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学教育发展方向。应用型高校,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更应逐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阐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4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和创业教育发展。在政府的大力的支持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普遍开展。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基础是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所以改革创新创业育人机制,面向社会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市场和社会,将知识传播、应用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1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应用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和创业教育发展。然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有着不足之处,在师资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创业经验,实践经验缺乏,限制了创新教育的改革。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设置不匹配,注重创业知识的教育而较忽视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对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运行,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
2.1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需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巧妙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创新创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山东协和学院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授课对象全员覆盖,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学科交叉,打造专业集群,打通专业壁垒,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集素质教育、专业实践、专题实践、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2.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桥梁[3]。为此,山东协和学院积极推动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搭建“专业+创新创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创新创业理念。通过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演练、头脑风暴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于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感悟,迸发创新创业火花。
2.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山东协和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面向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外延,联合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企业应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供岗位、场地和资金支持,树立企业形象,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4]。在专创融合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学生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凝聚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赵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0(6):83-88.
[2]程永华,王义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行业一线实践性知识获得的调查与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06):115-118.
[3]骆金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及实施选择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06-107.
[4]王桂云,王明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7):34-36.
作者简介:程海清,女,汉族,山东济南,1983.9,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