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 刘刚 盛国滨
摘要:目的:通过电针针刺腰部核心肌群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观察该法加强患者躯干肌力,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随意运动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电针针腰部核心肌群。应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观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①对照组与治疗组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评分积分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积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疗效更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①电针腰部核心肌群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及躯干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②电针腰部核心肌群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动作协调性,是脑卒中康复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核心肌群;电针;脑卒中;平衡障碍
中风又称脑卒中,西医病名为脑血管意外,是高发老年病,据1990~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低收入国家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在增长了12%[1]。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中风的高发病率与高致残率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且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迫切要求脑卒中后功能康复进一步发展。祖国医学在中风后康复过程中表现出巨大优势。本课题依据现代解剖学、康复学、运动学、电针学理论,并结合导师经验,采用电针针刺腰部核心肌群的治疗方法,进行以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一病房住院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9岁;脑梗死48例,脑出血14例,病程最长83天,最短15天。
1.2 诊疗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
1.2.2 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CT证实;年龄在30周岁到75周岁之间;病程在2周到6个月之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40),且为脑卒中所致,双下肢肌力≥3级。
1.3.2 排除标准
有严重智力障碍,严重失语不能顺利交流沟通患者;有其他引起平衡障碍的情况,如小脑平衡功能障碍、前庭功能受损、深感觉障碍;有严重的腰椎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头皮针采用《头皮针穴名称标准化国际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枕下旁线;体针主穴主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配穴参照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选择“安迪”牌0.35×40 mm的针灸针,针刺患侧肢体腧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次2~3分钟,频率80~120次/分钟。
治疗组头皮针,体针的主穴、配穴取穴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取双侧胃俞,大肠俞,胃仓,定腰点(暂定名,与大肠俞在同一水平,后正中线旁开3寸)。治疗组腰部腧穴连脉冲针灸治疗仪(英迪KWD-808系列Ⅰ型),胃俞和胃仓一组接正极,大肠俞和定腰点一组接负极,选择疏波,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2次/日,上午1次,下午1次,每周休息一日,疗程为4周。
1.5 评价标准
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第三方人员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到的数据在SPSS20.0统计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3。
3讨论
本研究中针刺胃俞、大肠俞、胃仓、定腰点的四个部位,据腧穴解剖层次可知,主要刺激腰方肌、竖脊肌、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分为前、中、后三层,主要作用是分隔腰背部肌肉层次,限制肌肉位置,增强肌肉作用。腰方肌起于髂嵴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此长方形扁肌所在区域与电针所在区域基本一致。腰方肌具有使骨盆外倾的功能;当骨盆固定时,可使脊柱侧弯;两侧同时收缩则使腰椎后伸。Janet G.Travel[2]认为,腰方肌对腰段脊柱的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KnaPP[3]又指出,双侧腰方肌无力,难以完成对脊柱的支撑支作用,导致双下肢步行能力降低。胃俞和大肠俞分别位于腰方肌第12胸椎和第4腰椎横突的止点。因第12肋直长12.75cm[4],腰方肌止于12肋,故腰部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约为腰方肌外侧缘,即胃仓、定腰点位于腰方肌外侧部。竖脊肌,又名竖躯干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电针针刺位于腰椎横突末端的胃俞、大肠俞深度达0.5~0.8寸可使竖脊肌收缩。
定腰点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与胃仓在同一直线上,此处无已知腧穴,本人暂命名为定腰点。首先,从中医学角度考虑,《灵枢·经筋》中“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太阳经筋病变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平衡障碍。此点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同时在足太阳经筋范围内,可发挥足太阳膀胱经穴的治疗作用;其次,从西医学角度考虑,定腰点需控制在腰方肌的长方形外侧缘之内,与其他3穴相连,达到刺激腰方肌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在保持姿势稳定过程中,机体需要肌肉具备较高比例的慢收缩、耐力型纤维[5]。根据Hood等研究的结果,低频率、长时间的电刺激,可使大鼠胫骨前肌的耐力增强,而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肌肉的供血血管的循环状况,肌细胞有氧或无氧的功能方式,对肌肉耐力起决定性作用。肌细胞线粒体内的枸缘酸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经电刺激作用,活性可明显提高。故电刺激能提高线粒体的供能作用,改变肌肉细胞的ATP消耗方式。查阅文献发现,穴位电针刺激大鼠骨骼肌,可改善肌浆网(SR)活性,提高钙离子在肌浆网中的转运能力和转运速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速率增高,可以提高肌细胞的工作能力。从而得出结论,穴位电针刺激使大鼠骨骼肌胞浆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对提高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机能有积极作用。电针产生的肌肉收缩可反射性地兴奋大脑皮层运动区,促进神经修复与功能重构。
參考文献
[1]兰天,呼日勒特木尔.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及遗传学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9):986-989.
[2]李明秀.电针针刺腰腹部腧穴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影响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1,56.
[3]胡孔翠,胡谢,叶思.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效果观察[J].新疆中医药,2021,39(6):15-17.
[4]周芷晴,单春雷,针刺疗法联合重复径颅磁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21,36(4):239-244.
[5]王燕珍,李美丽,针刺治疗脑卒中流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95-2096.492D86EB-FC00-4CB9-948A-5D629ABF3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