的地方的人口增长率超过21%,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藏、四川凉山地区和甘肃临夏地区等,人口增长比较快,还有适度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四是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非常高,出生人口的增加将会缓解老龄化,但如果老年人特别多、孩子也特别多的话,可能会出现"两头沉"的局面。

南方周末: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近年来出生人口仍有下降。你怎么看三孩政策的效应?

杨菊华:要生三孩,首先要生二孩,生二孩的前提是先要生一孩。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结婚和生育都大大地推迟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反过来看,可以理解为一孩出生率在减少,如果希望生三孩有效果,首先是需要大家生一孩,然后生了一孩的人还生二孩,再生三孩。

生一孩的人之所以少了,一个客观结构性因素是年轻队列的人口越来越少,90后比80后少,00后又比90后少,也就是能生育的人少了。我们现在育龄妇女的人数是持续减少的,每年以几百万人的速度在减少。

另一个因素是生育意愿。现在的生育主体慢慢向85后、90后过渡,他们的生育意愿和年长的人相比,是有所降低的。虽然不是完全对等,但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育行为。而在我们国家,还有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往往是意愿大于行为。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6,其中,90后妇女理想子女数为1.86,而实际上还生不到1.86个孩子。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一孩的生育率在下降,当然如果没有二孩、三孩政策的话,出生率会下降得更快一些。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考虑生育

南方周末:中央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强调要有配套支持措施,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你如何理解这一配套思路?这其中有哪一项最为关键?

杨菊华:做出“放开三孩”这样的一个决定,本来就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儿,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因素。但是要让这个决定能落地,其实更难。我认为,政策出台以后能不能落地,这比决定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

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实际上是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婚嫁以后要面临的是生育,孩子出生以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养育和教育。我称之为“生育的全程性”或“婚育的全程性”。我认为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环节没能达成,都不可能有后面的阶段。

而政策的落实,每一个环节可能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挑战。首先婚嫁这一块,实际上不容易,因为它属于私人的、个人的行为,比如说我结不结婚,我什么时候结婚,很难让政策硬性规定早点结婚或者进行其他干预。

养育和教育环节各方面的成本会更高一些。生育期间,孩子在母亲的体内,母亲还可以带着孩子上班。但是养育教育这一块,它涉及的时间很长,至少有18年。18年间既有养育也有教育,并非孩子上了幼儿园,养育阶段就能结束。

养育和教育变难还与育儿焦虑有关。在孩子少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太珍贵了,已经形成一种过度育儿的心态(会增加养育和教育的成本)。

南方周末:配套措施方面,此次特别提到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这些措施将起到多大作用?

杨菊华:中央提出放开三孩生育,是在政策上开了口子,但是要让大家能够把孩子平安顺利健康地生下来,首先要保证生育的主体,特别是母亲不会被劳动力市场歧视,妇女的这种劳动就业的保障要有。

其次需要时间的支持,产假要有保证,也要有父亲的陪产假,还要有家庭的育儿假,孩子很容易生病,总需要有人去照顾,这个是要父母或者叫家庭的育儿假,这一定是要鼓励父母双方休假,而不仅仅是让母亲休假。

此外还需要经济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方面。《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自2019年开始施行后,每个孩子按每月1000元的定额来扣除教育的费用,但是目前这一减免措施对生孩子的鼓励作用还是有限。我认为,养育孩子的经济补贴,也应该考虑进去。

另外一块就是服务的支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3岁以下孩子的托育服务,孩子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了,但3岁以下能享受的社会化服务非常少。幼儿园、小学也有3点半放学后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上述这些叫做家庭或生育支持。生育支持不能够仅仅是看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看到它的各个方面(时间支持、经济支持、服务支持、就业支持),我把它叫做“生育支持的全局性”。这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这个生命历程是有交叉的,如养育和教育都涉及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

南方周末:“三孩”的配套措施可以从哪些方面保障女性权益?

杨菊华:女性受三孩政策的影响肯定要更大一些,所以政策的落地要更好地体现男女平等的国策,要让女性实现家庭和职场兼而得之。

以产假为例,三孩政策出来以后有很多关于产假的讨论,说要增加产假。增加产假对母亲养育孩子是有利的,但可能对女性的市场参与不利。客观来说,需要对女性职工多的企业增加税收减免政策。

此外,除了母亲的产假以外,父亲的陪产假也一定要落实。因为如果只是母亲休假,相当于进一步强化了母职,会带来我们常说的“母职惩罚”,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上。

南方周末:有人担忧,配套支持措施会使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获益更多。比如降低教育成本,当然对精细化育儿的人影响更大。你如何理解?

杨菊华:我个人认为现有政策本身是普惠性的,对大中小城市都适用,但可能对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女性或者家庭,它的影响会要更大一些。

因为配套措施意在降低成本,那么谁的成本更高呢? 北上广深这样一些地方的居民,他们不仅仅是养育成本更高,而且他们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也更高。

应对人口老龄化还须其他措施

南方周末:有研究者提到,通过生孩子来减缓老龄化的过程并不是真正有效的措施,你会怎么看?

杨菊华: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历史阶段的一种新的人口常态。我想至少在21世纪中叶前后,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包括老年人口的总量大及比例高的现状是不会变的。孩子生得多,老龄化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只是有所缓解,因为不可能生到那么多的孩子来缩小老年人口的比例。

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我觉得主要应该靠其他的措施。2019年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就提到了五个应对老龄化的大方面:社会财富的储备、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技术的更新以及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的营造。

南方周末:对于那些不想生育多孩的人,三孩生育政策会不会带来冲击?

杨菊华:其实全面二孩政策出来的时候,学界也担忧:二孩政策会不会给那些不想生两个孩子的人,带来更大的社会舆论和家庭(尤其是长辈或亲属网络)的压力?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相关实证资料。据原国家卫计委和卫健委的相关调查,在过去五六年时间里,最开始说不想生两个孩子的受访者,大部分人后面也没有生。二孩政策主要是满足了部分人的二孩的生育意愿。

目前政策出来后,网络上出现一些调侃和自嘲,我倒是觉得这个背后还是值得深思的。其中可能透露了生育观念的变化、生育的焦虑以及大家对生育问题和政策的关心。

猜你喜欢
产假养育南方周末
法国陪产假延长至25天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女职工流产能享受产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