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艳 金一春 曹向英 孙文梅 朱 骏 许 柯
(上海市松江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上海松江 201611)
副结核病 (Paratuberculosis),也叫约内氏病(Johne's Disease,JD),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公布的B类疫病,属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aviumsubspeciesparatuberculosis,MAP)引起的一种牛传染病,主要经口、母婴感染,染病后形成小肠末端肉芽肿、肠黏膜增厚,使牛只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产乳量和繁殖能力严重下降,最后失去生产能力而被淘汰[1]。该病流行广泛,无明显季节性,肉牛业、乳牛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害最严重。JD早期诊断、预防较难,临床病程较复杂,患牛在发病腹泻时会将大量MAP排入环境,威胁易感牛群。同时,该病还可感染其他反刍动物和许多野生动物,有研究表明MAP可能与人克罗恩病及其它免疫缺陷症有关[2-4],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该病于1953年在我国被首次报道,近年来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给我国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何有效控制该病己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上海松江地区是否存在牛副结核病及其感染情况,笔者于2017-2019年采用ELISA方法对本地规模牛场MAP抗体进行连续检测,指导了牛场疫病综合防控工作,提高了本地区规模牛场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1.1 材料
1.1.1 样品 从松江区2个规模牛场随机采血,共采集了1 260份牛血清样品(见表1)。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置-20℃冷冻备用。
表1 2017-2019年规模牛场牛血清样品采集情况
1.1.2 试剂 本试验采用IDEXX公司制造的牛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供应商为上海赛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严格遵从上述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验操作和结果判定,为减少试验误差,对可疑样品进行重复测定。
对采集的黄牛540份、乳牛720份血清样品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017-2019年JD总抗体阳性率为2.1%,2019年阳性率比2017年、2018年高;其中,黄牛阳性率4.6%,乳牛阳性率0.1%(见表2)。
表2 2017-2019年规模牛场JD抗体检测结果
此次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规模牛场2017年和2019年的MA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4%,高于2018年(0.1%),通过比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8%~18%)[5-6],发现松江区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及消毒工作到位,有效地控制了JD的发生和传播。黄牛场阳性率比乳牛场阳性率高,不同牛场MAP感染存在较大差异,应着重加强对黄牛场的疫病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乳牛场出现了一例阳性,发病后会导致产乳量下降,且作为传染源可能会使JD在乳牛群中蔓延,应迅速隔离淘汰阳性牛,同时对周围牛只跟踪检测,以防隐性感染。本次调查采用科学随机的抽样方法,虽样品量不多,但具有本地区代表性,基本说明了松江区牛场JD的感染情况。
养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预防控制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口蹄疫、牛布鲁氏菌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同时,加强其它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类传染病的防控也愈发重要。部分地区由于环境保护、饲养隔离工作不到位,造成了MAP的高感染率。目前国际上缺少JD特效药和可用疫苗,各国都采取JD控制方法(检测、隔离、淘汰)逐步降低感染率[7-8]。在美国农场,17.4%的乳牛曾表现出JD临床症状,每年造成2亿~2.5亿美元的损失[9]。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在松江区规模牛场已有牛副结核病感染现象,应予以重视。
从牛副结核病流行病学特点上看,1岁龄以下的牛最易感染,初期无临床症状,经过潜伏期后牛只体内抗体增多,原来的阴性个体重新检测时或许会转为阳性[10];从病程特点上看,由于其感染前期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2岁以前的牛很难利用ELISA方法检出是否感染MAP[11],可能因隐性感染而成为长期带毒者,直到2~5岁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而成为持续性的传染源,容易造成牛场疫病防控上的忽视。因此,不排除抽检的牛场因牛只的年龄相对较小而出现MAP抗体阳性率很低的结果。由此说明,加强对该病的持续性定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JD的传染蔓延将威胁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尚无应对该病的特效药,应加强牛场饲养管理能力,改善牛舍环境,保证牛群健康;定期对牛舍、饲养工具进行消毒,及时对粪尿做无害化处理;禁止非本场人员及车辆进入养殖区,严格实行生物安全制度;坚持自我繁育,持续监测牛只血清学抗体水平,逐步清除患牛;严格检疫所引入的牛只,杜绝隐性感染牛进场。通过综合疫病控制手段,切实阻断JD的传播,为牛场疫病防治工作作出指导,保障养牛业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