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的背景下,高校致力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的同时,积极培养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教育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基于此,本文站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分析科技创新教育对其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尤其是在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左右,比2019年多出40万人,这意味着本就趋于饱和的就业岗位将再次面临冲击[1]。临近2021年毕业季,网上也展开了关于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就往年的数据来看,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人数不会少于80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冲击全球经济的关键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还会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1 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程度,在大学生数量剧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之际,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大学生的社会观及社会发展现状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一定影响。
1.1 高消费促使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改变
高校以向社会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为目标,大学生人才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当前,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普遍追求高品质生活,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传统、普通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对高消费生活的需求,在学生社会观、价值观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从基层做起”的精神正逐渐消失,导致国内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从当前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情况来看,没有工作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社会的健康发展面临威胁,高校所培养的优质人才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1.2 不规范的就业服务影响学生对就业方向的判断
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力资源是保障企业顺利转型、改革的基础,如何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关键。部分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吸引力,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会向临近毕业的在校大学生传递诱惑力较大的招聘信息,其中包括大量虚假信息。高校毕业生在面对诱惑力巨大的信息时,会失去对正确就业方向的有效判断,被这些虚假信息误导,导致大量求职时间被浪费,甚至使就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对就业产生抵触心理。
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虽然高校在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创新需要很长的周期,高校仍未摆脱单一教学模式的困扰。信息化时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运营与生产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各种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出现,决定了单一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已无法满足企業对人才的需求[2]。
1.4 大学生自主创业
实际上,应届高校毕业生除了就业与继续教育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自主创业也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观已趋于成熟,国家也在大力倡导自主创业,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但是在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一系列困难。从当前的创业形式来看,多数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竞争压力大外,还与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思想观念有关,也不排除一定的运气成分。
2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已逐步实现从重能力到重素质的转变,这是现代化教育观念、本质发生改变的体现。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的成效受到了一定限制。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更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容易忽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只有部分社团、比赛会与科技创新活动接触,很多学生无法将精力从课堂上转移到科技创新教育上。尽管高校当前已经认识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教育认知不足,高校也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2.2 大学生积极性不高
从当前各大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情况来看,其构建的激励机制存在差别。部分高校将科技创新教育与文艺体育教育分为一类,将科技创新教育当作评定奖学金的指标之一,导致很多学生对科技创新教育心生抵触,无法有效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正面效果,也容易使科技创新教育被学生当作一种娱乐性的教育方式。科技创新教育激励制度的构建,门槛普遍较高,例如要求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导致大量大学心生畏惧,打击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未将科技创新教育安排到正式课程中,学生接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机会很少,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领域的落实程度不高。
2.3 科技创新教育实用性不强
新时代背景下,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仍未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教学中无法快速进入自主思考状态。“生本理念”的落实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效果普遍不理想,教育过程中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相较于科技创新教育,高校教师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未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缺乏可靠性强的市场调研,科技创新教育的科技含量较低。一般情况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以迎合学生兴趣为主,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还需要深入研究。
3 以科技创新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发展的策略
在全球经济形式愈发严峻、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稳定增长,高校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教育的改革力度,通过解决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友好互动。
3.1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这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落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3]。
3.2 搭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
3.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所以高校需要围绕这一目标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应用力度,构建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想要实现以上目标,高校可以建立以科技项目研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教师应积极设计挑战性强的科技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围绕研究项目展开学习。同时教师还需要建立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项目,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高校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可以创办科技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竞赛活动,起到锻炼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效果。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培养模式为基础。
3.2.2 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建设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激励表彰、教育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在科技创新教育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教育,提升科技创新教育成效,高校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将现有的和新开拓的实践场地作为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场所。加大科技创新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群体自主参与科技创新教育。
3.2.3 培养创新型教师
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在培养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很有必要。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需要缓解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让教师有精力投入科研工作,进而起到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的效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高校还需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教师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建议,高校应着力分析观点和建议的合理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予以采纳,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
3.2.4 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资力度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先进、完善的硬件设备提供支撑,如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验室是主要的培养场所,所以高校应重点关注实验室的建设情况。首先,高校需要加大建设实验室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其次,高校应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将实验室向广大学生群体开放,引导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
3.3 构建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并非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因此,出于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目的,高校应构建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高校要确定培养体系建立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包括物质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体系等。此外,高校还应着手构建科技创新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設置、教学管理等方式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3.4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紧缺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的方式探索出一种能有效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例如,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方式让大学生对创业有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下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走弯路”。创业培训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创业培训过程中,需要避免教学时间与培训时间产生冲突,所以可以利用周末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基础培训、辅助培训、帮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创业培训的成效。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高校也可以通过创办就业培训班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4 结语
在社会经济形势改变、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创业压力。尽管高校已经认识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高校需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为目的,通过在校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强化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培训,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阳骁,余思瑶,石季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成效之影响——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03):103-108.
[2] 聂振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3):173-174.
[3] 吴飞霞.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7):1-4.
[4] 顾晶晶.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9):123-128.
作者简介:刘文良(1992—),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