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婷
摘要:厌学是小学各阶段儿童由于年龄、心理成熟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地方的局限而产生的潜在挑战,它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箱庭疗法——一种基于荣格心理学而设计出的干预手段,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改善学生厌学情绪的巨大潜力。本论文试图通过引入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厌学这种心理现象提供合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箱庭疗法如何可能合理地被运用于小学儿童厌学的干预行为中。最后,本论文认为,应充分重视该疗法对于缓解学生厌学情绪的积极意义,并在合理的改造后,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 厌学心理 荣格 箱庭疗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137
学界对“厌学”现象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诠释:其一,厌学是一种情感状态。朱爱所等学者(1994)提出,厌学是一种对学校学习生活和环境不满的情绪1。其二,杨平(2004)认为厌学是一种人对于环境的行为现象,可以通过归纳来掌握其模式”2。其三,肖格格(2005)、周福英(2006)以及汤凤元(2012)持一种综合观点,即厌学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伴随着一系列行为。
本文综述已有成果后,采周福英(2006)的意见以及其提出的医学上的“厌学诊断标准”,对所谓“厌学”给出明确界定:“根据厌学外部表现程度的不同,将厌学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通常表现为能坚持上学不扩课,偶尔会对某门课程或对某位教师产生厌烦,讨厌上某门课程或不愿听某位教师的讲课。二是中度厌学。通常表现为经常扩课或经常对某门课程或对某位教师产生厌烦,上课经常睡觉,不写作业,某门课程或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差,在学习某门课程或任何课程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头痛等生理反应。三是重度厌学。通常表现为拒绝上学,因被父母逼迫上学而逃学或离家出走,对所有课程均不感兴趣,对书本、教师甚至“逼”他(她)的父母充满恨意,讨厌阅读、听课或写作业,一提到读书学习便会出现诸如头痛、呕吐等生理现象”3。
一、小学儿童厌学的表现
(一)依赖家人,逃避教学、学校
大部分孩子在与家人分离时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例如,哭泣,找头疼、胃痛等理由来拒绝上学。厌学的孩子希望父母允许他们留在家里,他们甚至因父母的施压而质疑父母是不是真的关爱他们。
(二)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中表现被动
部分孩子在面对课堂内的集体氛围时,内心会产生很强的抵抗心理,但由于他们性格比较内向,并不能通过外在行为直接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可能经常坐在角落里,默默流泪,不跟别人说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等沉默、被动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无法得到改善,将很有可能塑造一种消极的学习心态,增大教师干预的难度。
(三)主观上不愿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互动中
绝大多数厌学儿童在智能方面没有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他们在听讲、问答、考试等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馈却有着不稳定、不连贯的表现。厌学情绪对他们的影响有时体现为,他们并不期望教学效果的提高,且故意地拒绝参与甚至破坏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下分析儿童厌学的因素
上文框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描述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阻碍教学活动推进的厌学情绪是其行为的实体和本质,而不能简单地将该现象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物理刺激。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性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厌学的根源是孩子的自我发展尚未成熟。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视阈
荣格将个别自我的发展之来源分析为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前者的主要内容是情结,也就是个人为生活中所欲求目标所赋予的感情色彩。后者的主要内容是所谓的原型(Archetype),即人类思想中所包含的代际重叠的精神传承。
(二)“箱庭疗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原理
厌学儿童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及表现,主要是尚未分化成熟的自我意识所导致的:由教师严格控制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标准,在学生的个体无意识中尚是一种情结,即“师长的鼓励和夸奖是好的、值得欲求的”,二者结合为一个具体的意象需要在验证和偏差的交互过程中有机地形成,即“我通过主动地分析找到所需学习的知识,并努力学得知识,产生了好的教学效果反馈”。
因此,本文认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厌学,所需的干预并不是直接指导他们如何为学习活动赋予正当意义,而是教师和父母作为主动施加控制的一方,帮助厌学儿童在放松的游戏中,实现自我的整合和张力释放,而非在学生心中仅作为一个要求学生变好的抽象主体去存在。
三、在箱庭疗法指导下应对厌学的策略
基于此,箱庭疗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面自己、体验内心碰撞、走向自我实现目标的空间。沙盒是一个媒介,可以在不施加控制的情况下具象化他们的内心世界。
游戏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资源、时间和充分鼓励的环境,以此为基础他们才可以边做边思考。在他们完成一系列作品之后,如果其作品的效果越来越可理解、有逻辑可循,说明自我意识处于一个逐渐强大,清楚自己行动的目标,肯定自己行动的现状,学生们又回到了个性化的正确轨道上,最终将足以抵抗自我分裂的精神趋向。而箱庭疗法于我们的根本意义還是真正推动实现学生的自我认同。
我们发现很难让厌恶学习的学生产生参与到箱庭的制作中来的积极愿望。他们往往会对刺激的反应迟钝,对人或事缺乏兴趣和热情,不能即时地将情绪投入别人要求做的事情中,即使那是有益的。此外,厌学的学生常会在学业上遇到障碍,在受挫之后又加剧他们的消极情绪,因此他们经常消极地评价自我,习惯于寻求自我保护。
所以教师们在实践中应该有相当的心理准备,在教师首次引导他们接触箱庭时,他们很可能表现出不情愿,甚至是拒绝。当他们面对陌生人和环境,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活动时,他们便不愿意参与。
最后,笔者认为,厌学学生之所以在其作品中缺少自我形象的创作表达、自我形象的缺失,可以通过其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得到解释。
参考文献
[1] 朱爱所,张彩芬,史秀琴.初中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94-98.
[2] 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7):15-16.
[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3-46.
昆山市花桥镇集善小学 江苏 昆山市 2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