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清 杨丽娟 孙安若
[摘 要] 简要介绍惩戒教育的教学思想,分析惩戒教育应用面临的现实困境:认知错误、惩戒实施方法不恰当;提出了惩戒教育应用的教学反思:建立正确的惩戒教育体系、科学应用惩戒措施,以此尝试提升惩戒教育的运行效果,发挥惩戒教育的应用意义,为教学活动注入新动力。
[关 键 词] 惩戒教育;教师;校纪校规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10-0128-02
旧时私塾先生利用戒尺,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监督,针对学习不用心的现象予以责罚。现如今,在多元化的教学思想背景下,戒尺逐渐远离了课堂,社会较为关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为教育主体。与此同时,教育工作从“惩戒”严肃的教育观转变成“鼓励式”赏识教育体系,造成教师针对学生不用心学习的不良现象束手无策,成为备受瞩目的教学问题。
一、惩戒教育的教学思想
惩戒教育的教学思想有多种解析方式,较为典型的理解为:
1.惩戒教育字面解释:“惩”表示惩罚,“戒”表示警戒。
2.惩戒教育的内涵解析:惩罚已然发生的学习错误,警戒未来有可能继续发生的相同学习错误。惩罚作为监督学习的具体行为,警戒作为施教目标,二者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作用。比如学生旷课时,采取体罚、作业加量等惩戒教育措施,增强学生对自身旷课行为错误的认知。
3.惩戒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解释为:借助惩戒措施,让学生身心受到一定压力,使学生形成羞耻心,继而引起学生产生悔改意识,达成教育目标。
4.相关学者针对惩戒教育给出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某种不利于学习的负面行为,极有可能对他人学习造成影响,借助惩戒措施,对其施加具有刺激性的教学辅助,以此防范其负面行为再次发生,维护学生有序的参学状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男生出现喝酒、抽烟等问题,此类问题极易扩大影响,造成大多数学生沉迷其中,难以参与学习任务的思考与研究,对学生整体的学习形成不利影响。学生此种负面行为,借助鼓励与赏识的教学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应采取惩戒教育予以矫正,使其认知自身的行为偏差,回归正途参与学习[1]。
二、惩戒教育应用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错误现实困境
施教人员在开展惩戒教育期间,尚未正确认知此种教育的内涵,采取不正当的教学惩戒手段,引起社会强烈呼吁鼓励式教育,对惩戒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桎梏。例如,在影片《老师好》《那些年》等作品中,大肆宣扬了犯错误学生被教师采取体罚管教,以此反映社会教育现象。在社会组织教学工作中,的确存在惩戒学生方式极端的表现,对学生心理与生理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当施教人员采取惩戒教育时,如若方法不当,极易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对学生未加以关爱与爱护,造成学生逃避学习、自我认可度下降,违背惩戒教育的宗旨,形成不乐观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个别学生沉迷网络,难以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明知学生未参与课程学习,沉迷在网络中,而采取放任不管的教育措施,待到学生成绩发生严重下滑现象时,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此种惩戒教育行为存在方式不恰当、教育滞后性问题,难以使学生正确认知沉迷网络的错误,极易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其开展引导与批评教育,而是寻找特定的理由对其实施暴力行为,从而产生叛逆心理,特定理由即是成绩严重下滑。在学生形成叛逆心理后,极易产生更为离谱的行为,比如打架、斗殴等。由此发现,如若惩戒教育方式不当,极易产生教育反作用,引起学生对教育工作的信任缺失,造成学生难以回归正途参与学习。
(二)惩戒实施方法不恰当的现实困境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工作予以肯定,考核方向包括学生成绩、学生思想品质等,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明确指出了教育指导与批评两种措施的同等地位,加强对教师惩戒教育权限的认可。然而,教育法案相关内容,尚未明确教师惩戒权限,关于教师惩戒教育的行为标准与参照内容处于空白状态。与此同时,个案教育极端行为,引起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惩戒教育在社会舆论引导下举步维艰,甚至形成消极性教育思想,比如“不敢管”。
例如,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早恋问题鲜有发生,一旦发生极易形成不良的学风影响,引起其他学生模仿或者产生好奇心理。针对此类教育问题,部分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为漠视教育、信任教育法。部分教师认为,以成年人视角,拉手、看电影等行为,并不能作为恋爱依据,与学生应该建立信任桥梁。然而,学生处于青春期,早恋问题如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引导,极有可能出现诸多难以挽回的问题。为此,应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作为教育重点,防止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偏差,应引导学生正视[2]。
1.警告
书面警告的训诫功能,指在对失范学生采取警告处理的基础上,提升失范学生对自身的错误认知,加强对其训诫警示,防范其再次发生违纪行为。部分办学单位在开展惩戒教育工作时,指导教育工作较少,缺失对学生的信任,造成警告教育工作难以发挥惩戒效果,致使学生继续作出不当行为,甚至走向歧途。例如,针对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可采取书面警告惩戒措施。
2.记过
记过的惩戒教育手段,作为教育界明确规定具有流程性的处理形式,准确记录学生的失范行为,将其作为学生档案部分内容。记过处理,一般适用在学生发生较为严重的违纪行为时,此种惩戒教育方式,旨在维护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申辩抗诉的机会,依据实际发生的事实,采取真实记录方式。学生年龄不小于18周岁时,可自主查阅档案信息,以此保障记过信息记录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例如,在《小欢喜》作品中,两位学生发生了打架事件,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是学校所在地区市长。为此,在校方处理两个孩子打架事件时,邀请了学生家长,此市长表态应对其子采取记过处理,随即引起学生对父亲、学校的极度不信任,未发挥记过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致使学生对其父亲产生埋怨心理。例如,針对学生多次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可采取记过惩戒措施。
三、惩戒教育应对现实困境采取的教学反思
(一)建立正确的惩戒教育体系,缓解认知错误现实困境
惩戒教育活动含有惩罚与警戒两个部分,其中惩罚部分应获得社会层面的积极响应与认可,以此保障惩戒教育处于有序实施状态。为此,相关教育单位应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在媒体、地铁报等文化传播介质中,宣传惩戒教育的正确性,便于人们正确认知惩戒教育工作,减少对惩戒教育的偏差认知,维护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环境的正面形象。社会宣传的具体措施如下:
1.教学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地铁报等传播载体,加强宣传教师资格认证,提升教师任职、资质考核等过程的公开性,适时在社会层面公开教师任职的考核项目,提升社会层次对教育人员能力的认可,减少教师岗位“走后门”的认知观念,端正教学工作在社会层次的正面形象,提升办学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2.办学单位可定期组织家长会,为学生家长宣传惩戒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家长对惩戒教育的认可。学校可定期为学生家长开展投票活动,投票主题为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家长认知惩戒教育实施的重要性。比如,投票主题为“学生沉迷网络应采取的教育方式”,选项A为说教引导,选项B为沉迷网络学生的案例分析,选项C为惩戒教育。
3.制订惩戒教育方案,与学生家长探讨,提升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熟悉度,减少学生家长对惩戒教育“不放心”的心理状态。
4.树立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正确认知,要求教师在开展惩戒教育工作时,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规避学生的叛逆心理。例如,在教师发现学生沉迷网络时,应立即采取惩戒教育措施,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认可,另一方面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
(二)科学应用惩戒措施,应对惩戒实施缺失依据的现实困境
1.环境调整
针对较为严重的学生失范行为,比如学生之间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危及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甚至发生恐吓其他同学、对教师实施暴力行为的,在教师采取批评教育时尚未获得改观后,办学单位可采取环境调整措施,调换学生参学班级或者转校处理。通过环境调整措施,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环境,令其重新整理心情参与学习。
2.留校察看
针对校规校纪违反行为较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在对其采取记过、警告的惩戒教育基础上,对其采取留校察看的惩戒教育措施,同时将其处分发展经过,如实记录在学生档案中。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内容,留校察看的惩戒教育级别较高,属于严重性惩戒处理措施。一般情况下,留校察看期限为1年,受此处分的学生,如若在一年内学习、品行等方面有明显改观,学校可解除此处分。如若在此处分状态下,仍然不思进取、影响他人学习,校方可采取开除学籍惩戒处理措施。当学生被开除学籍时,此惩戒教育方式,一方面维护校园原有的学习风气,减少不良学习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予以警示,树立学生正确的参学心态,规范学生的参与行为,加强校规校纪对学生产生的约束性,使学生具有优良的自律品质,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条件[3]。
综上所述,惩戒教育工作对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应采取正确的施教方式,发挥惩戒教育的最大价值。为此,相关单位应制定惩戒教育的实施依据,维护教育人员的惩戒权利,形成惩戒与鼓励相平衡的教育局面,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以此培养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友奎,石长林,邱柏杨.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重构:教育惩戒权的正向作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4):102-109.
[2]范沈艳.小学教师教育惩戒的现状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3]周洪宇,方皛.教育惩戒的实践困惑与理论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