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6-01 07:14潘学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动脉

潘学琼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患者的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学变化以及脊髓、交感神经和神经根等组织结构的相应病 变[1]。作为一种特殊的颈椎病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曾被纳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10 年的指南中将该病明确分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被纳入“头痛”和“眩晕”的范畴,是由长时间伏案工作或外伤引起的筋骨松懈,肝肾虚惰症状[2]。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眩晕、头痛、耳鸣、突然性猝倒、视力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并且该病的发病率高,病程长,久治难愈,持续痛苦,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损害[3]。目前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西医药物治疗,如盐酸培他啶和舒血宁等[4];西医物理治疗,如经皮电刺激、颈椎牵引和脑反射仪等[5];中医药物治疗,如天麻钩藤饮、逐痰化瘀汤等[6];此外,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等也是常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7]。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出了针灸或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且有研究显示相比于服用西药,采用推拿等中医手段治疗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8],但针灸联合推拿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对此,本研究选择了2019 年1 月~ 2020 年1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0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探究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0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针灸组和联合组,各50 例。其中针灸组患者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0.37±6.90)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4.17±1.90)年;男27 例,女23 例。联合组患者年龄21~63 岁,平均年龄(41.24±7.26)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85±2.41)年;男29 例,女2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参与对象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 岁;③治疗前14 d 内未进行过任何针灸、推拿及药物等治疗;④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且坚持至研究结束。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类型的颈椎病者;椎动脉的第Ⅰ和Ⅲ段出现供血不全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肾等原发性疾病者;具有心理或精神方面疾病至无法配合者;⑤年龄<18 岁或>65 岁者。

1.3 方法 针灸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患者保持坐立位(患者背靠椅背,双手放在座椅两侧的扶手上,保持舒适体位。若体质虚弱者可采取俯卧位,双手放在头部两侧)的姿势,对患者进行针刺的部位用消毒棉签全面消毒后开始针刺治疗,采用30 号毫针,取穴颈夹脊穴、百会穴、手三里穴、肩井穴和风池穴行针,行针手法为捻转法,不同穴位进针方向和深度各有不同,夹脊穴直刺1.5 寸、百会穴平刺0.5 寸,手三里穴直刺1.5 寸,肩井穴斜刺1.5 寸,风池穴则斜刺1.5 寸。行针得气则用艾条在患者的百会穴灸疗,并采用针灸治疗仪对患者的颈夹脊穴、手三里穴、肩井穴和风池穴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保持在20 min 左右,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治疗总计1 个月。

联合组患者在针灸组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患者保持正坐位姿势,取穴天宗穴、颈夹脊穴、合谷穴、外关穴、风池穴、肩井穴、风府穴和曲池穴。摸索寻找患者的条索状后弹拨10 次,并在相应穴位及患者患处进行推拿按摩5 min,对曲池穴及合谷穴进行揉合,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 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包括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进行评分,主要包括五项,分别是头痛眩晕、视物不清、颈椎侧弯不适、体位性猝倒以及耳鸣耳聋,根据患者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在0~4 分范围内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轻,若>15 分则为治愈,7~15 分则为显效,1~6 分则为有效,0 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显效率。③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血压升高和心悸三项,并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联合组患者颈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注:与针灸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针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其中恶心4 例、血压升高2 例、心悸3 例;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其中恶心和血压升高各1 例。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个亚型,发病率很高,在所有颈椎病类型中仅排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后面,且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如头痛、眩晕、耳鸣、目眩、颈部疼痛等。近年来,随着社会人群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年轻人伏案工作时间加长,由坐姿不正等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连年增高,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一大障碍。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样,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综合疗法等都以扩张血管、保守治疗为主,治标但不治本,短期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且易复发。此外,由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相比较而言,中医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研究结果。不管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传统手法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灸和推拿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简单有效且无副作用,从远期角度看,胜于西药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颈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和推拿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类似[9,10]。

针灸和推拿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胆、肝,疏通气血,从而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既能够改善肌肉状态缓解肌肉疲劳,又能够加快颈部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消除水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针灸推拿联合使用,更使效果倍增。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要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掌握正确的工作姿势及锻炼方法,这在日后的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针灸推拿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加大推广力度,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动脉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