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文艺作品中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而思政教育又可以推动文艺作品的创作。应将二者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优秀文艺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2
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倚为强、取长补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紧跟时代发展,要不断创新突破。优秀文艺作品应利用自身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属性,利用多元方式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变,用艺术的力量诠释情感,无疑是人们获得人生启发、提升道德素养的创新途径之一。比如红色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对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贴近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的生动展示,可以使人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驱的伟大情怀,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准,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1 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1.1 文艺作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成长期,容易受金钱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引诱,政治立场不坚定。因此,需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对其进行引导,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是落实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优秀文艺作品作为重要载体,培育有理想有信仰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艺术要激发青年对真善美的渴望,通过学习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了解真理,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借助自身感染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人们的信仰和政治立场,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完善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高校思政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1.2 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文艺作品创作
首先,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文艺作品相互融合,有助于丰富思政内容,指引艺术方向。如今国家积极提倡创作《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强烈的精神震撼,通过真善美的价值熏陶,将价值标杆树立在人们心中,使个人道德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具体要求。其次,要实现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注重价值正确导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从社会生活中提取文艺素材,创作出通俗易懂、永久流传的经典作品。尤其是面对大学生,要结合大学生的特殊性,贴近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2 优秀文艺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2.1 认知导向
高校大学生随着认知的不断建构,对社会中各个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提高,对政治地位和个人信仰的追求也日益凸显,对社会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2]认知能力是大学生成才必备的基础,高校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认知的主要途径,要依据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以形式丰富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载体,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表达真实情感及正确的价值观。欣赏优秀文艺作品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渗透效应,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教育素材和有用的人生参考;二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风气,高校通过塑造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其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使大学生快速投入社会建设。
2.2 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过,“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3]。首先,通过优秀文艺作品能健全个人品格。优秀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饱满的人物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启迪,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取向和思想逐渐成熟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人生态度和目标,将作品中模范人物的行为折射到自身,从而激发强烈情感,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优秀文艺作品中通过对道德判断、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生动描述,指引高校学生理解作品背后表达出的深层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路程中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克服和调整;面对社会出现的问题,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 政治导向
在一个中西方文化交错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高校大学生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思潮,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容易陷入无法借鉴的境地,对于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构成威胁,这是许多高校大学生迷失政治立场、随波逐流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識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例如播放具有政治色彩的影视题材和军事作品,通过作品展示强大的祖国形象,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以发挥一定的政治辅助功能,从而增加大学生的认识[4]。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展现国家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时代发展脉搏,促进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以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立场积极参与实践,积极主动为国家作贡献。
2.4 思想导向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异军突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不断多元化。文艺与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艺承载着思想道德规范的功能,通过解读优秀文艺作品表达的道德观念,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许多传统价值体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作用逐渐削弱,面对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现象,文艺作品要立足社会公德,用精神力量指引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作为判断美丑是非的准绳和约束自身行为、规范自我思想的标准。青年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重要特殊群体,不仅面临着建功立业的机遇,更肩负着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其价值观是事业和生活的主要支柱。例如学好专业知识,勤工俭学,多参加社会实践,传递正能量等,愿意了解国家政治,为国家作出贡献。这就要求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容要包罗万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發挥优秀文艺作品功能的有效路径
3.1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发挥传媒的牵引作用
网络媒体作为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优秀与低俗并存。“许多不良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宣扬金钱至上,更多地关注爆料新闻和娱乐八卦,降低了文化品位,压抑了文化精神,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5]网络媒体应自觉承担起崇高的社会使命,挑选具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供公众欣赏,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引导舆论导向,争取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首先,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充分利用自身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特点,贴近社会实际,广泛传播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教育信息,正确引导理想信念,不断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全方位影响青年大学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利导,发挥大众传媒的牵引作用,将网络信息转化为积极的舆论引导,鼓励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观赏影视作品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生动,与时俱进,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3.2 引导文艺作品融入校园,优化课堂内外教学模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现在提倡的‘大思政要求拓宽研究领域,转变旧观念,探究新思路,寻求新方向”[6]。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用政治理论结合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事例,分析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其次,高校要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为文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提供互动平台。宣传同辈榜样事例、红色文学作品和经典励志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心态、浓厚爱国情怀。最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化校园环境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组织书评交流会、读书俱乐部等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广大师生交流心得、分享经验。要鼓励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过程,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弘扬社会正能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3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对象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从实质来说,就是人们在对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其发展充满自信,并愿意主动担负弘扬文化的使命。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可以通过运用不同文艺作品,提高教育对象文化自觉,塑造健康向上的三观。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特有魅力,通过阅读史书、历史剧、经典名曲,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7]。面对传统文化,要取精华,去糟粕,在保持民族独特性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代社会。其次,对待外来文化要冷静客观,明辨是非,既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接受。对于优秀健康的作品需要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中国文学艺术水平。受教育者把所学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具体化为行动,然而此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文学艺术培养,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3.4 提升教育者文艺素养,科学运用文艺作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教育者要涉猎多方面文学作品,跨越多学科,扩大自身理论范围,例如学习心理健康、地理科学、艺术鉴赏等知识。思政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职业素质,通过艺术素养的加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以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感染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其次,教育者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学习理念,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教育者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喜爱的文艺作品的前提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度分析和运用这些作品,不断启迪受教育者,引导他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在生活中豁然贯通。例如教育者可以运用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幽默的色彩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增加思政教学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
4 结语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优秀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始终是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文艺作品存在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各种负面社会现象诱导,优秀文艺作品创造灵感来源于现实社会,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引导社会生活,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存在政治气息。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间接影响。优秀文艺作品针对高校大学生特点,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受教育者欣赏文学艺术的过程即接受政治熏陶的过程。优秀文艺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互相成就、共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文艺作品的表达,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仲呈祥,张金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光明日报,2014-10-17(001).
[2] 刘云卿,刘晓哲.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育德的旨归[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3):224-228.
[3]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01).
[4] 王东维,薛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文艺作品思想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02):137-142.
[5] 吴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92-95.
[6] 张科.文化综艺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42-45.
[7] 刘锋,陈文君.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3(35):80.
作者简介:王俭(1995—),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