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疫情进入了常态化的防控工作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不能松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疏导。音乐作为高校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内蕴了深厚的情感价值和思想内涵,对于学生心理疏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音乐心理疏导也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在分析了当前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音乐心理疏导的方法实践,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64-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立颖.当前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音乐心理疏导开展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64-6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音乐心理疏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0402063)研究成果。
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产生的根源也更加的复杂化。基于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作为重点对学生的心理塑造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关键时期,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尤为关键。这也进一步决定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积极挖掘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疏导功能与价值,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调节和引导,从而帮助高校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端正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生活,完成大学阶段的能力塑造,为国家建设做出自身的贡献。
一、当前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心理是人类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情感、情绪等内心活动。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体遭受的刺激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心理或生理方面的不适。这种状况下,就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方式来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在当前疫情防控阶段,对高校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呈现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是进行系统的疏导和引导工作的关键步骤,所以应当得到重视。下文中,笔者从两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和阐述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热点问题心理敏感
高校学生群体关心国家发展,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生们承受了从未有过的特殊经历。高校学生被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扰乱了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内心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焦虑,尤其是疫情暴发初期未知的恐惧和持久防疫的疲倦心理,使高校学生产生了各种的想法。由于高校学生人生阅历浅,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认知不足,应对经验也非常有限,再加上对疫情产生和防控了解得不多,心理压力较大,产生了敏感、脆弱的不良情绪。此外,面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疫情信息,并通过社交群体去了解情况或宣扬自我观点,很容易出现盲目从众心理和错误行为。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为了很好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安全,实施了封闭管理,这也导致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与接触减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被阻隔,造成了很多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易怒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了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特立独行,排斥大众的观点和行为,易于被不良信息所引导,产生错误的行径。所以,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健康心态的关键性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意识到高校学生正处于马上要步入社会的特殊时期,只有树立阳光的心态,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适应和应对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挫折。当然,如何引导学生对社会敏感事件产生正确的认识,以正确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也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持续深入的内容。
(二)逃避现实沉迷于虚拟世界
高校学生本是充满活力的群体,但是也正处于非常敏感的时期。尤其是一部分高校学生个性内向、不善交际,本身就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在疫情防控期间导致他们忧心忡忡,思维固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各有不同,表达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闭塞,情绪产生了不稳定,语言容易激动、愤怒,与周围人形成情绪上的对抗,常常心神不定、精神萎靡。这是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家中和学校封闭中度过,精神上高度紧张,情感交流得不到释放,再加上体力活动量少,失眠多梦、压抑紧张。由于生活和學习的节奏被打乱,很多学生养成了懒散、拖延的坏习惯,遇到事情又紧张、焦虑,很容易导致意志消沉、产生社交恐惧。很多学生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与无聊,沉迷于互联网,沟通交流、休闲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甚至坐、立、站、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手机。过度依赖、沉迷网络,使很多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夜猫子,更甚者生活作息也黑白颠倒,每天昏昏沉沉。高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沉溺网络的群体,疫情导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会让学生身心依赖网络这种情况加重,很多学生借机逃避现实,用网络满足自己的情感、交流需求,逐渐脱离现实生活,情感变得淡漠,忘记了自己当前阶段的任务,忽视了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所肩负的责任,还有家庭、社会赋予他们的期望。长期身处网络虚拟化社会中,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年轻气盛、感情用事、言行方面很容易突破道德规范。
二、当前背景下高校学生音乐心理疏导方法探究
基于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采用恰当的疏导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因而,结合高校教学资源,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调节,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和成长,在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强化音乐心理疏导的作用和价值。
(一)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舒缓情绪
音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力量,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很强的感染性。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疏导作用更加突出,以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方式来舒缓学生的情绪,给予高校学生积极的心理引导。在音乐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创设舒适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生动的音乐氛围之中,体会音乐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使内心不良的情绪得到舒缓和释放。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生了转变,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倾听、品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同时慢慢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艺术实践,从而表现音乐的美,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内心得到满足。比如,通过学校组织的歌唱大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在踊跃的参与中,进行自身才艺的展现,不仅可以在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加强与音乐活动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而且在才艺表演中能够展现自身的价值,起到释放不良情绪,发泄心中忧郁等积极的心理调适作用。高校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中,益于深切体会歌曲演唱中的意境和情趣,享受音乐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凸显出学生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因势利导地展开丰富的音乐实践,增加高校学生的自信心,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展现当代大学生卓越的艺术风采。
(二)拓展音乐功能组织心理疏导小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丰富的音乐形式来增强高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效果。高校在当下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心理建设工作重点要突出,方式要得当,手段要多样,拓展音乐功能组织心理疏导小组展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的关键。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状况调研,根据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群体,结合学生各自的个性和喜好进行不同小组的分类,将心理问题类似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内,展开分层、分阶段的心理疏导工作。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音乐心理教育工作一刀切,避免缺乏针对性,更好地呈现音乐心理辅导在不同小组里的作用。例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小组成员定时、定向地分享一些蕴含正能量和思想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传播和观看。随后,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丰富的品鉴、讨论,反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需求,还能根据具体的心理教育开展情况,为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疏导空间。在该空间内,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向教师倾诉心声,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安慰,同时引入适当的音乐内容,通过播放、联想、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并将具体内容分享给小组成员,对其他心理疏导小组成员产生启示和影响。
(三)开展音乐讲座创设健康心理环境
讲座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面向高校所有学生展开,少了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以音乐讲座的方式来吸引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也是当前防疫阶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学生在面临巨大心理压力时,不愿意单独向教师寻求帮助,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困惑,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音乐讲座能够兼顾到各种心理层次学生的真实需求。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综合性的心理状况,学校可以积极号召广大具备心理教育资格和音乐教学经验的专家團队,持续多场地举办大型的音乐心理疏导讲座,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心理疏导工作,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例如,音乐讲座可以介绍音乐艺术疗愈的原理和功能,可以推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作品,分享成功的音乐心理治疗的案例。通过通俗易懂、感染力丰富的讲座形式,将音乐心理治疗的思想和价值渗透于学生意识之中,逐渐地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发掘音乐的奥妙,检索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从美妙的音乐艺术中感受到平静、喜悦、豁达与美好。显然,面向高校学生组织的音乐心理讲座,能够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提升了学校音乐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
(四)依托互联网平台丰富音乐实践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学生在校的时间很短,学生返家分散在各地,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工作,尤其是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变化。为了打破距离和空间上的隔阂,互联网成为师生之间主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所以,为了延续音乐心理疏导工作,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他们对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的。结合这一特征,举办丰富的线上音乐活动,使学生以新颖的方式获得心理疏导。例如,举办网络音乐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按照比赛要求和规则提交音乐作品,进行网络上的投票和比拼,最终选出优胜者,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励。学生的参与兴趣被激发出来,进行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和表演,并将音乐表演录制成为视频,上传分享,在此过程中内心会得到丰富的体验。尤其是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公开,得到广大师生的点赞和评价,内心的成就感会逐步提升,在丰富的网络音乐活动中情感得到的释放,自身的价值被肯定,为单一的居家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也减少了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沉迷,做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三、结论
总而言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能放松,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应该具有创新性。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更要积极发挥音乐艺术的心理疏导功能,为高校学生创设稳定的心理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高校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灵活地运用音乐疏导手段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美育功能。可以借助音乐内容、教学手段等,不断地深化心理疏导价值,使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思想得到熏陶,品格得以塑造,身心更加和谐愉悦,高校为社会输出更多阳光乐观、品学兼优的杰出人才。当然,高校学生音乐心理疏导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逐渐地发挥音乐丰富的心理疏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优越的成长环境,成为和谐社会、国家富强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郭清.音乐对高职学生心理疏导作用的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4):91-94.
[2]牛源.试论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22):205-207.
[3]文迪.音乐心理剧改善大学生自我接纳及容纳他人的应用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6):117-120,143.
[4]孙玥.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与实践[J].黄河之声,2020(21):126-127.
作者简介:张立颖(1982-),女,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