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2021-06-01 00:57于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价值

摘 要: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迁,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引领。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务。文章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探究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究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从理工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从理工科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精神、自身素质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141-04

2016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理工院校作为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1)科研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助力 科学是对真理的探索,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它要求科研人员应具有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应有求知的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于人类的利他主义思想。这种精神气质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业、乐业和服务与奉献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境界相吻合。理工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未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专注的工作态度,刻苦的專研精神,关注前沿,与时俱进,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是理工院校科研人才培养的需要。

(2)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支持 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它要求从事技术研发的主体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要具有怀疑精神。只有对现有的技术敢于质疑,打破陈规,不断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大学生敢为天下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理工科院校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3)工程建设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统领 工程的核心是建造,它要求工程建设人才即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自觉地负担起对人类的健康、安全的责任。这是工匠精神——服务与奉献的价值追求在职场中的完美展现。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以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是理工科院校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

2.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1)摒弃人心浮躁的不良风气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保障

在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背景下,“三高”人才成为社会对人才的首选。为了能让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市场,部分高校把精力放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恰似一剂良药,使人耐住寂寞,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苦练本领,追求品质,注重细节,把工作做到极致;工匠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做事毛躁的短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迎接挑战,克难攻关,更好地去服务社会。

(2)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业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它要求每一位从业者要爱岗敬业,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忠于职守,努力专研,大胆创新,把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实现“道技合一”的人生意境。敬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又为工匠精神所倡导,是我国公民必须遵从的价值规范。大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3)推动社会进步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来引领 李克强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中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2]。“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工匠精神有“三心”,其中之一就是好奇心。人受好奇心驱使,为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二、理工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

1.“为科学而科学”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敬业与精业相结合的特征

敬业与精业既是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共同追求。当代科学技术日益融合,科学研究是寻求其规律,利用规律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积累和奉献的研究过程。为此就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为科学而科学的敬业与精业的工匠精神,即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和尊重,爱岗敬业,以高度的工作热情、专注的职业态度和敏锐的理性思维忠于职守、忘我工作、关注行业前沿,不断钻研的敬业精神和对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信仰,注重细节,执着坚守,以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审美规范,不断提高技艺。对大学生进行为“科学而科学”的敬业与精业相结合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彰显了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殊性。

2.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理念下培育大学生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的特征

创业与创新作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也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把所修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去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理工科院校在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理念引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业与创新相结合。创业作为工匠精神的体现,是从业者利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选择,展现的是从业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艺进行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成就人生理想。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即从业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思维方法,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理工科院校把培育大学生具有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的工匠精神作为价值追求,凸显了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

3.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宗旨下培育大学生服务与奉献相结合的特征

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一部分会成长为未来的工程师。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要求他们“在工程活动中自觉地负担起对人类的健康、安全的责任”[4],工程科技造福人类的宗旨决定了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工匠精神。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职场中的体现。服务与奉献,彰显的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和担当;凸显的是从业者不被利益所左右,以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服务社会,以工程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显现的是人品与技术的道技合一。这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的延深,也是社会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期许。

三、理工科院校加強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1.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理念中,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专业”轻“育人”,这种教育理念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从长远角度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也无法与社会发展对接。理工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作为一种长效机制,使工匠精神的教育科学化、常态化。当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最终将体现在大学生的科技研发和科技转化中,助力于学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强化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

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内容有许多共性之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本身就隐形地蕴含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有待思政课教师挖掘。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工匠精神关注较少,导致大学生工匠精神出现缺失。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教书,教师要对课程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深入挖掘,使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必将对强化思政课的时效性和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 专业课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领域,每门专业的产生,都印证了科技人员对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正是一代代科技人员延传下来的这种精神气质,才有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优势,认真挖掘本门课程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将其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形成学生优秀品质。通过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未来就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5]。

(3)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彰显工匠精神的学科。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都需要工匠精神之“求新”为大学生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体现工匠精神的持之以恒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创新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培养,铸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形成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相结合的技巧和能力,在创业实践中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3.搭建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推进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内化为职业素质。理工院校要把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机制,通过工学结合打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平台。具体途径有三点:一是由企业给学生配备优秀的企业技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技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能够学到实际的操作知识和经验,还能耳濡目染地感受技师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切身感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实现工匠精神的升华和内化;二是在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岗位操作,在操作训练中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自己作品精心雕琢、打磨、突破、创新,在追求完美中体会经典,在欣赏经典中感悟工匠精神。通过工学结合,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其工匠精神。

4.构建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完善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要充分利用文化对人的熏陶作用,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浓厚的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一是利用校园广播定时进行工匠精神的解读及其对个人、国家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利用学校的电子屏幕播放“大国工匠”的视频,通过弘扬“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来展现其蕴含的工匠精神,达到育人的目的;二是充分发挥杰出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邀请优秀的校友来学校交流,介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通过传承工匠精神获得成功的经验,对大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三是邀请专家和学者定期开展工匠精神的学术交流和讲座,组织学生聆听并形成互动,由专家、学者现场解答大学生疑惑,从理性层面帮助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四是利用网络搭建平台上传大国工匠的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开展研讨,从中体会大国工匠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他们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五是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利用校园墙壁、走廊、橱窗、宣传栏,展示大国工匠典型事迹,塑造模范大国工匠雕像等,以校园文化景观为载体传播工匠精神。

四、理工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

1.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其职业精神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广大公民的要求[6]”。敬业既是劳动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又是劳动者工作态度的具体体现。敬业作为职业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所倡导。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走向社会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以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投入工作,执着坚守、努力拼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敬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2.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塑造

所谓高素质人才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职业素养、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这种高素质恰与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相符合。这些内在品质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化为人的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注入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仁者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智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需要科技创新来引领和推动。中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需要一代代的建设者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对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3).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1).

[4] 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6.

[5] 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6] 于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22.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18-10-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17KSB04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结合路径研究”(SJGSY201700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GBB1317042)

作者简介:于 丽(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价值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