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波市发改委
数字化改革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数字社会建设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支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均等化等公共服务需求。
宁波数字社会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系统整体谋划和集成为支撑、以具体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和落脚点,推动数字社会系统建设。
一是加强需求导向,不断迭代厘清数字社会建设方向。要强化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借助恳谈会、互联网、公众号新媒体等途径,广泛征求企业、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征集群众在数字社会应用领域的“急难愁盼”,时刻与人民群众利益保持一致,夯实群众基础。
二是加强系统谋划,提升全市社会事业数字赋能水平。围绕“婴育、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养老、救助、交通、家政”等社会事业领域,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梳理。探索“一件事”集成协同场景,制定系统集成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打造部门业务“任务树”,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绘制数据集成流程图和业务集成流程图。
做到“四个坚持”落实数字社会建设部署
三是加强系统集成,拓展市域数字社会示范应用场景。在省未来社区、乡村服务综合场景基础上提出海洋服务综合场景,贯彻宁波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工作部署。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应用最高频的生活场景为导向,率先落地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健康、数字人社、数字文旅、数字交通等新服务。加快推动社区智能基础设施更新升级,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打通智慧社区“最后一公里”,创新有机统一的新人居空间。
四是加强系统支撑,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智能计算能力。基于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发挥宁波城市大脑的中枢作用,促进与社会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在场景、解决方案等方面实现跨领域、多技术的集成,迭代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力。
五是加强场景集成,探索公共场所数字服务集成应用。探索推进交通设施、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圈、市场、公共体育场馆、医疗机构、车辆检测站、城乡公共厕所等九大类公共场所数字化服务大提升,构建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打造一批特色性公共场所数字化服务品牌,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交通、数字健康等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
数字社会的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优质智慧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建设融合综合应用和宁波城市大脑,宁波数字社会建设将聚焦三大综合社会空间,面向十二大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集成省统一部署任务和我市特色应用成果,形成“一件事”“一张图”的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
一是建设“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双功能的数字社会融合综合应用,双管齐下,推动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民生“甬”惠的建设包括构建数字社会综合应用的服务端和治理端。其中服务端提供了社会民生服务办理、查询以及推送消息、证件信息等服务。在治理端加强了社会服务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快速处置、全程监督、督促督察、制度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是建设三大综合社会空间,打造宁波民生智慧服务平台。综合社会空间包括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数字“三农”协同示范应用和海洋公共通信服务应用。通过建立未来邻里、教育、健康、交通等九大应用场景的数字化系统,建立“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建设未来社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数字乡村是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与数字乡村建设并行进行,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以数据链驱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渔船捕捞作业、渔船安全管理、渔民生活福利等数字渔业方面需求,建设高通量卫星海洋及船舶通信运营服务平台、渔船大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航运气象指数、一站式渔业综合服务平台等,积极提供数字社会海洋服务。
三是建设十二大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数字社会建设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重点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发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等十二大应用场景。在纳入省全部重点项目应用的基础上,增加“甬管家”、海洋公共通信服务、无证件办事、一码通服、身后一件事、数字档案、公共场所智慧应用等7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跨部门多业务系统项目应用。如无证件办事系统通过开发覆盖全市、部门协同的证件证明电子化应用系统,实现电子证明的共享核查、电子证件证明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在7类政务场景、20类社会场景和4类公安场景开展全市范围的试点应用,逐步实现我市“无证件证明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