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前准备是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课前准备不理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论述了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并从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活动材料的准备以及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等几方面论述了课前准备在中学美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活动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课前准备;探究活动;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84-03
【本文著录格式】周琦.弓调马服 摩砺以须——浅析中学美术探究学习领域“课前准备”的有效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84-86.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使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对美术文化层面。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明确地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经验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学校中获得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活动中,如果一味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不仅会让活动显得枯燥、无味,还会让学生不易接受。课前准备是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课前准备不理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活动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升美术的社会文化功能,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有意思,乐意去探索,主动去探究,对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一、课前准备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以使学生上课时很快地进入角色,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不久前,听过一节美术课《轻描重彩总相宜》,学习用工笔的形式描绘花鸟。以荷花为例,A老师把荷花的绘画步骤示范并讲述清楚后,再请学生动手自己来表现。巡回指导时,发现有同学宣纸表面出现了颜料扩散的现象,有同学出现了没带齐毛笔的现象,无法做到用清水笔与染色笔相互衔接渲染显现色彩,只能等待其他同学用完后再借用。A老师急忙将自己的毛笔递给了学生,又开始检查出现颜料扩散那部分同学的材料,发现是学生在课前准备时没有分清楚生宣与熟宣的区别,造成了混用的情况。待到问题解决时,时间已经接近下课,剩下的教学任务则无法顺利完成。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在课上也常常会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做到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保证良好的活动效果呢?为此,我选择了以“课前准备”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以下是我针对美术探究活动课前准备的一些体会。
二、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是开展美术探究活动的前提
进行美术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行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教师从旁指引、协助和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提高探究效率,在完成探究活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
(一)备学生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把握好起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不断获得新的成功体验和“不满足感”[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一个或多个略高于其认知能力的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还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应对方案。如:《轻描重彩总相宜》是一篇工笔花鸟画课程,教师在课前可以先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工笔的掌握程度来设定目标。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工笔的学生,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问题,“展示《出水芙蓉图》与《泼墨仙人图》,请学生先猜一猜哪幅是工笔,哪幅是写意,为什么?”待学生猜对时給予一定的赞许,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欲望,还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备知识与技能
针对课本中重要的范例作品,无论是以前教授过多少遍都要重新操作,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确保“万无一失”。即使范画是同一幅,但由于选用绘画材料的不同,在描绘的过程中出现的画面效果也会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与范例背道而驰。如:在临摹和体验宋代画家吴炳《出水芙蓉图》一画时,有的学生用的材料是生宣,画面出现了水份迅速扩散,色彩易被吸收,导致花瓣色彩臃肿、层次单一,与范画的画面效果截然相反。有的学生用的是经过处理的熟宣,花瓣则出现了色彩渐变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颜色渗透均匀的效果,符合范画的画面效果。教师只有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上及时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备问题
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较高的设置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所隐含的思想方法及这种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3]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的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展示这两种材料表现的作品,“同一幅画,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思考课前准备材料对画面效果的影响。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但只要我们在课前有充足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手忙脚乱,甚至不知所措。
三、家校联合是开展美术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家校联合是开展美术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中学美术课前准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校无法完成的准备工作,就需要家长予以配合和协助。但是,校外缺乏教师的监督,有些学生会把本应属于自己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转压给家长,上课时直接使用现成的资料。这种情况不仅会使得学生对课前准备工作越来越轻视,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所以,家校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告知家长本次课前准备的目的、学生需了解的知识,联合家长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四、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开展美术探究活动的硬件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美术的学习目标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而是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能力。美术活动中的材料是学生参与课程、获得美感的载体,是学生感受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资源。
(一)布置准备材料时,任务要明确
教师要提高学生课前准备活动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前准备并不是一项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它必须像语数外作业一样认真的完成。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工作的时候,教师布置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让学生可操作、可开展。[4]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不仅能丰富课堂活动内容,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用ppt展示所需材料的图片,例如:在《轻描重彩总相宜》工笔画课前,针对没有国画基础的班级,需要跟学生明确提出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白云笔2只、狼毫勾线笔1只、水桶1个、花瓣形状调色盘1个,以及所需国画颜色、毛笔的大小、若干张纸巾等,只有做到了科学的课前准备,才能提高课程活动的实效性。
(二)检查准备材料时,标准须清晰
教师对课程中所需用的材料须严格按标准进行仔细检查。如:宣纸。分为生宣与熟宣两种。针对不同画种,使用的宣纸完全不同。中国工笔花鸟画,就必须用熟宣,以免画面过于臃肿,混杂不清;中国写意花鸟画,则是选择用吸水性和渗透性极好的生宣,这样才能确保更有效的表现作品。狼毫勾线笔,检查是否够细够密,确保表现物象的质感。笔毛的长短,选择长度在1~2cm之间为最佳,太长,晕染时毛易变弯曲。毛笔的数量,根据教师布置的要求进行准备。如:在工笔花鸟创造时,需准备两只毛笔,以确保在渲染作品时,染色笔与清水笔能交替使用。调色盘和水桶,亦有相应的作用。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课程前必须保证各项材料完好和齐全,甚至某些材料在准备时要留有余地,如:毛笔、勾线笔、颜料等需要多备几只,以防课程中出现意外影响进度。
五、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是开发美术课程活动的软件
教师“保姆式”的课前准备,会扼杀孩子参与和分享课程的欲望。在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前准备当中来,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猜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在质疑和猜想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一)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其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行识别材料,能够使他们主动地去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和区别,能够让他们把课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即使是遇到了不能识别的材料,他们也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后再向教师请教。如:《轻描重彩总相宜》一课中,教师针对具有一定美术功底和比较有探究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负责展示生宣与熟宣作画时产生的不同效果,然后抛出问题:“同样一幅画,为何会产生迥异的效果?”其余的部分像两只染色笔、一只狼毫笔、颜料、水桶、调色盘、储水器等都是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观察和触摸的方式,找到了是由于宣纸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面效果。在课前准备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生宣与熟宣的区别;若还有疑惑,便可尝试用两种不同宣纸墨色晕染,观察并进行分析。学生不仅上网查找熟宣,还对荷花进行了探究,找出了工笔花鸟画意境的表现方法。
(二)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其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分工合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蝴蝶兰花》一课中,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柠檬黄色丝袜、蝴蝶兰色丝袜、仿真大蝴蝶兰叶、花盆、花泥、钳子、花杆5根、瓷白铁丝40根、深绿色胶带一卷、青苔、套筒、剪刀等十几种材料,这些材料若全由教师独自准备则费时费力,不如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在材料准备前,由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特点进行小组分工。在准备过程中,每人负责准备好几种材料。在课上,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准备的材料拿出来进行分工合作。如:力大的同学负责用5号套筒和6号套筒卷铁丝,再将圈好的铁丝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以便用时可以更好地进行区分。心细的学生负责套丝袜和扎线,灵巧的同学负责组装花瓣,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花朵儿又美丽又牢固,最后大家一起负责插花活动。在课前准备中,学生们都投身到材料的准备当中,上课时不仅能有序的找到材料,更能点燃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激情,让他们都能积极且快乐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只做一位看客。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追求创新和动手能力的中学美术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显得尤其重要,不仅要精心設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量身定制适合的课前准备,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徐进勇.课前准备——有效课堂的源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方一聪.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有效性[J].江苏教育,2008(5).
[3]燕学敏.问题意识: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J].数学通报,2010(3).
[4]殷春萍.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J].学习月刊,2015(12).
作者简介:周琦(1989-),女,汉族,江西省抚州市,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