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巧芳 吉强
[摘 要] 加深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有效地推进课堂革命,实现高效课堂,打造金课,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从而为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双高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索。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34-02
201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元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做出专门部署,为深化“三教”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2]。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强,如何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联系起来,培养适应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三教”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作用,正如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要把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成国家高水平示范专业,必将落实到“三教”改革的核心:结构化团队建设、模块化课程设置、打造专业金课体系。
一、理清“三教”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有助于快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三教”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材、教法”是职业院校的三大教学要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实施者。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固化成果、呈现形式和载体;此次改革的重点是开发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匹配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
(二)“三教”改革的内涵
1.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教师的周课时超过20节,其中不包括兼任班主任、大赛辅导等非教学工作量。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已很不易,坐下来研究教材教法的可能性很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提升教师能力,就需要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落到实处。
2.教材是提高教學质量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以课程标准为主,对学生而言,学习主要基于教材,教材的特征、体现方式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职业院校教材改革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职业、岗位,但又高于职业和岗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进行教材改革的主要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教材改革提出的两大任务,综合焊接专业特色,就是要做到:一是专业课教材每3年修订1次,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二是专业一体化课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随时将新的学习内容补充到教材中来,将过时的内容及时从教材中拿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跟得上岗位的发展需求,不至于还没毕业就已经失业。
3.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桥梁
教学提倡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具体的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的,结合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理实一体化的“做中学、做中教”是焊接专业教法改革的重要模式。
二、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探索“三教”改革的路径
(一)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筑牢教改基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教”改革的基础。学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三全育人”等文件精神,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通过外出培训、访学、课题研究、课程建设等措施培养教师的专业本领;通过担任各级焊接竞赛裁判、指导焊接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渠道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焊接教学团队共由8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职教新理念学习活动,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等融入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归纳为“1+3+3”模式[3]。“1”指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所有的课程开设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思政试点为契机,落实课程思政铸魂计划。即:一是落实好劳动教育课的修身计划,二是落实一系一品专业文化的浸润计划,三是落实公共课的培基计划,四是落实好职业成长引领计划。“3+3”指技术技能拔尖型人才培养的“三引领、三融合”课程体系,见表。
(三)开发“工学结合”的工作指导手册或活页式教材
1.“三教”改革的出发点
“三教”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需求[4]:一是智能制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学生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二是专业学生鲜明的群体特征,需要关注且适应学情变化的专业教师;三是生源结构的多样化,普高、中职注册、五年制;四是现代教育技术变革与应用,需要与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2.“三教”改革初探
(1)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入手
对接焊工职业标准,以“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4+N+X”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系统分析焊工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要求,着重研究“1+X”特殊焊接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构建“4+N+X”专业课程体系,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其中,“4”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4个学习领域,“N”是对接4个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者有机衔接。
(2)确立课程改革理念与方法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开发三个系列的综合化焊接类课程。相对“偏理论”的对接“焊接专业理论课程平台”;相对“偏实践”的对接“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平台”;以“实践经验”为主的对接“焊接专业证书课程平台”。同时,跟进配套教学资源的梳理与开发,跟进专业教师教研与培训,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融入新技术,做好教学资源的分类开发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又不限于企业需求,做好“賽教融合教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材” 等教材的开发。在工作手册式活页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综合课程思政与课程立体化等改革要求,丰富资源类型、优化资源结构,依据课程标准、参照国家资源库建设任务重整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
(4)完善信息化教学生态
优化基于资源库及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主体的混合教学环境,重点推动精品SPOC和MOOC建设,推动基于项目、任务、案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创新“学生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创新“三融入”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家国情怀融入,审美情怀融入[5]。
深化校企课程的教学模式,企业观摩课——岗位认知;跟岗锻炼——参与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独立完成作业。
三、结论
深化“三教”改革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内容,聚焦“三教”改革是高职改革落在教学、落到课堂、落于实处的具体体现, “三教”改革也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信息时代的老师,要改变“满堂灌”“满堂讲”的传统模式,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说法,将“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等融入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任务引领、有项目可做、有案例可参考。希望我们不断努力,把“三教”改革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湘华.“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146-147.
[2]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3]宋良玉.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初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22):40-43.
[4]何文明.把“三教”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J].江苏教育,2019(76):37-38.
[5]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编辑 张 慧