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孟曦(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1814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到诸葛亮,人们折服于他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感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遗憾于他北伐未捷而猝然长逝的命运。古往今来,他都是无数文人心中的信仰,是无数武将向往的楷模。他,家喻户晓,以至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有千秋。在我心中,也有一位独一无二的诸葛亮。
他是贤臣、忠臣的代名词。就其“贤”来说,诸葛亮主要有两贤。第一贤,贤在识人。对内方面,诸葛亮为蜀汉后主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蒋琬等人,在危难之中增强了蜀国的力量。对外方面,他提拔向宠、姜维等将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蜀汉在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第二贤,贤在政务。诸葛亮出任蜀国丞相时,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让蜀汉境内呈现兴旺的景象,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至于他的“忠”,那更是毋庸置疑的。北伐前,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其中说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足见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刘禅的个人能力不足以治国,刘备临终前留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无才,君可取而代之”的遗言,诸葛亮仍尽力辅佐,退居幕后做谋臣。
他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巧妙利用曹军轻敌这一特点诱敌深入,大败久经沙场的夏侯惇,一战成名。再往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如此显赫的战绩,足见孔明的军事谋略之高。而他善于治军、强调军队建设的军事理念也不容小觑。他在《兵要》中提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说明他极度重视军队的建设,把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置于将领个人才能之上。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情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流传至今的《诫子书》了。他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谆谆教诲中,蕴含着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迷失方向、犹豫不决、徘徊踟蹰的时候能够找到自我,找到在乱世安身立命的勇气和决心。
历史上的能人志士很多,诸葛亮却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发光发亮,因为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还拥有伟大的人格。他不仅兼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于一体,而且集忠、公、廉于一身。
诸葛亮,一个伟大的父亲、卓越的军事家、治世能臣。
多面化的历史人物如何写
文/余艳(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教师)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北伐曹魏……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的智谋让人赞不绝口。李白诗曰:“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他的精神品德为人敬仰,杜甫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许先帝以驱驰”之前为第一阶段。二十七岁至四十二岁刘备死时,为第二阶段。这是他显示杰出才能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以一篇有名的《隆中对》开始,并在此后的十五年里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四十二岁至五十四岁病殁于五丈原为第三阶段。晚年的诸葛亮,坚定,心无旁骛,为完成先帝刘备的遗诏不顾一切。
像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在评说历史人物时,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立意。
片段组合评人物
文/余艳
片段组合式结构,指作者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截取比较典型的场景、事件等,组合成文。所选的片段,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片段之间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应该是相通的,应该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的片段组合有两种妙处:第一,既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使卷面赏心悦目;第二,简洁的片段,能让读者迅速明白文章的要领。采用片段组合式结构的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的创作个性可以通过对片段进行艺术性的剪裁来体现。
洪孟曦同学在写诸葛亮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选取了诸葛亮的三个典型事例来评说人物。用“两朝开济老臣心”评说他的“贤”;用作战故事来评说他的“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事例则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父亲的一面。
日常写作中,我们除了运用洪孟曦同学采用的事件并列法之外,还可以使用时间串联法、空间排列法、层层递进法、情感串联法、人物串联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